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于1992年6月22—25日在西安召开了1992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来自全国各地有关灾害的各学科专家、学者24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专家们提出了各自的预测方法及1992年至1993年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意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
1 自然灾害情况2 0 0 0年 ,我国发生了旱灾、洪涝、风雹、台风、地震、沙尘暴、雪灾和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民政部会同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共同核定 ,2 0 0 0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 5469万公顷 ,其中成灾 3 43 7万公顷 ,绝收 1 0 1 5万公顷 ,分别比 1 999年增加 9%、2 8.5%、4 9.2 %。共有 4 .56亿人次受到各类灾害影响 ,比上年多2 9.1 % ;成灾人口 2 .79亿 ,比上年多 2 3 .4 % ,因灾死亡 3 0 1 4人 ,比上年多 1 8人 ;紧急转移安置 4 67.1万人 ,比上年减少 2 9.7% ;倒塌房屋 1 47.3万间 ,比上年减少…  相似文献   

3.
灾害与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一 《中国减灾》1997,7(2):18-23
1灾害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灾害与经济是一种逆向关系,后者常常受到前者的威胁和破坏。灾害越大,对经济的破坏则越大;经济越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已为人类历史所证实。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各国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约200~300亿美元,1991年为440亿美元,1994年世界保险业为自然灾害赔偿的损失为188亿美元。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约为0.6%,日本约为0.8%,中国约为2%,90年代以来,已占到3%~6%。我国是个多灾重灾的国家,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统计,50~60年代每年约390亿元人…  相似文献   

4.
1国家、省市、地区综合减灾科学系统总体设计与实施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已成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之一。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的科学家们已完成了我国综合减灾的战略总体设计,并实施了综合减轻以台风暴雨灾害为例的科学系统,1995年汛期的实时试运行,抓住了我国主要的大气水圈灾害,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服务。本系统主要包括下述各部分:1.1中央灾害通信系统:它将联接国家减灾中心与各有关部委,相互交换自然灾害信息,达到信息共享,推进减灾工作。1.2国家减灾通信系…  相似文献   

5.
最新出版的《中国自然灾害》一书,反映了中国科学院建院四十年来,在自然灾害形成规律、预测与防治研究,以及灾害防治实践中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由十多个研究所的几十位专家共同完成。“中国自然灾害”论述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台风、海啸、冰雹、低温冻害、林火、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灾害、病虫害、鼠害、恶性杂草害、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等等。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开展减灾工作,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历史及现状,为探索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提供资料和科学依据,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将组织编撰大型著作《中国自然灾害要略》。内容主要是记述发生在我国境内的、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重大损失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受灾程度、次生灾害、减灾措施及效益等。全书共约200万字,分上、下两卷,上卷为1949年—1990年的灾害,下卷为1949年  相似文献   

7.
关于蝗虫灾害减灾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乐  陈永林 《中国减灾》1992,2(1):50-52
蝗虫灾害是种国际性的自然生物灾害。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大洲均有蝗灾的发生。全世界常年发生蝗灾的面积达4680万平方公里,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从周末春秋到1950年的2600多年中,蝗灾就发生过800多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一、蝗虫灾害的特点和规律蝗灾做为一种自然生物灾害与其它自然灾害有类似之处,即灾害的形成、发生和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性是可以通过人类的科学研究逐步认识,达到监测、预测和预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和民政部共同组织的“中国减灾中心技术系统总体设计”评审会于 2 0 0 0年 9月 1 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出席会议并讲了话。评审组包括陈述彭、陈联寿、任阵海、姜景山院士及科技部、中国地震局、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航天总公司等单位的科技和管理专家 2 1人。“中国减灾中心”项目是由我国的减灾专家和灾害管理人员在十多年前提出的。其目的在于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减灾信息的综合应用和共享能力 ,为灾害紧急救援提供科学的预测评估及辅助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1978年以来,中国重特大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发生在中国的重特大灾害足有40次以上,平均每年1—2次甚至更多;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仅国家层面启动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就有5次之多,这些灾害所具备的致灾因子超强、发生概率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严重、灾害影响范围大、灾害影响时间长等特征十分明显。对比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四川芦山地震和云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3,(17):6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与重大制约因素。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肘空分布、灾情损失等进行总结研究,是科学谋划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组织力量编制出版了大型年度自然灾害综合图集——《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图集》,旨在提高对中国自然灾害系统时空格局特征的认识,揭示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影晌,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图集》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2011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全貌及规律,由序图、全国自然灾害综逋、灾害时空特征评价、重大自然灾害事件、附录等部分组成,融准确权威的数据、丰富直观的图表、深入综合的分析于一体,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实用。年度自然灾害系列图焦的出版,可以帮助灾害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更好地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和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共同组织召开的“2 0 0 0年度全国自然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会”于 2 0 0 0年 3月 2 0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民政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总参谋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50 3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专家组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管理人员和专家共 3 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减灾办副主任、救灾救济司副司长朱存芳主持 ,减灾办主任、救灾救济司司长李本公介绍了会议的目的和意义。民政部救灾救济司阎志壮处长介绍了 1 999年的全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社区减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社区减灾(一)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灾害种类多。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  相似文献   

