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68年我出差回北京,我的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突然跟我谈起了“伍豪事件”。那时候“文化大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据说,有一天红卫兵小将翻出了上海20世纪30年代刊有“伍豪启事”的旧报纸,就把这张报纸送到了中央文革小组江青手上。当时江青正想整我伯父而愁找不着“黑材料”呢,一见这张旧报纸如获至宝,便意欲借此事,谋害伯父。  相似文献   

2.
坏事变好事     
高为  丁丁 《法制博览》2009,(6):54-55
两年前的正月十六星期一,我步行去上班,同事问我为什么不骑车,答曰:锻炼。其实是前一天晚上,我去父母家过元宵节,回到自家楼下才发现,在团圆节里,我却与我的亲密战友、两轮坐骑分手了——它被偷走了。这是我在半年时间里丢的第二辆车。同事安慰我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车丢了你就运动了,不是坏事变好事吗?我说:别扯淡!我这样的五旬老汉被逼运动还说得过去,  相似文献   

3.
编辑叔叔: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我的爸爸两年前不幸遇车祸去世,我跟着妈妈在外公家居住。不久前,我的爷爷也患病去世,遗留下两间平房,我叔叔原先已经居住了一间,他还要求继承另一间房产。  相似文献   

4.
检测良心     
我有位工厂同事,患了重病,卧床不起,我前往探望。从同事家出来后,同事的老父亲送我到村口,他陪我站在公路边的一间平房边等车。我看到这间平房有些特别,没有门,里面有几张简易的钢丝床,有一些旧衣裳,  相似文献   

5.
霍寿喜 《工会博览》2013,(35):42-42
这应该是好几年前的书了,但内容一点也不“旧”。因为这几年间,我读过许多写官场的小说,也读过许多年轻人唱主角的小说,但“年轻人在官场”的小说却读的不多,也不容易读到——这也是我再读一遍《我与上一代人的战斗》的动机之一。如果说我第一次读罢的感觉是“真实,太真实了”,那再读这本书,就感觉书中的许多人物都似曾相识(有重复阅读的原因),有的就像在我们身边一样(这就是小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魅力所在了)。  相似文献   

6.
爱伦 《法制博览》2011,(18):19-19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飞快发展,甚至超过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今天的辉煌几乎能和唐朝相媲美,唐朝时期,欧洲不过是一个泥泞的小村庄。我非常喜欢中国,自从我在16年前进了这个国门,就住在这里不走了。但让我忧心的是,中国的每个城市都看起来像深圳——中国城市的楷模。深圳大概是想模仿香港  相似文献   

7.
方孜行 《工会博览》2004,(20):71-72
我完整地保存五十年前——1954年度的个人收支情况明细账,现将它扼要介绍给大家,想来该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儿。  相似文献   

8.
黄杨树 《法制博览》2008,(21):35-35
中国历史上不乏智慧极具生趣的性情中人,这性情中人中,我尤喜战国的齐宣王,得了他几个性情小段子,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经我略加演绎之后辑录在一起。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去,看古人将生命的率真与性情发挥得如何神采飞扬,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20岁上大学前,我几乎没有去过济南市区,以至于把进城随口说成“上济南”,我们村子里人也都这样讲。这个概念根深蒂固的,岁月神偷,现在已经很难拣到那个时髦的口头禅,拾起的是与吾乡一地疏离。乡村细节是零碎的。旧忆新记对比一二,挂住回不去的吾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东亚地区认同得以加强,旧的地区组织如东盟等焕发新鲜活力,新的地区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则不断涌现,地区主义在东亚获得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访韩纪事     
近日翻阅旧稿,发现写于四年前的几段文字。这是笔者应邀赴韩国汉城参加第12届世界犯罪学大会的随记。对于这次重要的学术活动,《青少年犯罪研究》一直未予反映。今将拙稿稍作修改,交《青少年犯罪研究》发表,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12.
可能是当过铁道兵的缘故,在千万条道路中,我尤其喜欢山路。 每当我走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时,20年前在云贵高原筑路架桥的军旅生涯历历在目,犹如尘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4):67-67
大约30年前,想买一辆自行车,还得掂量好久,它得花去差不多半年的薪水;10年前,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根本不敢想象拥有汽车。  相似文献   

14.
火盆     
林海 《工会博览》2006,(2):38-38
第一次见到火盆是十七年前。那年深秋,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山区村校任教。学校旁边有家小店,我常去那儿买些油盐酱醋什么的。一天,在小  相似文献   

15.
陈仓 《法制博览》2008,(18):36-36
20年前,某省法制报报道,某县消防中队队长因重感冒正在医务室打吊针,接到火警电话,他拔掉针头就走,带领消防战士奔赴灭火第一线。救火英雄“拔掉针头就走”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此后,我经常留意“拔掉针头就走”的英雄事迹,结果发现各行各业,年年月月,时时处处都在不断地涌现“拔掉针头就走”的英雄人物,上网搜索,天啦!遇到工作任务“拔掉针头就走”的先进事迹网页居然有数万!  相似文献   

16.
<正>大约20年前,台湾歌手郑智化的《中产阶级》进入大陆。当时大陆对"中产阶级"一词还处在懵懵未懂的阶段,但是那些歌词在大街小巷到处传唱:"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着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的眼光很高,我的力量很小/我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20年后,当这种景象在台湾逐渐成为历史,在大陆却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60年前,除了香港、上海等日本占领地,中国报刊因其制作困难,不能照相制版,于是素描画、木刻画常替代人物肖像图片。例如中共“七大”《解放日报》全文登载毛泽东、朱德讲话,就配有两位的术刻像。我还发现了第三位享此领袖待遇的人物——他叫林哲。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我在《公民社会与中国外交》一文里(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已经注意到这一相关性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缺失。我在那篇论文里提出,中国外交必然会受到公民社会日益增大的影响,而后者的成长是市场经济和公民意识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文章引证了  相似文献   

19.
柴静 《法制博览》2008,(4):44-44
我在从拉萨回北京的飞机上认识她。江苏人,三十年前援藏。为了治病第一次出藏。下了飞机北京下大雨,我送她去了一家旅店。  相似文献   

20.
选美种种     
谢宗玉 《法制博览》2011,(14):75-75
那天又看了一场选美比赛,当看着记不住名字的几个女孩在闪光灯下喜极而泣的样子时,我忍不住咧嘴笑了。我想,用我现在这种宽容而平和的心态看选美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了。若放在十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