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和国家对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提出的重要任务。而社会转型期统战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影响着统战工作与中心的关联度,衡量着统一战线对大局的贡献率。这就要求统一战线大力拓展文化统战工作,切实加强统战文化建设。对此,2011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同心思想”。“同心思想”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推进社会转型期的统战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思想内涵,坚定践行,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统战文化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2.
民盟河北省委将带领全省广大成员深入开展"同心"教育活动,把"同心"教育活动与民盟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履行职能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继承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的中国民主同盟,具有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  相似文献   

3.
文艺精品建设是推动“同心”实践不断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围绕“同心”思想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对提升广大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和道德水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文艺精品建设推动“同心”实践,就要进一步明确文艺精品创作的目标与工作思路;就要自觉担负起以文艺精品建设推动“同心”实践的历史重任,努力做到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大力创作;科学发展,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4.
“同心”思想涵盖了从思想观念、价值目标到具体行为的具体原则和求。“同心”思想的根本求在于谋求理念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以及目标追求的一致性。政治性、群众性和包容性是“同心”思想的显著特征。和谐哲学是“同心”思想的深层内核、哲学基础。“同心”思想的功能在于:增强共识,为统一战线奠定思想基础;明确方向,为统一战线奠定政治基础;统一行动,为统一战线奠定实践基础。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对巩固壮大统一战线的时代求,必须全面落实“同心”思想。这是推进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迫切需。为此,必须努力做到:把握“同心”思想的精神实质,提高统战文化建设水平;领会“同心”思想的重特征,把握好统战工作中“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关系;明确“同心”思想的具体求,深入推进“同心”行动。  相似文献   

5.
2011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同心思想”。“同心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实践根源,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基于“同心思想”和统战文化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多重契合点,“同心思想”将是指导转型期统一战线和统战文化发展思路的核心思想,具体的发展思路有以同心思想引领精神生活作为统战文化核心信念、以民主协商增进思想共识作为统战文化活动方式和以共存共荣打造同心品牌作为统战文化产品载体。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提出的以“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核心内容的“同心”思想,是多党合作理论的重大发展,体现了执政党科学执政的新智慧,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创造了新空间,为执政党和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各政党共同践行“同心”思想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就是始终与人民同心,与民主党派同心的历史。60多年多党合作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竞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地位越来越重要,基础越来越坚实,作用越来越显著。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奋斗民主党派,要认真学习贯彻“同心”思想,重温历史,继承传统,深入持久地开展政治交接主题教育,不断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积极发挥参政党作用,继续为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固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同心”思想是新时期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五一口号”的重要指南,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受到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取得很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当以“同心”思想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同心思想与参政党建设"。下面,我重点就学习贯彻"同心"思想,在湖北统一战线全面开展"同心建支点、同行促跨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加强文化统战建设必须站在时代前列,提出有效策略。要把握同心思想,提升文化统战建设的思想认识觉悟;要理清核心内容,明确文化统战建设的目标任务;坚持规范带动,落实好文化统战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同行”行动,创新文化统战建设实践模式;注重环境促动,营造文化统战建设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1.
团风县贾庙乡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了以“新老班子齐心、新老干部同心、大家团结一心”为主题的农村新老干部“同心议事”活动,让落选的村干部发挥余热、施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该乡各村新老干部帮助解决土地划割、农土压损、青苗赔偿、牵移电缆等问题多起,用实际行动化解组企矛盾,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2011年11月26日至27日,中共毕节地委统战部、中共毕节地委党校、毕节地区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毕节模式”理论研究会以及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在毕节地委党校联合召开了“同心思想”与毕节试验区发展研讨会。与会者向大会提交了“同心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关论文36篇,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心思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分析归纳中国共产党90年来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6个阶段,认为“同心”思想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新的发展。“同心”思想有其严密的逻辑关系:“同心”是前提,“思想上同心同德”是基石,“目标上同心同向”是核心,“行动上同心同行”是关键。本文还从我国当前国情、政党关系、民主监督等方面分析了“同”与“不同”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同”与“不同”的关系,“同中求异”,发扬民主;“异中求同”,搞好团结;相辅相成,和谐共容,才能更好地践行“同心”思想。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98+97-F0002,F0003
上午论坛,由中央社院统战教研部副主任郑宪教授主持,民革中央宣传部长吴先宁、武汉大学教授宋俭、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柯育芳、广州市社院教授崔珏、湖北社院教研室杨选锋,围绕“同心思想与参政党建设”作主题演讲.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拓展了新视界。新时期以“同心”思想引领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统战工作要秉持“和谐”理念;注重联谊交友,巩固与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联盟;自觉开展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积极为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发挥优势搭建平台,在服务学校育人事业中提升效能、彰显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彭颖科 《人事天地》2010,(28):53-53
龙胜各族自治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把党建工作融入工作的各个方面,拓宽活动思路、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活动方式,同心、同向、同调、同力打好党建“组合拳”,使创先争优活动亮点频现。  相似文献   

17.
“同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多党合作历史和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开拓马克思统一战线理论新境界的重要成果,是指导当前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指南。以人为本是践行“同心”思想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是践行“同心”思想的实践准则,与时俱进是践行“同心”思想的科学态度。践行“同心”思想,坚守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民主党派历史来看,与中国共产党“同心”是民主党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得以生存发展的根基,集中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民主党派的章程或政纲中。“同心”思想与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本质紧密联结,“同心”思想是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定位的指针,是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评判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标准。因此。当前培育参政党核心价值观应以“同心”思想为引领积极探索具体可行的培育途径:理论上以概括、提炼内涵为基础,明确参政党核心价值观;思想上以加强教育引导为重点,增进对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实践上以发挥参政党职能为核心,增强参政党核心价值观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同心”思想切实关照统一战线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和对话语境,深刻揭示统一战线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特征,对整个统一战线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同心”思想的结构和功能,深挖“同心”思想蕴含的科学理论内核,总结同心思想揭示的统战工作理念,深化和坚定广大统战工作者对“同心”思想的科学认识,积极探索和归纳旨在推动“同心”思想贯彻落实长效化的规律性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桂林市统一战线在践行“同心”思想、打造“同心”品牌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探索了有益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统战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搭建载体,把“同心”品牌工程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