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蒋巍 《广东民政》2009,(9):42-42
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技能等,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青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志愿服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下,我省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蓬勃发展。广东志愿者们的足迹已经从省内扩展到省外乃至世界。目前,依托全省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志愿者组织及志愿者开展的志愿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微观需求,弥补政府与企业、行政与市场之间的空隙,扮演着社会服务的补充和合作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正>"你们所做的事业会载入史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对志愿者们说道。2019年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了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走进社区志愿服务展馆。1989年3月18日,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30多年来,志愿服务已经深入家家户户。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为社区志愿者们点赞,  相似文献   

3.
孔宪明 《中国保安》2014,(22):65-69
中国保安业走过了整整三十个年头.经历了第一家保安服务公司的诞生到全国保安业的形成;从《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诞生,到今天保安业的改革发展,走向市场化。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回首历程.来之不易;三十而立,铸就辉煌展望未来三十年,中国保安业的发展和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国外应急志愿服务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我们发现,它对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发展有以下启示:建立全民动员的应急服务意识,营造应急志愿服务土壤;充分认识应急志愿服务的作用,把应急志愿服务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协调一致、有序高效的应急志愿者指挥系统;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对民众参与应急服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制定出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专业标准;建立国家应急志愿服务支持基金等等。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志愿服务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全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较早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志愿服务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表彰等制度基本健全,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多彩、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5.5”学雷锋日期间,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首都综治办、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志愿者联合会联合举行第一批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命名授牌仪式,命名“东直门谢亮义务指路服务站”“光明小学女警护送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等200个站(岗),为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岗);“中国电影博物馆志愿服务站”“赵书兵工作室志愿服务岗”等2000个站(岗),为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  相似文献   

7.
胡新祥 《中国保安》2014,(14):19-21
我国保安服务业自1984年在广东深圳诞生至今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4年至2009年,这25年是我国保安服务业诞生与成长阶段;2009年国务院发布《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从2010年开始我国保安服务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顺利运行、“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召开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研讨会,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的志愿服务工作,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谨向广大志愿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演进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垦荒活动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雏形;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学雷锋活动是计划经济时代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最基本方式,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彰显雷锋精神的情况下缓慢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志愿旗号的打出,青年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标志着现代青年志愿服务的真正兴起;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借助这一盛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4,(6):26-26
北京市认真贯彻中央文明委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一是召开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将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更名为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并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有关志愿服务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十年间,媒体对志愿服务的报道量总体上是上升的,但呈不规则波动状态;媒体塑造了“奉献”、“无私”、“热情”等公众认可的志愿者形象;媒体引导公众参与志愿服务,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今年金秋时节,笔者来到天津市和平区,调查新兴街的社区志愿服务。笔者来此调查已是第4次。第一次来,了解到一条新闻:1988年初,新兴街开展起居民互助服务,这实际上是社区志愿服务的起点;第二次来,了解到第二条新闻,1988年9月,这个街的朝阳里居委会13名服务积极分子,成立了一个群众小组织,起名叫“志愿者协会”,这实际上是社区志愿者组织的一棵幼苗;第三次来,了解到第三条新闻,新兴街在上级支持下,于1989年3月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并很快在全区、全市传播开来,它标志着中国社区志愿者组织正式诞生。笔者今天重来,不为采…  相似文献   

13.
李伶 《中国民政》2013,(5):52-52
志愿服务工作水平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志愿者精神更是文明市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提倡志愿服务,不仅优化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政府施政和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要的要求。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中华社区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建立全国第一家社区“绿丝带志愿者联盟”,以社区为依托,围绕社区居民和公益事业开展志愿服务,发挥社区党委统筹协调的核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党委统筹、依托社区、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新格局,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社区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志愿服务提供支持。但是,目前以短期化、活动型为主要特征的志愿服务现状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必须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两百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精神文明导刊》2010,(10):F0004-F0004
中央文明办于9月18日在贵阳召开“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座谈会。会议指出,活动开展半年多来,全国已有49个城市举办了启动仪式,1000多个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广泛组织动员社区居民特别是低龄老年志愿者结对帮扶高龄空巢老人,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有力促进了文明健康社会环境和融洽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媒体关注     
《中国民政》2013,(12):26-27
菜单式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形式的一次升华11月中旬,民政部、共青团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国推广“菜单式”志愿服务的通知》,泰安“菜单式”志愿服务再次得到媒体广泛关注。据民政部官网报道,在10月份民政部召开的“菜单式”志愿服务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经验交流视频会议上,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就曾高度评价“菜单式”志愿服务经验,他认为“菜单式”志愿服务经验突出体现为“四个注重”:注重供需对接、注重资源整合、注重平台载体建设、注重考核评估。“面对面服务+记录、键对键回馈+激励”的“菜单式”志愿服务记录工作新模式,让老百姓像进饭店一样自主选择的“点菜、用菜、评菜”,提升了志愿服务的品质,带动了整体工作的提升,被评为是“志愿服务形式的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以规范志愿服务工作和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志愿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政府监管,制定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律;完善志愿者权益的契约保护制度;完善侵权责任的救济途径;完善志愿服务保险制度;加强对志愿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体系有四个来源,即传统美德、雷锋精神、外国公益和改革创新。其中,改革开放后,志愿服务发展形成"南北特色",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是"继承与创新"的志愿服务特色;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是"引进与融合"的志愿服务特色。中国志愿服务理论要把握四个基本概念,即为人民服务、友爱奉献、助人自助、公正平等。学术界要深入研究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制度、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行动、志愿服务资源、志愿服务文化,构建既严谨又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导刊》2014,(3):64-64
1月15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刘淇在武汉调研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并召开“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推进会暨华中地区志愿服务工作调研会,任务是了解各地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总结和提炼基层鲜活经验,研究和推进下一步志愿服务工作。以百步亭为代表的广大会员单位,在志愿服务工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走在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20.
青年主题意识包含促进自我成长意识和促进社会发展意识两大维度,根据2014年广州青年发展状况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青年促进自我成长意识和促进社会发展意识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年的意识对参与志愿服务具有显著影响,青年促进自我成长意识越强,参与志愿服务可能性越高;青年促进社会发展意识越强,参与志愿服务可能性越高。因此,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要尊重青年志愿者的主体意识,从青年自身发展意识出发,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