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吉登斯提出超越传统的左与右的划分、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重构激进政治的框架、采取"第三条道路"的策略原则,从政治理论、政治纲领、政治策略等方面,对复兴社会民主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剖析了流行于当今英国的第三条道路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与历史上一度出现过的其他第三条道路的本质区别。章指出,布莱尔等人所竭力鼓吹的“新”第三条道路的“新颖之处”就是一条把自己定位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道路,即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之间的中问道路。和其他的道路相比,“新”第三条道路既持有相似的言辞,又有内容上的实质差别。第三条道路所宣称的四大支柱(社区、责任、义务和机会)在历史上已出现过多次,它实际上是自由论、保守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成分等思想的混合物。工党从提出自我更新,实现现代化到最终第三条道路的出笼,其实质是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三条道路理论的许多内容及其所涉及的概念模糊不清、模棱两可,因而也难以实施清晰的政策措施。新工党还将继续进一步作出选择,进行未来的思想构造。  相似文献   

3.
张冲 《学理论》2012,(21):13-14
苏东剧变后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以吉登斯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这一新理论和政策主张的提出,其试图走一条超越传统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道路。拟运用文献研究与比较分析研究的方法,以"第三条道路"的提出背景和主要内容为切入点,通过对其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进行分析和比较,折射出当代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变化,进而深入剖析其理论的实质,得出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仍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结论,坚定我们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工党进入后第三条道路时代指的是布莱尔下台后,工党继续在"第三条道路"的框架下探索前进的道路,只是这种探索不再涉及理论层面,而是进入到具体策略层面。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二:一是"第三条道路"提出的时代背景没有改变,英国工党不可能重回激进左翼的老路,继续在"第三条道路"框架下探索改革的途径是唯一选择;二是"第三条道路"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目前进入到具体策略层次。后第三条道路时代的工党危机重重,并且失去了执政的地位,但是工党正好借此机会反省自己、重新调整,可以说选举的失利给了工党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价值观念、主要内容、政策和理论框架,并初步探讨其政策实践的绩效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从而为我国目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属于布莱尔个人的时代并未结束,他的新头衔是:中东问题特使英国现任首相布莱尔于6月27日正式辞职,继任者是现工党主席布朗。执政十年,布莱尔苦苦上下求索“第三条道路”,结果遭遇内部逼宫,黯然提前离场,令世人诧异。  相似文献   

7.
西方超越性思维的新成果:吉登斯论"第三条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性思维是指在不同的思维结构之间寻求折衷妥协以开辟出一片新视野来的思维方式.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就是在全球化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超越性思维的一次成功运用,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本文首先从学理上对第三条道路这一概念进行了辨析,然后具体以国家问题、社区问题和福利问题为例评介了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所奉行的各种价值和纲领.  相似文献   

8.
根据英国工党百年发展进程中基本力量、政策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变与不变,能够全面动态地认识工党的性质。从阶段划分讲,工党原来是一个信奉民主社会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政党;革新后的工党是一个信奉社会民主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左翼政党。从动态审视,在英国政党政治谱系中,工党在由左向右移动,由左翼力量转变为中左力量;在世界社会主义政党谱系中,工党属于右翼力量,并且在进一步向右移动。  相似文献   

9.
张惟英 《团结》2002,(1):45-48
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并称为当代西方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政治思潮。社会民主主义是当代西欧发达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奉行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总称。它代表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左翼社会运动、意识形态和政党  相似文献   

10.
英国大选业已结束,赢得历史性第三任期的工党领袖布莱尔已完成组阁。但如今的布莱尔已非8年前那个志得意满的年轻首相,至少对于一个在议会的多数席位已由161席降至67席的执政党领袖来说,外部环境已大不相同。首先,大选胜利并未给布莱尔带来太多喜悦。大选刚刚结束,布莱尔的后院就已着火,工党内部不少党员认为他应该为工党议席的减少负主要责任,要求他下台的呼声不断。布莱尔内阁中一些资深成员向其施压,要求他在18个月内下台。一些部长级内阁成员警告布莱尔,由于伊拉克战争后人们已对他失去信任,他不可能继续当三四年首相。  相似文献   

11.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5.
志与功即动机与效果的考察,是道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历久常新的难题.在中国古代哲人对志与功及其关系的深刻认识中,也蕴涵了对道德评价的独到见解.他们思考问题的路径及其认识的成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雅贪"、"雅贿"产生的原因及惩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福恩 《理论探讨》2006,(6):108-110
目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出现了新情况,由以往贪占钱物及金银等的“俗贿”、“俗贪”正在向“雅贪”、“雅贿”转变。所谓的“雅贪”、“雅贿”。就是腐败分子以手中的权力交换带有文化品位的物品,进而达到等同金钱或大大多于金钱的利益。这种“雅贪”、“雅贿”现象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增加了打击腐败的难度,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危害也更大。只有深入挖掘“雅贪”、“雅贿”产生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防止这种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7.
"国学"是国家文化的渊源,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全民的"精神血脉"和"悟道之母"。传承先进国学思想与发展当代国学理念同样重要。而实践国学思想,有赖于全民的文化自觉。要使"国学之树"常青,需要把构建"当代国学思想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深深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使之真正生化为"民魂国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是史传分流的结果。尽管小说已经形成自己的体制与特点,但对史传的师承却不绝如缕。本文拟就《史记》与《儒林外史》在结构模式上的承传与重构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黄燕妮 《学理论》2010,(13):64-65
作为先秦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身若其身",这与基督教宣扬的"爱人如己"的平等之爱确有共通之处,但两者事实上都无法完全超越建立在血缘宗法基础之上的差等之爱。而另一方面,墨家和基督教所提倡的"爱"在其来源、诱因和爱的广度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白琳 《理论导刊》2007,(9):104-106
2005年初查韦斯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新社会主义",是思想来源多元性和混合性的、立足委内瑞拉国情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的出色表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涨潮的重要标志。要以新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这种"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