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11年药家鑫案件使"激情杀人"这一概念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近年来,激情杀人的案件逐渐增多,而我国刑法没有对激情犯罪作出明文规定,使得激情杀人这一特殊犯罪形式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一些难题。对激情杀人的认定和量刑问题成为学界和司法实践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药家鑫案件为视角,参考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试图对激情杀人的认定和量刑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驱力。而现在 ,公众法律信仰的虚无已日益突显。“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因此 ,要想把法治精神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我们必须努力去寻找法律信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生命力来自于公众对法律的真诚信仰。法律应当反映公众普遍的情感、观念意识;法律信仰与宗教信仰有一定的相似性,从中人们能够获得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4.
法院,作为国家法律的忠实执行者,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即必须依规则而审案;同时,法院也是社会纠纷的裁判者,必须依照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解决纠纷,所以,基层法院在适用法律时会不可避免地面对国家法律与乡土情理之间的困惑。因此,以基层法院审判职能为切入点,以实证的视角研究基层法院审判职能中蕴含的冲突,以及协调之路径,对更好地发挥基层民事审判职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作为一种人类对法律现象的终极关怀和参与,在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实现法治的精神动力,今天却面临着在法治社会视野中弱化甚至消逝的危机。尤其在中国社会,法律权威受到挑战,法律信仰集体缺失。严峻的现实使我们必须反思,到底什么是法律信仰?中国所缺失的法律信仰又该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大幅度减少死刑适用的新形势下,恰当处理死刑问题,全面反映立法意志、社会心态和司法公平正义,是对法院和法官一大考验。如果偏执一端,将会引发社会舆论质疑、不信任和监督而担险。在减少死刑适用的过程中,除在立法上努力减少死刑罪名之外,在司法中正确发挥自首和立功情节的调节作用,也是重要一环。要克服此其中的偏执或左右摇摆现象,公平正义地准确司法,使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性人权观念深入人心,重在引导公众树立法治生活信仰和情结。既预防人性衰退作恶犯罪,又逐步形成宽恕和改造死刑犯的社会心态和气氛,才有望攀上"废死"之高峰,为法治、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存在与否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对信仰能否脱离神意的定位差异以及其与理性是否能够相容的争议。信仰形成过程以及践行都不排斥理性,这和信仰对象的性质密切相关,真正法律信仰应该突出“法律”所特有的品质,对“法律”内在品质的层次分解而非“意识”的结构为划分对象并重新界定法律意识的结构,才能分解出现代法律信仰的必要构成,即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培养真正科学、健康的现代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存在与否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对信仰能否脱离神意的定位差异以及其与理性是否能够相容的争议。信仰形成过程以及践行都不排斥理性,这和信仰对象的性质密切相关,真正法律信仰应该突出“法律”所特有的品质,对“法律”内在品质的层次分解而非“意识”的结构为划分对象并重新界定法律意识的结构,才能分解出现代法律信仰的必要构成,即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培养真正科学、健康的现代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9.
良法是法律信仰的对象,也是法律信仰的前提;司法公正是法律信仰的实践基础,二者对法律信仰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实践中,法律本身的不完善,司法不公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仰。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对法律信仰的制度性反思之中来探讨良法、司法公正与法律信仰的关系,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体法律信仰观的培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案例】前不久,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向西安市雁塔区法院起诉药家鑫案被害人的代理人张显。称张显在微博上发布“药家有四套房产.药庆卫夫妇道歉是阴谋”等是不实言辞.要求张显澄清事实并作公开道歉。时下.微博因其简单、迅捷、互动性强。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发声的平台,人人都成为媒体。但同时,一些人在微博发表言论时毫无顾忌.甚至发表诽谤他人的言辞.这样的行为也使微博侵权行为逐渐“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1.
衡量法治社会的指标不仅体现在法律作为工具的合理性上,更应该表现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状况以及人们对法律的信任与关爱程度。法学教育的出发点和依归最终要落实到对法律信仰的教育上来。作为执行与维护法律的未来公安民警,在接受法学教育的大学期间应当养成对法律坚定的信仰。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而影响到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效益。因此,加强公安院校大学生法律信仰理念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众用公物用于公众服务或者至少服务于不特定多数人,其非排他性和非市场竞争性,使得公众用公物成为名符其实的公用物。公众用公物易受到损害,应该真法律上对其保护,但是我国立法尚不足以对公众用公物的损害进行完好的保护,因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公众用公物的理论来对其进行保护,并对其造成的损害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实现司法公正首先要树立崇高的司法精神,确立法律至高无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使法官真正成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实现司法公正需要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改革法院人事管理制度和经费供给制度是司法独立的重要保证。实现司法公正还需对我国现行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财产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政治统治者必须明确宣告对产权的保护,其政治意义在于表明这是国家统治合法性的宣言,是正义的宣言。漠视私人产权的存在,会动摇人民对公平正义的信仰,甚至对统治合法性的怀疑。  相似文献   

15.
司法独立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等人倡导以来 ,作为一种宪法性原则已在西方国家实践了若干年 ,司法独立作为维护人权和法制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它不仅意味着法院审判不受外界的影响 ,还意味着能维护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维护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我党在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是我国迈入法治化国家的标志 ,而司法独立则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6.
所谓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国际私法中判断合同准据法的原则之一。它是指适用于某种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应该是与该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凡是涉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发生合同争议后诉至法院时,未作出法律选择的,就有必要由法院或仲裁机构用“最密切联系”作为客观标志来确定应当适用于该合同争议的法律,因此也称之为“客观标志说”。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的前提是:双方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了法律时,将尊重当事人的合意选择,而在双方当事人未作出法律选择的情况下,由法律规定一个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公正的判例,都是一场浸润人心的普法宣传;每一次捍卫公平正义,都在为法治信仰的大厦增砖添瓦。在刑法课堂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浸润公平正义的法治思想,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践行"育德、增智、尚法"的教育理念,提升法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法律无具体明确规范规定的案件,即存在法律漏洞的案件。当案件出现法律漏洞时,法官应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自由裁量权予以补充。当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时,应该优先适用诚实信用原则。法官在裁量案件时,应该依据社会上普遍认可的伦理、价值、规范及公平正义之观念进行衡量。  相似文献   

19.
法律理性是法律与理性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现代法的内在精神品质,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种精神追求。法学教育应当强化法科学生以法律理性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法学学术和法学思想的培育,重视法律伦理和法律职业品格的塑造,崇尚人类公平正义的法律信念,秉承法律信仰、塑造法科学生的法律理性人格。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宪法宣誓制度的大背景下,重新讨论法律是否可以信仰,应该培植什么样的法律信仰具有时代意义。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法律信仰的培养具有迫切的必要性,法学院应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都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主体意识,法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都应当担任法学精神的布道者,法学院的管理应该体现依规则办事的精神,同时,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接触法律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