13.
(2 0 0 4年 1 0月 1 5日 )  今年以来 ,我省气候异常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省 16个州市均不同程度受灾 ,局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泥石流、滑坡、风雹等灾害 ,8月 10日昭通鲁甸又发生 5 6级破坏性地震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省灾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07,(3):62-64
2007年1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低温冷冻、雪灾和山体滑坡灾害为主。1月份全国受灾人口211.8万人.因灾死亡6人,失踪1人,紧急转移安置0.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44.5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0.1千公顷;倒塌房屋0.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  相似文献   

15.
(2 0 0 0年 10月 11日 )1 989年第 4 4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 2 36/4 4号决议 ,决定从 1 990年起 ,在本世纪的最后十年 ( 1 990 -2 0 0 0年 )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 ,旨在通过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 ,在世界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减少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联合国号召各国政府、科学技术团体、非政府组织、志愿组织和民间团体以及企业界等积极参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1 989年 4月 ,我国成立了以国务院总理为主任 ,由 2 8个部委组成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作…  相似文献   

16.
新千年初春伊始 ,中国第一个大型减灾会议由中国科协首先召开。 2 0 0 0年 2月 2 1 -2 3日 ,“中国科协 2 0 0 0年减轻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 7个与灾害有关学会、上百名减灾专家出席研讨会 ;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台、中国科协副主席李振声、曾庆存等出席大会并讲话。大会特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王昂生教授作“全球减灾事业的新里程碑”报告 ;特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运泰院士作“大中城市与大城市的防震减灾”报告。其后 ,大会及分会有近 50人次作了研讨报告。会议还…  相似文献   

17.
经历12个年头,人们久盼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终于于2010年9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灾害救助条例,《条例》的出台是我国灾害管理的重大突破,是救灾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从此,结束了我国救灾过程中无法可依的局面,中国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开始步入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是灾害频发国家,相关数据显示,20世纪发生的巨大自然灾害,中国约占据1/3,每年由于灾害和事故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十分巨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种类多、频度高、损失重的特点,导致我国现有的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与灾害救援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汶川地震后,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随着国家应急救援力量的全面整合,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在面临严峻考验的同时,也迎来了第二次重大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9.
<正>经历12个年头,人们久盼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终于于2010年9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灾害救助条例,《条例》的出台是我国灾害管理的重大突破,是救灾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从此,结束了我国救灾过程中无法可依的局面,中国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开始步入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将灾后重建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言  我代表联合国系统和联合国开发署驻华代表处,非常荣幸地欢迎各位参加1999年北京自然灾害管理国际研讨会。自然灾害,如1998年发生在中国的大洪水,是罕见的和不确定的事件。去年夏天洪水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和下游同时发生长期的广泛的降雨,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北方的省份是极为特别的。同样,来自西藏和喜玛拉雅的空前严重的融雪更是加剧了势态的严重性。但是,灾害管理不仅仅是同不确定的自然事件做斗争。我们已经具有一些能力预测灾害,为灾害做准备,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虽然一些政府习惯于以过去所发生的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