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征博物馆     
200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诞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本刊特别推出“长征博物馆”栏目,图文并茂介绍红军长征史迹。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主要省份。当年,中央苏区所属的22个县福建就有11个。福建有近3万人参加长征。福建苏区人民积极扩红支前,支援红军北上抗日。长征路上,八闽子弟兵英勇作战,流血牺牲,到达陕北时仅剩2000余人。福建人民为红军长征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期引领读者走进宁化苏区——  相似文献   

2.
正为什么说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  相似文献   

3.
长征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地区大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其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红军长征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拟就长征精神的伦理内涵及其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红军长征行程数万里,沿途万水千山,关隘阻隔,天上有敌人的飞机,地下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其艰难  相似文献   

4.
10月13日上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的福建宁化县,隆重举行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落成典礼暨红军长征纪念雕塑揭幕仪式。落成后的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将  相似文献   

5.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踏上长征之路,历经千山万水,战胜千难万险。1936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主要省份。当年,中央苏区所属的22 个县福建就有11个。福建有近3万人参加长征。福建苏区人民积极扩红支前,支援红  相似文献   

6.
半个世纪前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一次起死回生的无与伦比的壮举。发生在红军长征之前的“福建事变”,由于它同红军的长征有着显然的因果关系,并且为后来党的政策转变提供了多方面的认识价值,值此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之际,重温“福建事变”同红军长征的起因、转折和胜利所独具的因果关系,也许对今日的建设四化的新长征,仍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浴血长征     
正在长征队伍中,有近3万名福建子弟兵。他们担负着前锋或后卫、政工或后勤、侦察或救护等重要任务,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长征到达陕北时,福建子弟兵仅存2000余人。牺牲的福建英雄儿女之中能留下姓名的仅仅数千人,大部分则成为了无名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通常人们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然而,“长征”并不等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举行长征的红军部队共有4支: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 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  相似文献   

9.
《新长征》2005,(20)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7期刊登徐占权文章:通常人们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然而『长征』并不等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举行长征的红军部队共有四支: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月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镇),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概况及特点 (一)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主要成果 1995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推动了长征研究.随着新一轮长征研究高潮的到来,有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关于长征问题的史料,颇具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红军长征文献>、中央档案馆编<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费侃如编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史事日志(1934.10.10--1935.10.1)>、李勇、殷子贤编著<红军长征编年纪实>、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长征中的文化工作>、赵国荣主编<红军长征过禄劝>,以及当事人的长征日记等,这为深入研究长征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1.
今年十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我省的长汀、宁化是部分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福建有三万多子弟兵参加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还有部分红军健儿在当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从战略上支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并保持了党在南方的战斗旗帜。为了学习和宣传革命先辈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励广大人民在新的历  相似文献   

12.
福建为中央红军长征开展先遣行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由于敌人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区域的进攻,苏区反“围剿”的形势已十分紧张,东线和北线战场吃紧,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福建军区及其所属的地方红军独立第七团、独立第八团和独立第九团相继采取军事行动,以配合主力红军粉碎敌人的进攻和即将开始的长征。  相似文献   

13.
徐占权同志在参观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后说:宁化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专门研究。第一、宁化是长征出发地的主要根据是《毛泽东选集》第一版注释。这个注释是经过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是实事求是的。第二、红一军团十五师长期驻守宁化。红军长征前,临时归红三军团指挥,在福建宁化和江西石城之间活动。长征时是从宁化走的。第  相似文献   

14.
杨尚昆,四川省潼南县人(今属重庆市),长征路上任红三军团政委,和彭德怀并肩战斗,运筹帷幄,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湘江战桂军1934年11月中旬,长征红军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来到湘江。11月25日,中革军委(后改为中央军委)命令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为左右两翼展开,“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四夜”,以掩护中央纵队渡湘江。在这场著名的渡江之战中,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三军团,对手是战斗力很强的桂军。当时在军中有个说法叫:滇(云南)、黔(贵州)军两只羊,湘(湖南)军是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30日这天,桂军仅向三军团…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红军长征六十周年而作李元明(一)忆昔长征六十年,雪山草地只等闲。斩荆劈棘驱虎豹,霾云散去见晴天。(二)七旬老翁恋旧情,梦里几番忆长征。红军英气今犹在,愿为四化献余生。作者:湖南石门县人,1934年参加红军长征,后任军委炮兵参谋长。少将军衔。为纪...  相似文献   

16.
四、关于红军长征的研究对长征的宣传和研究 ,从长征结束不久就开始了。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关于长征的回忆录发表较多 ,学术研究成果较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 2 0多年间 ,红军长征史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长征 50周年、 60周年纪念活动的展开 ,掀起两次研究长征的高潮 ,出版了一大批史料。有代表性的有 :《毛泽东军事文集》 ,《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 ,《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 (长征时期 )》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料》 ,以及红军长征所过各地编的长征史料 ;当事人 (如肖…  相似文献   

17.
《福建党史月刊》2006,(11):40-40
由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会承办的《福建:长征从这里出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于10月16日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出。展览分“长征前夕”、“浴血长征路”、“三年苦斗”和“今日长征”4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长征中福建子弟兵的英  相似文献   

18.
王欣媛 《前线》2016,(12):115-116
正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离开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随后,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相继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在红军长征经过的众多地区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自治州)是最能体现长征特点与精神的地区。阿坝自治州以雪山  相似文献   

19.
一根象牙筷     
袁忠民 《湘潮》2021,(3):24-24
1934年明,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从江西遂川出发,执行红军长征先遣队任务。8月23日,部队到达零陵县(今零陵区)画眉山村。一开始,村民不了解红军,纷纷往山里躲,只有裁缝唐延献待在新砌的屋子里没有离开。后来,村民看到红军待人和善,不抓不抢,不久就都回到了家里。  相似文献   

20.
吴旗三章     
吴起镇(今吴旗县城),这个传说为纪念古代军事家吴起而命名的陕北小镇,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经过二万五千里远征,终于来到了这个小镇。从此,吴起镇成了红军长征胜利的象征,也成了长征诗人反复吟咏的地方。林伯渠《初抵吴旗镇》中写道:一年胜利达吴旗,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山河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岐。林老的这首诗,是红军对长征历史的回顾与展望。经过一年之久的艰苦转战,红军战士纵横驰骋,转战祖国半壁山河,历尽人类史上罕遇的艰难困苦,它充分表明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向往和忠贞。长征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由于坚持了遵义会议的正确方向,坚持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林老以诗人的激情,赞扬了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和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