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0年前.当十万转业官兵踏上北大荒这片亘古荒原的时候.马架子和地窨子是这些英雄将士们的立身安家之地。60年后。140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农垦新城星罗棋布.镶嵌在北大荒5.7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走过风雨60年的北大荒人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
《奋斗》2019,(11)
正开发建设北大荒北大荒,沃野千里,荒无人烟。为了开发这片古老的荒原,建国后,党中央作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重大战略决策。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批转业官兵分批次进入黑龙江腹地,开启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7,(15)
正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开始,以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几十万拓荒者在黑龙江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伟大壮举。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进程中,几代拓荒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用火热的激情、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同时也创造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  相似文献   

4.
北大荒,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壮丽的名字。1947年,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一批刚刚穿过枪林弹雨的勇士带着尚未散尽的硝烟来到这里,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50年来,先后有几十万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汇人这支垦荒大军,他nJ以超乎寻常的革命毅力和奋斗精神,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荒原深处站稳了脚跟,创建了第一批国有机械化农场,迈出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脚步。如今的北大荒,3000万亩良田阡陌纵横,林带成网,麦浪滚滚,稻花飘香,是全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是国家重要的商…  相似文献   

5.
金维克 《奋斗》2008,(1):38-41
位于祖国东北边陲七星河畔的友谊县,被公认为“北大荒精神”的诞生地,共和国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第一场战役就是从这里打响的—“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新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国营友谊农场于1954年在这里诞生。从此,友谊农场凝聚着中苏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倾注着数万转业官兵、下乡知青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7,(1)
林予被誉为"北大荒文学的奠基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在40年文学生涯中,共创作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逾300万字。其中以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雁窝岛、建设农场为生活原型而创作的《雁飞塞北》,是他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第一部长篇小说。本文叙述了林予如何走上革命文学道路及经典小说《雁飞塞北》的创作历程。  相似文献   

7.
赵国春 《湘潮》2005,(10):34-36
徐先国是北大荒10万转业官兵中的一员,赴北大荒之前,写了一首反映10万转业官兵心声的诗《永不放下枪》,诗作于1958年5月7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得到了当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的赞扬。由此引出了一位将军与一位诗作者的故事。向地球开战:催生反映10万转业官兵心声的诗作那  相似文献   

8.
谢振华  刘桂华 《奋斗》2009,(9):12-13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神奇的北大荒,穿行于黑龙江垦区的各个农场,犹如步入了江南景区。140余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农垦新城星罗棋布,镶嵌在北大荒5.7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60年前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时住的马架子、地窨子,60年后已变成幢幢高楼、栋栋别墅;曾经的泥泞小道,已被高等级的路面所代替,一派车水马龙;  相似文献   

9.
1王震晚年曾高兴地回忆 说:“我平生下过的命令有无数道,但最满意的是给士兵下令放假找老婆,找不到的不准回来!” 1958年,在王震将军的动员和率领下,10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垦荒。这支队伍便成了开发和建设北大荒的第一批生力军。 北大荒寒冷荒凉,复员转业军人很难找到女朋友成家。许多人到了30岁还找不到对象,发出了“人到35,还是王老五”的哀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震  相似文献   

10.
“北大荒啊!真荒凉。黑油油的土啊!草茫茫。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这首民谣,唱出了千百年来这亘古荒原真实荒凉的景象。 北大荒,人称其为“北”国高寒,“大”片沃野,“荒”无人烟。它原来是指东北的原始荒原,后来仅指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这里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片黑土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开发建设北大荒,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宏伟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壮举。1947年,在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按照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从部队和地方抽调一批干部奔赴北大荒,组织创建了第一批公有制机械化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50年代中后期,王震将军亲率十几万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英雄解甲,踏上一种新的战场,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的高潮。此后,…  相似文献   

12.
《湘潮》1995,(2)
王震的一道奇特命令1958年,在王震的动员下,10万转业官兵开进北大荒,成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中坚。但是,这批复转军人面临着一个大难题:找不到对象。许多官兵到了30余岁,没有成家。为此,冬闲季节,王震发布了一道奇特的命令:每人带两个月的粮票和布票,放两...  相似文献   

13.
1955年,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垦荒队,在黑龙江省萝北县的荒原上安营扎寨.几年的工夫白手起家建起了拥有百万元资产的集体农庄--北京庄.在他们之后,10万转业官兵、54万知识青年陆续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北大荒,拉开了中国垦荒史上的壮丽一幕.  相似文献   

14.
王震与丁玲     
王震:你的问题,我负责到底 1954年,时任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到修建黑龙江汤旺河木铁路的铁道兵五师视察时,被三江平原那一望无际的黑土地所吸引。1958年年初,斛放军开始裁军。时任国务院农垦部部长的王震主动提出接收复员转业军人来北大荒。从当年3月到5月,数万复转官兵响应号召,走向北大荒。  相似文献   

15.
赵云艳 《奋斗》2012,(4):58-59
友谊因挹娄文化的发祥地而声名鹊起;友谊因天下第一的大农场而闻名中外;友谊因垦荒人的壮举而功刻北疆。几代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在这里书写了北大荒大开发大建设的壮丽史诗。今天的友谊被誉为挹娄文化的发祥地、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北大荒精神的起源地、中苏友谊的见证地、民族风情的展示地。  相似文献   

16.
诺门罕是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与蒙古之间的一片半草原半沙漠的荒原。上世纪末30年代,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与苏、蒙军几十万人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相似文献   

17.
赵光辉 《奋斗》2014,(11):47-48
今年是支边青年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55周年。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来自山东等地的支边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满怀人生理想,毅然远赴边疆,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时光荏苒,当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鬓染秋霜、年逾古稀;当年他们为之抛洒汗水、奉献青春的那片荒原,如今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华大粮仓”。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16,(4)
正由牧丹江农垦局文工团根据同名话剧集体改编,崔嵬、陈怀皑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故事片《北大荒人》,反映了1958年由部队转业官兵组成的一支先遣队挺进北大荒腹地雁窝岛后,克服各种困苦,依靠当地群众,最终在此建立国营农场,将荒凉的水草地、低洼地改造成为"米粮仓"的艰难创业历程。鲜为人知的是,话剧《北大荒人》从编创、公开上演到改编、摄制成电影的过程中,无不凝聚着一代名  相似文献   

19.
傅强 《奋斗》2007,(8):38-39
北大荒博物馆有一面名人墙.全部是长眠在北大荒黑土地上转业官兵的名字.在这长达25米的整整一面铜墙上,刻下了12342个拓荒者的名字。而这仅仅是整个黑龙江垦区故去者的一小部分.在长达60年艰苦创业的岁月里,有5万多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分子、知识青年把他们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块黑土地.  相似文献   

20.
在北大荒博物馆的第二个展厅,有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那就是毛泽东主席1959年写给北大荒人李艾的一封信。1958年初,全军掀起了来北大荒的热潮,口号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誓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这股热浪冲击着中南海中央警卫局文工队这帮年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