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January 20162016年1月前言原子的发现和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极大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核能发展伴随着核安全风险和挑战。人类要更好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创新核技术、确保核安全、做好核应急。核安全是核能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核应急是核能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正>核能的发现,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然而,无论是核武器还是核电站,人们对于核能始终有着复杂情感,正如一位核物理学家所言:"核能有些像马戏团里的猛兽,听话时让人感到其乐无穷,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纵观整个核能发展历史,它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高悬于人类的头顶之上。在人类的历史上,新科技的研发,往往优先服务于战争。于是,核能的第一次全面大发展,就是制造出足以毁灭人类文明的超级武器——核武器。  相似文献   

3.
核能危机是现代性的副产品与负面效应。从风险社会视域反思核能危机,是对科技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但不能否定核能本身的价值与意义。核能安全与公众对风险的接受性、技术进步和政治治理密切相关。责任是核能伦理的关键维度,正当、安全与平等是构建核能伦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郭卫华 《前沿》2007,(10):198-20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生存空间——"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在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伦理困境。其实,这种伦理困境最为本质的道德根源就在于网络社会伦理责任的缺失。因此,在网络社会中凸显和强调伦理责任的道德价值是我们走出伦理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切尔诺贝利灾难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拉响了安全利用核能的警钟。我们共同牢记这个日子,不单是为了那些逝去的亡灵,那些至今仍在核辐射痛苦中挣扎的人们,更多的是为了警示:核能只有在安全、和平利用的前提下,才能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6.
一场以网络技术为标志的新的信息化浪潮正在迅速席卷全球。国际互联网处于这股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核心地位,它四处辐射、普遍渗透,给我们这个蓝色星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也因此而与以往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以数据为基础的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未来。大数据让我们得以洞察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和人工智能的普及,这种洞察力已逐渐转变为对人类行为模式的预见力,甚至转变到机器取代人类行为的行为力。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应用在深度广度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人类社会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进步下进入了智能化社会,以"融合"为核心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众多产业结构调整也正在推进深化之中,开始了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到智能制造方向的转变。面对这一转变,我们为中国智造概括出核心概念:数据驱动、算法赋能、硬件提升、网络互联。  相似文献   

8.
郑钧正 《中国减灾》2012,(13):10-13
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生活在充满宇宙射线等各种电离辐射的生态环境中,电离辐射无时不有、无所不在。但直至19世纪最后五年相继发现X射线和放射性之后,才开拓了现代物理学及利用核能的崭新时代,逐步认识到所发现的电离辐射是一把利与害并存的"双刃剑"。尽管如此,为了充分挖掘其可用且有益的一面来为人类造福,近一个多世纪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核科学技术迅速崛起,各国不断开发利用天然电离辐射源,并越来越多地深入研究各种各样的人工电离辐射技术并加以广泛普及应用,如今已经涉及到几乎所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世界历史的进程伴随着资本逻辑的强势驱动,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与风险挑战共生于这一进程中。"风险社会"视野下,泛滥的消费主义和猖獗的工具理性激化了统治者与大自然、人与技术之间矛盾,使得人类似乎陷入发展的困境。从世界到中国,或许,尝试着超越资本逻辑、扬弃工业文明、探求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10.
核能安全——核电抗震级别应考虑调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潘自强表示,经过福岛事件后,对我国核与辐射安全做各方面检查,还要制定规划,更好地加强核与辐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本里氏9.0级的巨大地震以及随之暴发的巨级海啸,震惊了整个世界,紧接着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则更牵动了整个人类,因为,它把这次大地震、大海啸对一个国家的"局部"影响,放大到了整个人类对核能运用安全性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12.
王丹琦  安智锋  王秀斌 《传承》2011,(23):66-67
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我们的先人就告诫我们最需要着眼长远的就是对人的培养。高校肩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和向社会辐射文化的社会功能,但是高校在具体的发展和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却往往被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自由与解放。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得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计算机技术所导致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不仅给人类带来了体力劳动上更大解放,而且带来了脑力劳动上的解放。但是,在现代技术为人类谋福祉的同时促成了自身对自然世界的"促逼",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伦理诉求。发展现代技术理论,丰富科学技术哲学价值伦理,是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当然,考察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并非指定某种具体理论是治疗现代技术弊病的良方,我们的目的旨在认识现代技术文明的某些负效应并有针对性地下药,以使在建设现代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时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4.
国际原子能机构第二十八届大会:值此国际原子能机构第二十八届大会召开之际,我谨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立二十七年来,为和平利用核能和使核能造福于人类的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我祝愿本届大会能为发展核能的和平利用、  相似文献   

15.
"文明"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努力实现的价值目标。将"文明"确立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正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科学回应与精准研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使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追溯中西方文明渊源与底蕴,回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共产党对文明探索的历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论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竹立家 《人民论坛》2012,(24):30-31
在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复杂的中国发展"现实"和复杂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现实"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艰巨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新的发展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进行认知与解读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5,(8)
<正>党和政府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正在大力推进医改。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医改途径和视野,也是目前"互联网+"以及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是一个伟大的技术革命,它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创新体验,"互联网+医疗"定会使未来社会更智慧、人类更健康!各位领导、专家在研讨会上从多个层面、多种视角对"互联网+医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技术样态,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与人的主体性相对立的现代性危机,表现为对人的选择性淘汰与社会生活的排他性增强;社会的规模性结构性失业与贫富分化的加剧;过度的技术依赖(物化)与人自身能力的退化;社会风险的激增与人的现代性焦虑的上升。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不断浮现的现代性负面效应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突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技术哲学的纯粹技术批判和哲理思辨的路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观察视角,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异化"和由此引发的人的主体性丧失的现代性危机归咎于资本逻辑,认为人工智能只有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与束缚,才能真正造福于全人类,从而提供了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现代性危机的正确图式。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避免人工智能由"技术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使人工智能朝着造福人类和实现人类解放的方向前进,就必须驾驭和超越资本逻辑,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变革,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分配结构和劳动分工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12,(7):1-1
核能的发现,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然而,无论是核武器还是核电站,人们对于核能始终有着复杂情感,正如一位核物理学家所言:“核能有些像马戏团里的猛兽,听话时让人感到其乐无穷,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纵观整个核能发展历史,它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高悬于人类的头顸之上。  相似文献   

20.
张丽  高鸣 《理论月刊》2008,1(2):151-153
全球化使不同文化被放置在同一个平台上,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人类文化形成了明显的统一性,与此同时.全球文化的交流融通又呈现出一种异质多样的开放性状态,全球化进程也使文化的差异性得以凸显出来.社会文化出现了多样性、流变性,文化"冲突"郑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将是未来人类文化的理想格局和我们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