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慧华 《美国研究》2004,18(1):138-146
我国研究国际关系的学人 ,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吉尔平教授一定不感陌生。他 1987年出版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以下有时简称为《国际》)一书在 1989年被译成中文出版时 ,① 曾受到我国学者广泛关注。当时笔者还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 ,此书成了我了解当时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最新发展的重要文献。时隔 14年 ,吉尔平教授又出版了新著《全球政治经济学》②(以下有时简称为《全球》) ,它被同行誉为该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③有趣的是 ,这个“里程碑式”的研究起初只想作为《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第二版出版。但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正名溯源、思想之旅、中国观念和作者的研究风格四个方面对张小明撰写的《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和中国观》一书做了介绍和评论,认为该书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角度,把英国学派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指出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兴起 ,主要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格局的急剧转换 ,大国关系的调整。接着 ,本文提出从新纪元开始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宏大目标是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国际关系学 )及为实现此目标必须完成的六大任务。最后认为中国南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自己的优势 ,可以在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仇华飞 《美国研究》2005,19(1):139-147
国际关系学者霍士第 (K.J. Holsti)认为,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仍无一共同认可的准确定义①。早第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关于国际关系学研究的范围、重点和方法论的争论曾掀起高潮。但作为政治学的一部分,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名称不同,实际上属同一学科。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般来说,传统学派沿用前者,现代行为学派多采用后者。2001年出版的美国美利坚大学教授乔舒亚·戈尔茨坦 (JoshuaS. Gol dstein)的《国际关系》一书,以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全书内容的基本框架,从这两大领域论述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②全书分两大部分:“国…  相似文献   

5.
约稿启事     
<正>《欧洲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为我国独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门研究欧洲问题的学术刊物。1996年以来,本刊作为国际政治类的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学术界和相关政府机构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欧洲研究》设有"国际政治经济评论"、"欧洲一体化研究"、"国别与地区"、"中国与欧洲"、"专题研究"、"书评"、"学术动态"等固定栏目。近年根据欧洲问题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增设了"欧洲社会政策研究"、"欧洲文明研究"等栏目;为丰富文章的体裁,还新设了"研究述评"、"欧洲讲坛"等栏目。本刊所登文章内容涵盖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研究、欧洲一体化研究、欧洲国别与地区问题研究、中欧关系研究等不同层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等各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学的史蒂文森讲座教授,曾经担任过美国政治学学会的会长。作为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杰维斯在西方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研究成果涉及安全政策、外交决策以及冲突与合作理论等多个领域,然而我国国内对他的理论著述介绍和讨论得还比较少。在杰维斯的著作中,目前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的只有《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尽管这本中译本的出版使中国的读者对其人其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正如杰维斯本人所说的那样,他的最重要、也最有意思的著作还是于1997年出版的《系统效应: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一书。这本书是杰维斯近30年来对系统复杂性进行不懈思考的理论结晶,其中的许多观点不仅对国际关系学界,而且对其他社会学科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红站 《欧洲研究》2005,23(4):144-151
在国际关系学界,英国国际关系学者E·H·卡尔可谓无人不晓。虽然他一生经历极为丰富,从事过外交、新闻评论、历史研究等工作,他本人也并不看好甚至否认国际关系这门学科的存在,①但是,他对后人最大的贡献之一恰恰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众多国际关系理论家们和奉行现实主义信条的外交家们都汲取了卡尔思想的精髓。作为现实主义流派的早期代表,卡尔对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为政治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以下简称为《二十年危机》)一书中。该书一经面市,即引发了国际关系理论界…  相似文献   

8.
对不少国际关系研究者,特别是美国研究者来说,把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或威斯特伐利亚和会(1648年)当作国际关系的起点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国家间合作与斗争,除了少数被学者们引用外(如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多被弃之不顾。相对来说,英国学派学者较为重视历史研究,还注意把古代历史纳入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例如,亚当·沃特森的《国际社会的演进》就从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社会谈起,而巴里·布赞和理查德·利特尔合著的《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则把国际关系的视域拓展到了大约公元前3500年甚至公元前6至4万年以前。①但令…  相似文献   

9.
纵述中国“国际问题”期刊回顾《德国研究》十年《德国研究》杂志主编肖友瑟所谓“国际问题”期刊,中图分类法中并无此类目,但1987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期刊总览》(以下简称87’总览)中,在北京地区则设有这一类目,其所收集归类的范围是指以全...  相似文献   

