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像、姓名、声音等人格要素的商业化利用,使传统民法理论关于人格权为具有专属性的非财产权的认识面临挑战,产生了对人格上财产利益进行保护以及承认其可继承性的需要。美国和德国在各自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分别形成了公开权与隐私权分离的"二元"模式和人格权包含财产成分与精神成分的"一元"模式,我国更宜采纳"一元"模式。在"一元"模式下,人格上财产利益是人格要素财产化的结果而具有承认其可继承性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罗马法从物之形体出发,首创“有体物”与“无体物”,将物视为所有权客体。物的外延大于财产,物为财产的种概念。法国民法不仅将财产视为物的一部分,而且作为法律所调整的并且与人发生关系的权利或权利集合体。德国民法更是以“有体物”与“无体物”分别调整,形成近代民法史上物权与债权的二元结构体系,并成为大陆法系民法的典范。笔者认为,考察物与财产的变奏,对中国构建民法典中关于物与财产的体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人格与财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人格制约财产,财产对人格存在着依附关系;另一方面,财产状况又会反过来对主体的人格产生一般性影响."无财产亦有人格"强调的是作为人之人格应然的理想图景,即人格的享有不应以财产的享有为前提."无财产即无人格"试图讲述的则是实然的社会图景,即无财产的人不能享受到他应有的人格尊严.面对与理想图景不符的现实,以及由此产生改造之的良好愿望,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进路.谁更对,谁更错?或许不是一张"某某主义"的标签就可以分得清的.  相似文献   

4.
在明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法律地位之前,应明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法律性质。在民法上,人民英雄纪念碑首先表现为物权法之中的"物";同时由于其具有人格象征意义,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物,可依法理称之为"人格物"或"人格财产";深究之下不难发现,与承载或象征特定人格意义的"人格物"所不同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所承载或象征的精神价值具有民族性,由此可将其具体界定为"整体人格物"。  相似文献   

5.
脱离人身的基因,系人格之物化,具有物质与信息、人格与财产的双重属性,与传统民法上人与物的二元界分不无隔阂。故对基因的定位,势必要破除传统束缚,以新的思维或视阈洞见、透识问题。将人类基因定位为人格物,既是人类基因的特性使然,亦旨在透过基因物权实现对人之精神利益的周延保护。  相似文献   

6.
民事主体的整体价值主要是为了市场经济中的财产归属和流转需要而设置的。此外,民事主体制度是进一步明晰法律关系的前提,体现着民法的精神,承认了团体人格,实现了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进步,实现了对人格权的保护。传统民事主体理论认为民事主体的构成具有四个要件,但随着现代民法的发展,各国学者提出了民事权利能力论、抽象人格论、民事主体功能论、独立意志论、财产载体论和独立意志论等新的民事主体认定标准。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存在,当它只有参加民事法律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和体现自己的社会功能时,法律就应该赋予其民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虚拟财产具有财产属性,可以纳入民法学上的物权范畴,对虚拟财产可以通过我国的民法、刑法以及制定专门的网络游戏基本法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网络游戏之虚拟财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是以可保护的,网络虚拟财产本质上是债权。虚拟性、价值性、合法性、现实性是法律意义上虚拟财产的必备条件,可通过民法保护和刑法保护两种途径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司法》及《民法总则》均规定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由于"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是该制度适用的条件,债权人的外延便直接关系到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在债权人范围的确定上,普通债权人无疑问,而公法债权人是否可以被包含,目前存在三种观点。虽各有可取之处,但仍可商榷。从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角度,除税收债权人外的其他公法债权人应当被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中的债权人范畴包含从而适用法人人格否认。但是税收债权人性质特殊,尽管在民商法体系下适用法人人格否认不存在理论障碍亦有实施机制,但是缺乏税收征管实践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不当得利是民法中最为抽象的制度之一,其抽象性之所在即为对受益有无法律上原因的探求.不当得利制度的设立有效调整私法上无法律原因的财产变动,平衡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进一步降低交易安全,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重大发展.当前法律对不当得利的规定仅有一个法条和一个解释,过于笼统,实际操作性不强,以至理论和实务界对"无法律上原因"的证明责任持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