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长征中,伟人毛泽东一手马背横槊赋诗,一手运筹指挥打仗,用诗词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伟大远征。从广西的老山界到贵州的崇山峻岭,直至红军占领遵义,毛泽东以"山"为题,写成了长征中第一首词《十六字令三首》。从这三首小令中,可以很明晰地看到红军战略局势的细微变化:脱离湘江,红军是"快马加鞭未下鞍",一路急进,摆脱围困;进入贵州境内,局势有所好转,撕破多路军阀布下的口袋阵,红军是"倒海翻江卷巨澜""万马战犹酣";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掌红军指挥权,  相似文献   

2.
熟悉毛泽东诗词的朋友一定知道1930年2月毛泽东在率部进击江西吉安县城途中所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这首词首句"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展现了红军将士无所畏惧、志在必得的信念信心.  相似文献   

3.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翻越征途的最后一座大山即六盘山后,一路长驱直入,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他在领导红军创下长征革命实践史诗的同时,还一路创作了多篇豪迈诗词。那么,他所创作的最后一篇长征诗词《清平乐·六盘山》背后,又发生过什么有趣故事呢?绝伦佳诗应运而生《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创作的最后一首词。六盘山为陇山山脉主峰,  相似文献   

4.
李喆 《党史博览》2011,(10):52-53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指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的。其实,《清平乐-六盘山》词的最初形式,并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念奴娇·昆仑》在毛泽东诗词中,是不被一些研究者看好的一首。我们正确解读这首词,首先应掌握两个要点,一是了解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歌咏描写的对象;二是同毛泽东本人对此词批注及其他的一些诗词联系起来解读。毛泽东从遵义会议之后领导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军冲破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从极度危险中走出来,胜利到达陕北。  相似文献   

6.
1930年1月,在从闽西北向江西进军途中,毛泽东写就了著名的《如梦令·元旦》一词:"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首词是红军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红军文化资源中的精品。词中提到的宁化、清流、归化(1933年改名为"明溪")三县现均为三明市管辖,以下概称为"宁清归"。因此,打造以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为主题的红军文化特色品牌,以这一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来引导和带动三明一带红军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并在全国红军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6年1月号的《诗刊》。同时发表的还有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念奴娇·鸟儿问答》。《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都及时转载了这两首词。 正式发表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是这样的: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相似文献   

8.
《水调歌头&#183;重上井冈山》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6年1月号的《诗刊》。同时发表的还有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念奴娇&#183;鸟儿问答》。《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都及时转载了这两首词。 正式发表的《水调歌头&#183;重上井冈山》词是这样的: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相似文献   

9.
丁毅 《党史文汇》2007,(6):43-44
一 陈安吉先生在2003年第6期《南京社会科学》发表的《从传抄稿到发表稿——谈毛泽东(词六首)版本的形成》一文中提到:“老一辈革命家曾德林在1958年的一篇文章中,引录过毛泽东1929年的一首《渔家傲》:‘英勇红军凭肉搏,红旗翻处白旗没。地动天摇风雨跃,雷霆落,今日渠魁应活捉!’”  相似文献   

10.
李敏 《红岩春秋》2015,(4):75-76
近10年来,"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研究成为学术界热门话题,特别是"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在川渝地区民间修谱热潮中,格外引人注目。笔者从事麻城地方史志工作近30年,也曾遍查与这一段移民历史相关的文献资料,所获寥寥。没料到近期在麻城市档案馆查阅麻城革命歌谣资料时,却意外发现了两首"走四川"民歌:《跟干哥》和《思情郎》。民歌记录原生态社会生活这两首民歌,是1958年冬至  相似文献   

11.
1960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向党中央转呈了中共清宁县委请求毛泽东手书《如梦令·元旦》诗词的报告,毛泽东转请邓子恢同志手书。这一决定是具有深刻意义的,表达了毛泽东对邓子恢这位闽西红军和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领导成员的肯定和感激。邓子恢在题跋中注明的“兹录毛主席在卅年前红军进军清流所作如梦令词一首以资纪念”,是经请示毛泽东后得出的符合历史的定论,证明毛泽东《如梦令·元旦》创作于清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不但博古通今善诗精词,而且所写的数十首诗词基本上都是一挥而就成篇的。例如1958年7月1日所写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就是毛泽东"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唯有一首六十二字的词是分两次写完又修改了四次。这首词就是写于1931年春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的全文是:"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现把毛泽东是怎样写成这首词的经过概述如下,供读者备忘。  相似文献   

