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自杀率和青少年自杀率2002年到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自杀率明显下降,青少年自杀率整体较低,我国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成效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我国青少年主要面临“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的死亡威胁,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是青少年外部原因致死的第一原因, “自杀”是青少年因伤害致死的第三原因.对青少年自杀现象的辩证认识,需要正确认识传媒对青少年自杀现象的报道及其对青少年生命意识的引导,当前尤其需要强化媒体对青少年自杀现象报道的伦理认知与伦理诉求;青少年自杀率下降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需要警惕因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带来青少年自杀现象的波动.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自杀已成为美国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近几年已有约7000名青少年自杀,另有400,000名青少年有自杀企图.五年以前,自杀占11-24岁年龄组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而现在已升至第二位.只有事故(一般是汽车事故)比自杀率高.从1970年到1980年,青年自杀人数尤其是白人男青年的自杀人数上升了40%.但是青少年的自杀人数是难以确切统计的.由于怕家里丢人,或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许多自杀事件被死者家人报告为事故.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十几岁的青少年刚刚开始生活,他们迫切希望开始职业生涯并探索与异性的关系.想自杀的只是极少数.令人不安的是,孩子们可能是因为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因此才选择了死亡.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有四个:(1)青春期问题;(2)个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卷筛查与个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自杀流行学研究资料表明,自杀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属于自杀率较高的国家,年轻人自杀率处于高峰,而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则尤其引人关注[1]。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尤其是作为自杀信号的轻生意念及其相关心理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7422名大学新生的心理测查以及对其中30名有轻生意念的个案进行结构式访谈,分析高危人群,寻找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和相关心理规律,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的有效措施及途径。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自杀已经成为国人第五大主要死因。而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青少年为何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为何他们会对自己的生命如此轻率?令很多人困惑。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  相似文献   

5.
自杀,是一个极其沉重的字眼,青少年自杀是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不断呈现增高的趋势,表面看来外在原因纷繁复杂,经调查研究发现,实际上都与现实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息息相关。从家庭、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四大角度出发,剖析青少年耐挫力差的相关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青少年心理身理在正常轨道上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青少年自杀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卫生统计年报》公布的1989年中国(大陆)的自杀率为17.07/10万 ,自杀死亡人数为19~21万人 ,占全世界自杀死亡总人数的30%。据一般规律 ,实际自杀数往往比公布的自杀数高3~5倍 ,由此推算 ,中国自杀人数可能达每年60万人以上,绝对数字居世界第一。据WHO统计 ,中国1979~1989年自杀率呈上升之势。中国青少年自杀率较高 ,其中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 %;25~34岁为18.94 %(1987~1989年)。引人注目的是 ,5~14岁的少年儿童自杀占自杀总…  相似文献   

8.
来自伯根费尔德地区四个少年,17岁的查尔和她的16岁的妹妹莉萨以及18岁的托马斯·奥顿,19岁的托马斯·里兹欧在一汽车库里集体自焚死亡。做一个青少年从来就不是十分容易,但在过去三十年里做青少年似乎更加困难,经常充满着现实的危险性。自从1950年以来,美国15—24岁的青少年自杀率扩大了3倍,这是由于不断变化的社会习惯、不断增加的毒品和酗酒以及获得更多的武器,这些都是青少年喜欢的自杀方法。青少年自杀被认为是十万分之十三,已经赶上了全部人口的自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青少年自杀率的上升,香港青少年吸毒率不断上升,吸毒年龄呈低龄化趋势。本文将对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青少年吸毒预防的三级措施进行评估,最后指出,社会工作干预机制注重加强家长和学校联系,重新建立青少年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学校联系,培养他们的心理免疫能力,抵御外界的影响,与吸毒亚文化作斗争,应是一种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丁建芳 《前沿》2012,(9):110-111
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1979—2009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大学生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态度、自杀预防体系等方面,并提出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她们为何选择轻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范围内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3.6倍我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农村妇女自杀率比城市高出3至5倍精神病在我国并非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但在我国现行的有关犯罪的法律条文中还没有出现“青少年犯罪”这一称谓。故此,很有必要从法理上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界定,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以期对其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前沿》2007,(8):127-129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近十几年有上升的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大学生的自杀与预防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大学生自杀的概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应用"预防——干预——后干预"的自杀干预模式来解决大学生自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而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家庭因素则不容忽视。首先,身心状况欠佳的特殊青少年自杀几率较高,这类青少年在家庭中扮演着特殊牺牲者或家庭替罪羊的角色,其他家庭成员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助推其自杀行为。其次,家庭中的代际病态和隔代抚养现象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非正常的代际关系和由第一代抚养第三代的反常家庭氛围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正相关因素。此外,家庭纠纷和人际矛盾也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关,是青少年反常自杀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与集体自杀模仿自杀现象是否影响自杀率虽有所争议 ,但模仿能导致自杀、在自杀心理方面具有传染性是得到公认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人们对许多青少年自杀案的分析发现在自杀意向、自杀方式等方面带有浓重的模仿痕迹。许多自杀的青少年 ,都是因为其身边有亲属或同学曾经自杀过 ,而没有亲闻这类自杀范例的青少年往往都阅读过有关书刊 ,对自杀意向及方式产生过幻想。杜尔凯姆认为 ,榜样的感染力足以引起自杀。美国phillpsDP.称之为“维特效应”(德国作家歌德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翁维特因失恋…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通过网络相约自杀现象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其一,转型时代的“阵痛”带来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敏感而脆弱的青少年在剧烈变革时期更易受伤害、走上厌世自杀的道路;其二,信息时代互联网普及,网络负面信息会误导青少年悲观消沉、更易走上相约自杀的道路.最后,论文提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在百度网上输入“博士”,“自杀”这两个词,竟然出现了“找到相关网页约1100000篇,用时0.047秒”的结果!联想到不断出现的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大学生,研究生以至博士生轻生自杀的报道,心情很沉重。  相似文献   

18.
谢晓霞 《青年探索》2008,(3):74-76,86
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国内外公认的极其困难、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分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深入剖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努力探索预防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有效举措,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自杀原因的探讨,提出了要避免青少年自杀的频繁发生,就必须提高青少年的耐挫力。提高青少年耐挫力的有效途径是教育青少年正视挫折,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增加对青少年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20.
可圈可点     
我国每年约30万人自杀北京设心理危机热线 据北京晨报报道,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200万自杀未遂者。在国民死亡原因中,自杀已经排在了第五位。如何对想要自杀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