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论摘编     
中国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农民”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新中国历史上已有过两次“解放农民”,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一次“解放农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使全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免除了700亿斤粮食的地租,粮食产量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5%,也超过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18%。第二次“解放农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采取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从人民公社的制度中解放出来,1978年到1985年,农业附加值增长55.4%;农村居…  相似文献   

2.
<正>建国前后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建国前后,即从1947年到1950年,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彻底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实现了祖祖辈辈所盼望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身得解放,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解放初期能够迅速战  相似文献   

3.
《传承》2006,(Z1)
在旧中国,农民有一句顺口溜:我是娘养的,命是保长的。这些农民不仅缺乏土地,生活无着,而且国民党保长随时以各种方法征收苛捐杂税相要挟,农民无法承担,导致一户户农民家破人亡。新中国建国初期,城市人口五千多万,农村人口是三亿八千多万。毛主席说过“:中国的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广大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完成这些地区的土地改革,是建国初期的一个重大的革命任务。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在全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法》公…  相似文献   

4.
《桂海论丛》2021,37(3)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广西解放之初,农村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极不均衡,广大农民人多地少、生活极度困苦。中国共产党抓住贫困农民最根本、最迫切的利益诉求,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广西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在汉、壮聚居地区和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按批分期进行土地改革。经过4年左右的时间,广西的土地改革运动胜利结束。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源,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土地改革运动的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土地改革阶段、农业合作化阶段、人民公社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我国农村1950年进行了土地改革 ,依据“耕者有其田” ,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等完整产权 ,实现了农民和土地的直接结合 ,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1953~1957年这一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 -高级合作社”的演变过程。土地等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改变为集体所有 ,集中劳动 ,共同经营 ,统一分配 ,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1958~1978年在“左”…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回顾与瞻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和研究现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的发展 ,对农村土地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纲要形式回顾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并探讨了它的前景 ,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一、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化的农村土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法》是当时的一部基本法律 ,规定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土地改革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没收了地主及富农多余的土地 ,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并颁发了土地证。除确…  相似文献   

7.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中国农村所有制的变革,理所当然地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兴趣。本文拟对中国农村所有制变革的动因、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些客观的探讨。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启动了农村所有制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占农村人口80%以上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从地主手里夺得土地。在土地改革后不久又“趁热打铁”发起了农业合作化  相似文献   

8.
李小健 《中国人大》2009,(11):37-39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拥有近9亿农村人口的中国,注定是一个全社会广泛关切的焦点。 从解放战争时期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78年12月,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包干协议为标志,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每一次与土地有关的变革和重大事件,都激起了广大民众的无比热情,  相似文献   

9.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灰褐色的土地,一群面带喜悦之色的农民,扛着领来的农具,意气风发地迎面走来。”这是1952年《中国建设》(《今日中国》的前身)创刊号的封面,它展现了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民形象。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农业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革,从几亿中国农民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捷足先登于农村改革开放的潮头,打造中国农业的品牌,树立中国农民的新形象。浙江省花园村的农民们,就是这些佼佼者中的成员,请跟随我们一起走进花园村。  相似文献   

10.
30年前,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的土地改革掀起了新中国改革的风潮。30年后,又一场与土地制度有关的探索正悄然起步。“十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考察时指出,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1.
杨跃辉 《创造》2002,(2):40-40
村民自治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是我国农村社会进步的又一壮举,是顺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对亿万农民伟大创造的进一步肯定。江川县于1999年10月—12月在全县开展撤村建委工作,村民自治进入实施阶段。村民自治在农村推广后产生了强烈反响,有人称是“全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历史性工程”,有人称是实现了“庄稼人的夙愿”,还有人称是继新中国诞生后农民翻身得解放,从政治上成为国家的主人和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当家做主之后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这条泥腿子踩出来的路,是奔向未来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权的基础。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好“三农”问题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一、农村税费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解放初期,我国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关系,在全国范围内无偿没收和征收了地主和富农占有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使农民拥有了…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土地制度变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次土地制度变革都给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反过来,农民阶级地位和作用的变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农村的社会进步。特别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标志的第三次土地改革,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土地制度变革给农业和农民阶级带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土地制度变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次土地制度变革都给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反过来,农民阶级地位和作用的变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农村的社会进步。特别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标志的第三次土地改革,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解放后,我国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厂大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为了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中共中央领导农民先后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但在实践过程中,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过急过快,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的平均主义,在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此,自5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各地不断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尝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开展了一场伟大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笔者在此,试图对广西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进程、作用和意义以及实践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作一研究性的概述。 一、广西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广西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历史的必然性。 首先,土地改革是新中国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是广大农民翻身作主的强烈愿望。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是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的根源。土改前,广西的土地占有制度是极不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几千年来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解放前,只占农村人口十分之一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八十的土地。多数农民无地少地,受地主富农的剥削,加以官吏欺压、灾害频仍,生产水平很低,生活极端贫困。解放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一九五二年底完成),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将原来为地主、富农所有的约四千七百万公顷土地依法分别予以没收或征收后,分配给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农民欢欣鼓舞。土改完成以后,在农村开展了社会主义的集体化运动。这个运动加上我国整个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代初期,台湾当局为实施土地改革,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重新接受并实践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把它作为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其一生革命生涯中,十分重视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他早年游历欧美时,考察了当时欧美各国正在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如美国亨利乔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政府首次正式承认了“土地流转”的合法地位。目前,全国平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约为8.7%,流出农户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的9%。可见,土地流转作为一项土地改革的重要举措已在全国开展起来。本文简要分析现行土地流转模式的利与弊,希望可以为其他地区在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中选择适合本地流转模式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军  贾栋 《中国发展》2013,13(3):44-51
成都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引发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和效仿,河南省土地改革饱受争议。河南省在实施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省情对农村土地使川制度相应进行了改革,在全面分析成都土地改革成功背后的逻辑,以及与河南省农村土地改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该文对土地收革本身和与之相关的真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中国未来农村土地改革提出了提高农民在上地增值收益中分配比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设、破除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发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