13.
正蝶恋花·向板仓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毛泽东一九三零年寒冬这是一首毛泽东生前填写的《蝶恋花》词,毛泽东用毛笔行草书写在10行(竖行)信笺纸上,纸张陈旧,尺寸约为285mm×198mm。这首词尘封至今已83年。整首词凄婉悲愤,读之极易使人潸然泪下,同时又易使人同仇敌忾。这首词是毛泽东何时何地为何人或何事所填?这是专家学者首先应该搞清楚的,其次才是评价其文学  相似文献   

14.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到了西北地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却认为中央红军已经“力竭心疲,精锐尽失,歼灭自在意中”.在革命队伍内部,有些人看到红军人数锐减(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时只剩7000余人),也出现了悲观情绪.张国焘更是竭力散布“中央红军失败了”、“估计长征是失败”的悲观论调,妄图动摇军心.因此,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回顾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肯定长征的伟大成绩,总结长(?)的历史意义,就成为教育干部、鼓舞红军指战员继续前进、开拓新局面的一项迫切任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不久,在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批判了张国焘的悲观论调,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而且,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一诗中,对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了艺术的概括.广大红军指战员也以喜悦的心情回顾长征的光辉历程,采用各种方式庆祝长征的伟大胜利,借以教育、鼓舞自己和人民群众.当时,以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总结长征战斗历程的,当推陆定一、贾拓夫合写的《长征歌》和萧向荣写的《长征曲》.这两首长征之歌在根据地军民中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1957年《诗刊》创刊,毛泽东把他创作的、包括《沁园春·雪》在内的十八首旧体诗词,交由《诗刊》发表。《沁园春·雪》在《诗刊》创刊号上正式发表后,一时注家蜂起,写了许多诠释文章。着重是对毛泽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地点及其有关的史实作了一些阐释。从20世纪50年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许多注家写的有关这首词的史实考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说法:毛泽东这首词是1945年在重庆写的;毛泽东1945年9月6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看望柳亚子时,书赠柳亚子;毛泽东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后,第二天《新华日报》上就…  相似文献   

16.
《党的文献》2008年第1期发表的冯蕙《谈谈毛泽东〈词二首〉的写作时间及其他》一文,根据毛泽东手稿及相关文献进行详细考辨,确定《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与《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写于1965年7月上半月,是同时写的"。今天所见毛泽东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所署时间"1965年5月"其实是毛泽东当年回到故地的时间,为了与《念奴娇·井冈山》取得统一,才将原稿中的"七月"改为"五月"。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0 2年 4月版 ) ,收录有毛泽东 1 94 6年 1月 2 8日致柳亚子的一封信。该信中有一句 :“印章二方 ,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的和词 ,均拜受了。”《毛泽东文艺论集》的编者对“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分别作了注解 ,唯独没有注释孙女士的“和词”。笔者揣测 ,也许是编者一时没有找到这首词。笔者在前些时候查找有关毛泽东咏雪词的资料时 ,恰好看到了“孙女士”———谭平山的夫人孙荪荃———的和词。这首词也是唱和毛泽东《沁园春·雪》的 ,刊载于 1 94 5年 1 2月 2 9日重庆出版的《客观》…  相似文献   

18.
李虹 《党史文苑》2014,(2):44-46
这是一首毛泽东生前填写的《蝶恋花》词,毛泽东用毛笔行草书写在10行(竖行)信笺纸上,纸张陈旧,尺寸约为285mm×198mm。这首词尘封至今已83年。整首词凄婉悲愤,读之极易使人潸然泪下.同时又易使人同仇敌忾。这首词是毛泽东何时何地为何人或何事所填?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转战闽西赣南历史踪迹的考查,认为毛泽东《减字花木兰·广昌路上》一词,作于1930年2月9日,地点是陂头村,即今江西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古村,词中“命令昨颁”是指1930年2月8日“二七”会议作出的围吉安城的命令。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转战闽西赣南历史踪迹的考查,认为毛泽东《减字花木兰&#183;广昌路上》一词,作于1930年2月9日,地点是陂头村,即今江西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古村,词中“命令昨颁”是指1930年2月8日“二七”会议作出的围吉安城的命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