10.
徐龙第 《欧洲研究》2005,23(5):140-150
英国学者马克·B·索尔特(MarkB.Salter)的著作《国际关系中的野蛮与文明》一书的英文版出版于2002年,2003年底由肖欢容博士等译成中文并于2004年初正式出版。这看起来距离今天好像有一阵子的时间了,我们不禁要问,这本书在今天的解释力如何,它是否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呢?当然,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并没有引起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界的注意。如果简单地从著述的内容上看,该书可以被看作是作者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言行的一种反思和批判。但是,如果把本书所论及的主题置入更宽广的历史视野及当下的国际思想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11.
门洪华 《美国研究》2002,16(4):111-122
《权力与相互依赖》由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合著.1977年,该书第一版出版,标志着美国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主导地位的开始,构成新自由制度主义兴起的理论基石;1989年,该书重版并增加了对批评的回应;2001年该书第三版出版,两位学者将全球化、国际机制与相互依赖概念相整合,指点国际局势,激扬文字,对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进行严肃的理论分析,成为代表新自由制度主义发展的颠峰之作.《权力与相互依赖》既有理论上的深度建构,也有实践上的指导价值,自1977年以来,该书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其真知灼见力透纸背,堪称洛阳纸贵之作.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03,17(4):22-41
本文首先提出了评判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面 :“作者性—国家性—时代性” ,并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突出地表现为美国性 ,即美国不仅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主体 ,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客体 ;美国不仅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 ,而且主导了其本体论、认识论 ,导致所谓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话语霸权现象。本文无意批驳这种现象或强化类似认识 ,而旨在考察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根源 ,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政治文化、国家使命与国家性格如何塑造其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从这一个案出发进而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性问题。认为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必须另立门户 ,提出全新的体系与学说。  相似文献   

13.
编后絮语     
立足于欧洲、但不局限于欧洲,这是《欧洲研究》一贯的办刊方针。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关注的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包括对欧洲进行的国别研究、区域研究和一体化研究。第二,与欧洲有关的国际政治、经济比较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既包括欧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比较与关系,也包括欧洲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与关系。第三,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包括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这一块不以“欧洲”为限,主要探讨具有时代性、全局性、国际性、理论性的问题。以本期为例,王鹤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探讨“欧洲经济模式”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郭树勇 《美国研究》2003,17(1):137-148
20 0 2年 10月 ,北大出版社出版了美国新自由主义国际政治学大师罗伯特·O .基欧汉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下称《批判》) ② ,显示出其独到的学术关怀和人文精神。《批判》汇集了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诸流派领袖人物的精粹 ,虽成书于上个世纪 80年代中叶 ,但它极具前沿性 ,其思想深度、学术取向和价值关怀至今仍没有被超越。近 2 0年来 ,每当学者们意欲穷究国际政治学之本真 ,洞察国际政治发展之逻辑时 ,人们还是不能绕过《批判》。《批判》率直、深刻与思辨的光芒 ,影响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间关系的构建:从“天下”到国际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会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目前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无论是学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很多人担心中国会回归过去的朝贡制度体系并以此作为其国际关系组织原则。本文以讨论王赓武的国际关系研究为起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检讨中国的国际关系组织原则。本文强调,研究中国的国际关系体系和行为必须首先找到一个适合于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简单地使用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往往使人误入歧途。本文试图重新定义权力的概念,表明国际关系并不总是一种零和游戏,其性质取决于国家间权力关系的不同体现形式。从权力是一种非零和游戏的观点出发,本文讨论了中国是如何从历史上的朝贡制度原则转型到今天的国际关系原则的,以及朝贡制度中的开放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全球化和开放性区域主义原则中的。  相似文献   

16.
杨玉圣 《美国研究》2005,19(2):138-151
《资中筠集》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印行第一版迄今,眼看就要三年了。这是一部深受欢迎的好书,也是一部值得评论、应当评论的学术标本。《资中筠集》的学术视域异常辽阔,综合反映了资中筠先生最近25年来有关国际问题与美国研究的代表作,其中对于中美关系、美国外交、美国强盛之道以及美国学学科建设等,无不成一家之言,可以说是对美国的全方位的立体研究①。在很大程度上,本书甚至可以视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美国研究的一个缩影。一对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是资中筠先生着力最大的专业领域之一。这既与中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东南亚古代史》一书的结束语。《东南亚古代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从远古至19世纪初叶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地区史,既有对地区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整体论述,又有对各主要国家和重要事件的具体分析与专题研讨;既有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又有对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各民族宗教文化的阐述。作者们从东南亚自身历史的视角出发,对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及其特色、稻作文化与社会基本结构、早期国家的形成和演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与特征、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印度与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中的互惠:一项研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互惠研究之于中国意义重大,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便是互惠关系和人情网络。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到国际关系中,大体构成了平等互惠与和谐世界理念。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国内至今尚未启动国际互惠研究。在西方,国际互惠已经成为一个理论话语,并产生了虽不算丰富、但仍富有启迪的研究成果。建构中国的国际互惠理论有两个前提:一是进行国际关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也就是要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二是评估西方已有成果。本文做的工作属于第二种,即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在肯定其意义的同时,重点指出其不足。这些不足可能是中国未来国际互惠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代前言     
2011年3月19日西方国家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以来,利比亚危机已经持续了数月,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鉴于此,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政治研究会与《欧洲研究》编辑部联手推出一组笔谈,约请国内学者从美国、法国、德国等大国的态度与行动,欧盟、北约的战略考量等角度分析利比亚危机的相关问题,并从国际关系、国际法、中国外交等多种视角进行了讨论,以期推动学界对利比亚危机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探索中国学术界回应国际热点问题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6月23日,由《欧洲研究》编辑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和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共同主办的"英国脱欧、民粹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就英国脱欧的进程与影响、民粹主义与欧洲政党政治及全球化的关系、欧洲一体化和英国的未来等议题展开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多家研究机构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