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应对来自立法与司法的双重质疑,我国“上诉不加刑”原则的科学内涵必须重新解读,其立法完善工作必须从确立“相对再审不加刑”制度、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完善发回重审制度和刑事证据制度等方面着眼、着手。  相似文献   

2.
案件的发回重审和再审,不仅是对原审判决的否定也是对原审诉讼活动包括公诉活动的否定。让原审公诉人继续出席发回重审和再审的法庭支持公诉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也与另行组成合议庭制度不相衔接,不利于实现发回重审和再审的立法目的,影响案件的实体和程序公正的实现。在我国建立区分情况的更换公诉人制度具有应然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年度立法计划一般包括当年计划完成的法规项目和调研的立法项目。立法计划的立项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决定立法计划能否得到顺利实行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一环节除了要求所列法规符合急需、条件成熟这一基本原则外,笔者认为在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上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要重新审视立法数量与立法质量的关系。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备,地方立法也逐渐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但目前注重立法数量,忽视法规本身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部门互相攀比,将地方立法看作本部门政绩的体现,将制定法规当作部门权力和利益法定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发回重审是刑事诉讼上诉制度中的选择性环节,其本身是低效率低水平低权威的重复工作。其本身存在着正义、效率以及正义和效率之间的矛盾性,有必要质疑这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相似文献   

5.
邢连珠 《前沿》2010,(23):80-82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刑事诉讼程序中设置的一项重要制度。按照这一制度的要求,在庭审前控方与辩方应相互展示证据和案件信息,以防止诉讼中的突袭,保障审判的客观公正。这一制度已为国外立法和司法广泛采用,其制度价值虽已受到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的多年关注,但至今仍未在制定法中被采用。本文从实现刑事诉讼公开、平等、公正、效率等方面对证据开示的价值进行了论证,旨在提示和呼唤这一制度能够尽早纳入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之中。  相似文献   

6.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为保护公共利益而设置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在国外被普遍采用。在我国,由于各种观念上和制度上的原因,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均处于探索阶段,这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极为不利。所以,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至少仍有司法观念、原告资格、受案范围及具体程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为主线,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其核心就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问题,破题的关键是正确回答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发展有无一致性问题。对这个问题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充分说明,在实践层面上是为了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是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解决人与自然这一环节的需要;在理论层面是为了解决人的自身问题,突出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是解决人与社会这一环节的需要。前一环节对应点是生产力,后一环节对应点是生产关系。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而且还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凸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每一环节,体现在对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方向和原则把握上。  相似文献   

9.
论立法程序的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武俊 《新东方》2002,(1):27-31
立法程序是指具有立法权限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所遵循的制度化的正当过程,是限制立法者恣意进而使立法活动彰显和实现程序正义的制度设置,也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协调利益;中突,规制社会秩序及配置社会资源的合法路径和正当法律程序。现代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公开性、交涉性和自律性等基本品性,这几大品性是现代立法程序作为一种制度文明的重要标识。通过解读立法程序的基本品性可以使人们对现代立法程序的“庐山真面目”有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
郑春梅 《前沿》2007,(3):142-144
立法听证制度在国外(如美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我国在实践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领域更是一个空白。本文将美国和中国的立法听证制度进行比较,尤其在立法听证制度的范围,类型和程序上找出其不同之处,从而得出一些启示,以有利于我国立法的完善,同时也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在法律依据方面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魏文彪 《人大研究》2006,(12):11-11
据报载,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前夕《,反垄断法》(草案)确定不在该次会议上审议。这是继《物权法《》破产法》之后,又一部在审议前夕被突然撤下来的重要法律。一位人大制度专家表示“,这预示着我国立法博弈的时代已经来临”。立法博弈时代的来临,首先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标志。如果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缺乏实现权利的意识自觉,就不可能会有参与立法博弈的愿望与要求,立法公平与社会公正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立法博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民众参政议政要求增强的产物,立法博弈时代的来临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  相似文献   

12.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对社会丰义法治的领导贯穿丁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每一环节,体现在对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方向和原则把握上。  相似文献   

13.
吴宇 《理论月刊》2012,(4):92-95
近些年来,我国的地方环境立法中出现了按日计罚这样一项新型的法律责任.虽然,在港台地区和国外的环境立法中早已有了相关实践,但该种法律责任在我国的环境立法实践中还处于尝试阶段.主要是对其法律性质存在诸种学说,尚不能统一.在立法实践中选择执行罚的法律性质可以减少与“一事不再罚”原则问的冲突,它通过不断累积的经济压力促使违法者早日纠正违法行为,而这也符合环境立法中环境保护优位的立法目的.根据按日计罚的执行罚性质,在立法上设置该法律责任,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也应与现行法律规定相衔接.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从多年的立法实践看,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是实现民主立法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改进、完善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一环节能够扩大公众参与度,提高立法质量,从而进一步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本文欲以地方性法规为视角,就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若干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并求  相似文献   

15.
完善旅游立法健全旅游法制--我国旅游立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伍鹏 《思想战线》2002,28(2):133-136
改革开放后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旅游业飞速发展形成的巨大反差是 ,我国的旅游立法和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这已引起我国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2 0 0 1年“两会”期间 ,全国人大代表也提出议案 ,呼吁加强我国旅游法制建设 ,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学界、法学界等不少专家、学者早些年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笔者在自己视野能够触及的范围内 ,检索和收录了近十几年来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研究我国旅游立法和法制建设的 30多篇论文。这些研究对完善我国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食品安全的刑法立法大致可以分为单行刑法、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八)》三个阶段.从整体上看,食品安全刑法立法呈从严趋势,但仍有保护不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立法模式、法定刑设置和犯罪种类规定上.未来我国食品安全刑法立法前景应是法益保护范围的扩大和提前,这主要是基于食品行业风险、经济刑法全球化以及刑事政策的考量.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刑事立案程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惜茜 《公安学刊》2004,5(2):31-33
立案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开始,是侦查的前提条件,也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第一阶段.现行<刑事诉讼法>在立案程序上已经做了修改和完善.但是,立案程序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实践中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从各国刑事启动程序立法的比较、分析来看,我国立案制度应借鉴德日的做法,只要求具有证据足以表明具有"犯罪嫌疑"即可.同时为了避免由此可能造成的大量案件涌入追诉轨道,应在立案程序中设置分流功能,并赋予侦查部门一定的审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前“物上请求权”作为对物权的救济方法成为盛行学术界的学说和很多国家立法的选择。笔者对这一方法提出了质疑,论述了它不宜为我国的物权立法采纳的理由,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对建构我国的物权救济模式的粗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立法程序是指具有立法权限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所遵循的制度化的正当过程,是限制立法者恣意进而使立法活动彰显和实现程序正义的制度设置,也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协调利益冲突,规制社会秩序及配置社会资源的合法路径和正当法律程序。现代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公开性、交涉性和自律性等基本品性,这几大品性是现代立法程序作为一种制度文明的重要标识。通过解读立法程序的基本品性可以使人们对现代立法程序的“庐山真面目”有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0.
王丹 《人大研究》2011,(6):36-39
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情况说明”大量存在并直接运用于个案。这种通常由控方出具的书面说明材料,不仅在立法上没有依据,而且它本身的证据力一直备受质疑。虽然“两高三部”于2010年5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细化并规范了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