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和战略的选择上,应在借鉴外国政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包括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利用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市场化程度、经济基础、市场优势等因素,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步伐;东部地区要积极推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推动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一、避免落入几个思维“误区”误区1 :认为差距是不可逆转的 ,看不到西部地区的相对优势。过分强调西部地理位置不如东部优越、产业结构配置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 ,找不到本地区发展的相对优势 ,是这些地区首先要克服的一大误区。优势和劣势是共生的 ,东部在区位、技术、产业结构优势背后 ,同时隐含着资源紧缺、劳动力相对昂贵的劣势 ,而这些方面对西部而言反而成了优势。如西部有着矿藏丰富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土地价格低廉优势等。加上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的发展潜力将不可限量。误区2 :认为有了好的政策 ,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3.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作出的一项伟大战略部署。西部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是人力资源。研究西部大开发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促进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优势、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构筑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是加速西部农村发展,赶超东部地区的一条重要捷径。  相似文献   

4.
资源富集是西部的一大优势。但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诸多方面的原因,使西部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富集与经济贫困并存的局面持续至今。西部在整体上明显落后于中部,更落后于东部,并且这种差距仍有扩大之势。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梯度开发格局,先东部再中部再西部。在东部已经实现高度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情况下,应进行全国甚至全球配置资源,从而优化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分工协同发展。随着东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和承载容量不断减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力量必然理性进行产业转移或者产业布局,加上中部地区丰富的各种资源以及相对较低的各种成本等优势禀赋,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内生性。国家主动对中部崛起进行政策支持,特别是中部地区外资成功发展案例以及即将出台的各种新政,必将使中部崛起具有外在性。中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的企业和产能也继续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外资完全可以同中部资本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外资参与中部崛起具有巨大潜在空间,外商投资中国必须有新思维新举措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拉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但全国各个地区房地产业发展却极不平衡。文章从全国房地产业的区域角度,把我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从房地产投资差异、房地产供给地区差异房地产就业地区差异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不同区域房地产业的成因及对策建议,其目的在于为我国政府制定不同区域的房地产政策以及平衡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可以为西部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发展基础、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在新世纪 ,必须采取措施将西部地区独特、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变成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西部地区物质文明建设 ,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要缩小乃至消除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差别 ,加快发展 ,就必须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用资源开发的新观念去认识资源 ,确立正确的资源开发战略原则。  相似文献   

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现代化“两个大局”重要战略思想的重大决策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 ,在中央宏观政策的指导下 ,西部地区正在根据本地的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东部和中部地区也积极策应西部大开发 ,并力求在西部开发中进一步发展自己。近期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了省部级干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专题研究班 ,本刊选编了研究班部分学员的学习体会 ,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西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也远远落后于西部城市地区,很大程度上与西部农村人力资本积聚机制不完善、积聚力很弱相关。人力资本积聚是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西部农村人力资本积聚过程中,要构建起教育——学习机制、能力建设机制、医疗——保障机制、迁徙转移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产业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西部地区要立足于比较优势,加强东西部经济协作,在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从而提升西部产业实力及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增长,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除西部地区外,我国教育经费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总体上一致,均呈缩小态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仍是我国地区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而其教育投入差距较小。西部各省区经费投入的差距有所缩小,但地区经济的差距却不断扩大。东部恰好相反,经费差距大,经济差距明显缩小。中部的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最小。对比财政与非财政的教育经费,发现后者的区域非均衡性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对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修正已有测算指标的基础上,选取了总体性和结构性共13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测算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上平稳增长,但是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东部沿海地区普遍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普遍又高于西部地区。下一阶段的重点应放在继续发展经济,并加大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抓住城镇化的战略机遇,加快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实现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全球信息化发展形势的认识,我国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从而使得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形成的数字鸿沟问题再次走入公众视野。在此背景下,笔者构建了数字鸿沟测算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2010—2016年31个省市区的数字鸿沟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显示六年间,我国整体及各区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归因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次是初始信息资源和信息人才、信息资源开发;空间格局演变结果显示,我国信息化建设区域热点分布呈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扩散趋势,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七年间取得实质性提升,由信息化水平的冷点区上升至次冷点区。从形成原因看,中国省际数字鸿沟的存在主要源于中部地区信息化建设滞后,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具体可分为政策设计滞后、工业化水平发展缓慢以及信息消费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多年来运用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税收政策既是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拉大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原因.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构建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新优势,而构建税收新优势的关键在于设计并选择比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为优惠、更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的税收政策.除了中央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措施外,还应当调整规范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及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的税收制度,真正实现运用税收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16.
东部地区将一般加工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一产业承接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对于西部地区实现产业创新和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存在一系列问题,为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区域创新障碍与产业发展的负反馈机理的前提下,采取多项措施,推动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拥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优势,如经济发展优势、人文资源优势、地缘人缘优势、文化品牌优势等。但是,与国内一些省份比较而言,福建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造成这种结果的关键原因是,我们还不具备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六大主体意识,它们是:产业意识、资源意识、人才意识、负功能意识、造“极”意识和大局意识。  相似文献   

18.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却更加突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省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为尽快缩小差距,欠发达地区必须破除传统的发展模式,谋求跨越式大发展的道路。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支撑、拉伸作用巨大。因此,欠发达地区如何运用人才,特别是如何建设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式大发展服务,是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迫切需要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年—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素质、城乡收入差距等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程度不同,甚至部分影响效应截然相反。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资性收入有绝对影响力,农民工素质和非农就业水平也对农民工资性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较弱,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民工资性收入负相关。分区域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西部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并不显著,中部农民工资性收入与产业结构发展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东部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农民工资性收入关系并不显著,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大于东部地区,城乡差距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负面作用在东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由此可以推论出,要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东部地区应建立立体、有效的教育体系,尽快消除城乡户籍差异;中部地区应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应努力开发自身资源禀赋,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我国对外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这不仅造成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章针对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对影响贵州直接投资的宏观环境做出全面分析,并根据贵州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优势及劣势,对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