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矫正概念的多维思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社区矫正的概念,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行刑说、救助监督说、处遇说、混合说、教育说等。这些概念,均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社区矫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国的社区矫正应是广义的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人员置于社区矫正机构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再社会化的活动。在这里,社区矫正是一个“社区制裁”的性质,而不是单纯的“社区刑罚”,它只对其中一部分矫正对象(罪犯)具有社区刑罚性质。社区矫正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手段。其工作内容是对矫正对象的执行刑罚、监督管理、矫正教育、危机干预、社会救助等。  相似文献   

2.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社区矫正制度,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从此有了法律依据。目前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已基本纳入社区矫正,随着非监禁刑监管方式的变化,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从社区矫正工作的角度对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对预防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区矫正有利于罪犯回归社会,降低了重新犯罪的发生率。但是,社区矫正对象还存在重新犯罪的情况,究其原因,既有社区矫正对象自身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交往不良、心理因素复杂、犯罪的职业化等因素,也包括社会歧视、教育欠缺、社区矫正工作方法不当、监狱行刑效果不佳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其需要更广泛和深入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理论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不仅是影响未成年人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和再社会化的重要因素,而且能为优化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当前,上海闵行区涉罪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面临着矫正人员不足,情感抚慰缺失,支持结构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控制和减少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实现社区矫正目的,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成员的参与性,从物质与情感等多方面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5.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帮扶是社区矫正的显著特征。这既是社区矫正发展的动力,也是社区治理理念的具体表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存在调查评估主体受限、法律供给不足、行政色彩浓厚、参与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社会力量帮扶效果不佳。需要通过合理确定调查评估主体、完善立法、明确社工地位、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等途径来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6.
司法部部长吴爱英2010年12月20日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指出,社区矫正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要加强教育矫正,大力推广江苏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等经验,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矫正质量和效果,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不断发展。江苏省宜兴市于2005年8月正式启动实施社区矫正工作,通过多年努力,探索出了一套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宜兴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是刑罚轻缓化和刑罚人道主义的现代刑罚理念的具体体现.刑法修正案(八)及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社区矫正对象范围予以了规定,适用社区矫正制度就应当依据法律规定,不能任意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要坚持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注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对老年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以进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谨慎考虑开展公益劳动.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流动人口罪犯应纳入其居住地的社区接受社区矫正,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他们接受教育与改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7月起我国开始试行在社区中改造罪犯,使其重新融入家庭、社区和社会的社区矫正制度以来,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实施单位主要是单一的司法行政部门,他们只能是对矫正对象进行惩罚,无法满足矫正对象的就业、心理和重新回归社会等基本需要,其质量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急需社会工作的介入,以使矫正对象能够更快更好地重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9.
社区矫正具有刑罚执行和矫正二重性质,单一地从刑罚执行或矫正的角度思考社区矫正的理念都是片面的。必须超越和整合社区矫正的二重性,从有利于社会稳定、公众安全、与社区特性相符合的原则出发选择社区矫正的理念,明确社区矫正的目标。在这样的原则下,监管、矫正罪犯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等都不是社区矫正的理念,只有促使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才是社区矫正的理念或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和实现社区矫正目标的基本要件。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提出和实施,要求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融入到社区工作和生活之中,成为社区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部分,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所产生的是综合的社会效应。无论是社区环境、社会舆论、社区资源,还是社区文化、矫正对象的家庭,都对矫正对象起着熏陶、导向、保障、示范、教化和亲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市××街道社区矫正对象为例,通过××街道社区矫正对象个案分析,从社区矫正对象所具有的性别特点的事实出发,研究和探讨社区矫正中从女性矫正对象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提出引入社会性别的理论,进行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12.
部分社区矫正工作者和许多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使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影响其顺利回归社会,不能够按期解矫。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服刑人员的认知偏差进行调整,是一种简单、直观、操作性强的社区矫正教育矫正方法,是当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干预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社区矫正的特征不应仅仅体现在矫正活动在开放的社区中进行,更体现在社会力量对罪犯矫正活动的广泛参与上。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构建一个有利于服刑人员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网络势在必行。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不仅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且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市××街道社区矫正对象为例,通过××街道社区矫正对象个案分析,从社区矫正对象所具有的性别特点的事实出发,研究和探讨社区矫正中从女性矫正对象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提出引入社会性别的理论,进行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15.
新法实施之际,再解读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中的一系列特色。分析立法前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转警"需求,增强社区矫正本质含义中"惩戒"分量等呼吁,结合我国政府主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深刻理解立法的崭新寓意,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制度,构建社区矫正两级阵营,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6.
社区矫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表现形式和重要内容,严格社区矫正规范化是深化执法规范化的题中之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具体行动。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必须加快立法,提升权威性;整合资源,增强操作性;严格监督,确保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是社区矫正人性化的重要体现。社区矫正必须克服已往只重视刑罚执行单一性的倾向。要在执行刑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矫正对象帮助、保护策略,凸现社区矫正的人性关怀。以进一步优化刑罚的矫正功能,不断促进矫正对象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区矫正对象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受到广泛关注。降低其再犯罪风险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与他们的自我认知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污名量表和犯罪者人身危险性问卷对河北省500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测试,通过SPSS 22.0对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从而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自我污名与人身危险性的关系进行实证性的探究。结果显示:社区矫正对象的人身危险性不高,自我污名水平良好;自我污名的5个维度都与人身危险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污名对人身危险性有显著预测作用。这表明,社区矫正对象的自我污名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其人身危险性,在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的干预时,应该对其自我污名水平情况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风险既有客观因素,也有矫正对象自身的因素,同时,由于社区矫正制度设计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也成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潜在原因。因此,建立并规范审前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操作流程,加强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和教育矫正,完善解矫帮教机制等,才能将重新违法犯罪的风险降低在最低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在平安建设中有重要意义,对此展开研究是有意义的。我国现在正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分析其价值是必要的,社区矫正体现人道主义,反映公平正义,节约司法成本,所以在中国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应该的。平安建设中进行社区矫正要树立法治理念,加快我国社区矫正的立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创建和谐社区;要重视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