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东盟宪章》看"东盟方式"的变革与延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13届东盟首脑会议正式通过了<东盟宪章>,宣告东盟组织具有法律人格地位,正式赋予东盟作为国际谈判和处理国际事务主体的法律地位."东盟方式"是影响<东盟宪章>制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东盟方式"越来越限制东盟的发展,东盟日益显得效率低下,行动迟缓,无力应对地区问题,在民主、人权等国际社会关注的事项上也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是举步维艰.这些都要求东盟对其"东盟方式"进行变革.另一方面,东盟成员国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任何激进的超国家机构建设都有可能招致成员国的抵制,造成东盟的分裂,因此,为了维护东盟内部的政治团结,"东盟方式"仍将是东盟运作的基本模式.<东盟宪章>就是在对"东盟方式"变革的张力与延续的惯性下制订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东盟将美苏角力、分离主义等视为威胁东南亚各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孱弱的东南亚各国为了化解威胁,一方面积极推进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步伐,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东盟安全机制的构建。1967年东盟正式成立后,东盟先后签署和发布了《曼谷宣言》、《吉隆坡宣言》、《巴厘协议》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协议和宣言就东盟安全机制的决策机构、运行原则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界定,东盟安全机制初露端倪。在其四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东盟安全机制框架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多元安全决策主体体制的确立、安全运行原则的恪守以及争端处置程序的设定等方面。尽管此机制框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在化解东南亚国家安全问题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性保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需要警醒的是,东盟安全机制所彰显出的大国平衡性、制约中国的针对性和多边主义转型的时代性,对中国周边特别是南海地区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须及时做出战略性应对。  相似文献   

3.
仅40个条文的《东盟人权宣言》承载着东盟成员国的共同人权观念。与《世界人权宣言》和其他国际人权文件相比,宣言无论从整体结构上还是权利范围上都体现时代进步性,特别是其有关人权保护一般原则的规定更是独树一帜,丰富了现行人权框架体系。《东盟人权宣言》虽然仅是一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人权文件,但它构成东盟区域人权保护的新起点,有利于推动东盟共同体建设,对构建亚洲人权机制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气候危机的加剧、非传统安全观的提出、全球化的影响、全球治理的兴起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气候外交在全球、地区、国家和地方多个层面积极开展起来。当前,全球气候外交呈现“群体化”趋势,在国际气候外交谈判中,大国集团处于主导地位,而小国集团尽管实力弱小,但在气候外交中展现出积极性和灵活性,争取最大的权益。东盟作为一个小国联盟,也顺应潮流,将气候问题提上东盟议程,通过东盟这一组织化形式参与气候谈判,使东南亚国家的呼声不被群体化格局所淹没。东盟气候外交可以分为单边、双边和多边三种形式。东盟各国具备“小国弱者”的特征,其气候外交遵循着特有的外交逻辑,即“东盟方式”与“权力平衡”。  相似文献   

5.
法律是构建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中的重要工具,《联合国宪章》中有关集体安全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集体安全体制的成功。根据《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集体安全法即在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第2条第4款)的基础上,对和平的威胁、违反或侵略行为采取行动的强制规范(第7章措施)。在充分吸取国联集体安全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联合国宪章》不仅使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的政治基础法律化,同时又给予集体安全体制以更多的法律特征。体现各国政治意愿的国家利益与法并非完全矛盾,《联合国宪章》对于武力使用的严格限制正是法维护国际社会每一个成员国家利益的重要反映,集体安全体制中既有法律规则、也体现了政治现实。尽管现存集体安全体制还存在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但实践的发展明确要求法律作用的强化,以推动联合国改革朝着更加规则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东盟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不断加强,在南海问题及地区安全形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东盟视南海问题为“制衡”中国的支点,同时在这一问题上也有着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诉求.其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通过“集团”方式和以“多边”机制介入南海问题,同时凭借“大国平衡”政策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从整体来看,东盟对南海问题的政策呈现出“集团”、“多边”和“平衡”三大特征.客观来看,东盟南海政策对南海问题及周边安全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两面性影响,并给地区稳定带来了一系列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一、人权、人权宣言和人权公约  人权从实践到理论,从一个国家的人权文件发展到国际人权文书,从有政治和道义价值的国际人权宣言发展到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人权公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这场浩劫的世界人民迫切感到维护人权的必要,也积累了促进人权的经验。体现人民要求和政府政治意愿的《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了现代人权思想。《联合国宪章》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1948年,由联合国第三届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是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道主义干涉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传统.然而,人道主义干涉的倡导者们所援引的思想渊源和法律根据并不能有效地成为干涉行动的正当性支持,其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理论冲突.《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国家主权平等思想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一大进步,尽管在实践中主权国家内可能存在种种问题,但作为一种政治权威,该原则本身仍是中小国家在国际政治现实中抵御强权、维护秩序的最佳且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喻常森 《外交评论》2007,45(4):59-66
由于亚太地区的政治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地区合作进程出现结构性领导权的缺位,使得中小国家集团——东盟充当了倡导型的领导者角色。冷战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是以东盟为主轴而展开的。东盟组织发起成立的东盟地区论坛是目前亚太地区唯一涉及整个地区的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东盟方式"凝聚了东南亚一体化的宝贵经验并贯穿了合作安全的思想,扩展成为亚太地区的主要行为规范和原则。在较长时期内,亚太地区这种小国领导大国的安全合作模式仍然具有存在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0.
东盟在成立时曾提出要加强东南亚区内经济合作,但发展至今,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水平仍然很低,其限制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政治合作才是东盟合作的真正动力,地区内经济合作偏于强烈的象征意义;二是独特的“东盟方式”——追求国家利益,成员一致和政治合作“三位一体”日益成为阻碍经济合作深化的绊脚石;三是东盟国家高度依附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减弱了地区内贸易和投资的动力。东盟只有通过利益协调、制度完善和发展模式转型“三管齐下”,才有可能保持自身在东亚一体化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