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当前中国社会,寄养是儿童抚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对寄养的关注,也从最初的习焉不察,到对寄养负面案例的关注、到对寄养现象的统计分析、再到对寄养本身正当性的怀疑,走过了一条"问题化"的清晰轨迹。虽然暂时寄养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问题,但寄养正在逐步走向"问题化",成为值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沈阳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中进行了大胆创新,特别是对智力健全而肢体残疾的寄养儿童,尝试了“寄养 专业特殊才艺培训”的“文化寄养”方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本文试从推进“文化寄养”的角度,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予以分析,认为政府必须成为“文化寄养”强有力的政策推动者、政策的提供者、“文化寄养”配套资源的动员者。政府是孤残儿童福利的重要保障者。  相似文献   

3.
一位成绩优异的初中生被“黄色短信”所迷,竟敢劫持强奸下班女工;一位标准的模范丈夫误收的一条“黄色短信”,竟搅黄了一个原本温馨的家…… 如今,“黄色短信”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从大都市到小城镇,从家庭到校园,因“黄色短信”而引发的形形色色案件层出不穷。面对“黄色短信”这个已经不算太新鲜的“社会问题”,人们的忧虑和关注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中国社会,寄养是儿童抚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迫于现实需要,越来越多的儿童被放入“寄养”大军。本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对寄养给儿童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陈述,并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寄养儿童”现象产生并且正当化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5.
寄养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普通现象,尤其在农村,寄养现象是限普遍的。通过对一个农村初中的寄养子女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我们考察了守养经历对青少年社会化状况的影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社会上关于寄养子女“早熟”、“独立性强”、“自理能力强”的说法进行了实证考察和修正。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余源培教授对社会问题始终十分关注,在悉心研究后往往会提出一些观点,体现了一位学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社会管理创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话题时,余源培提出了“以共识、共通、共享创新社会管理”的观点。就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余源培。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往往会出现一种偏向:即对“坏孩子”、“坏学生”犯错、犯罪较有准备,而对于“好孩子”、“好学生”的越轨现象及其内在的逻辑则缺乏预想和相应的认识。笔者认为,“好孩子”、“好学生”越轨并不是偶然的,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它很可能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好孩子”、“好学生”的过度角色化是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需要对类似的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作必要的预想和应对准备。“好孩子”、“好学生”的越轨历来,当人们讲到青少年问题时,通常是指那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问题少年、问题青…  相似文献   

8.
关于化解“民工潮”的思考徐志忠“民工潮”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宣传媒介,这个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表面上看,“民工潮”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首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每年的“民工潮”,往往和...  相似文献   

9.
在2006年的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河南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撰写的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引起了各方关注。针对近年“洋节日”在国内越来越走俏,本土传统节日相形之下越来越“萧条”和“冷清”的现状,《宣言》从一开头就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我们会过年吗?我们到哪里过年?“一石激起千层浪”,《宣言》中的问题旋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赞成高有鹏教授观点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其人。激烈的观点交锋让人们不得不思考:面对洋节日的“节节进攻”,专家发出“保卫春…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一段时间以来,成为在各种新闻媒体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人们对它的关注源于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小到一针一线,大到汽车楼房,无一不属于物权法保护的“势力范围”。在西方,民法被形象地称为“社会生活的圣经”,而物权法是民法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在6月26日召开的  相似文献   

11.
时事点评     
《今日海南》2007,(12):7-7
对于这种“猜疑一切”的舆论氛围,我过去曾认为这是一种社会信任制度缺失下的制度性焦虑。后来经过了“华南虎事件”,质疑越来越多,猜疑思维越来越普遍化,甚至毫无根据地怀疑“嫦娥”失踪和月球图片造假,我感觉问题并非都出在制度上,“猜疑一切”中也有人们自身的毛病和网络的弊病。作为一种吸引关注和制造轰动的姿态,怀疑越来无厘头和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大众狂欢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能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道德进步,是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道德风貌已经到了使人焦虑和不安的地步,而且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目前的道德现状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推动社会发展,已成为目前道德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道德“失范”和“整合”的角度,对道德现状加以分析和思考,以期得出一个合理性的结论。一、对道德结构的分析道德是一个整体,它是由“道”与“德”两方面构成。在古汉语中,“…  相似文献   

13.
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国内逐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且这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国内逐步得到了推广。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制度化的操作,但尚未形成一种模式。因此,通过对国内外家庭寄养典型模式的研究,进而提出一种新的模式——“杭州模式”,无疑会对杭州市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覃琳 《思想战线》2018,44(6):129
回忆录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回忆录潮。从“虚构即美”到“真实即美”的转向,是回忆录潮产生的审美因素;政治性的社会运动,使回忆录成为了人们讨论公民身份本质的场所,此为其政治因素;而当代的资本化运作与商业化,推动了“回忆录工业”的繁荣,此乃其经济因素。在这三重因素的驱动下,回忆录发生了从名人叙事到无名叙事、从进步叙事到悲剧叙事的转向。这一转向也体现了回忆录的当代嬗变:在叙述主题上,文本从宏观的“政治—历史”层面脱离出来,更关注“升斗小民”的生存体验,苦难叙事成为回忆录潮中的叙事主流。在叙述体式上,大胆地开拓了回忆录的表达方式与创作媒介,产生了图像回忆录、实验性回忆录、动物回忆录等新型形式,形成了多媒介化、多主题化的特点,从而使回忆录演进为一个枝繁叶茂的文体谱系大家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06,(5):18-19
随着环境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沙尘暴又成为焦点中的焦点,每逢春天一到,人们对于沙尘暴又有一番必不可少的讨论,究竟沙尘暴对人们是有利?还是有害?一场利害的博弈又随之展开——  相似文献   

16.
社会产品的高附加值化是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一股潮流,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随着世界范围产业结构的调整,高附加值化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研究高附加值化问题,已成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维护自身利益,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手段。  相似文献   

17.
陈秋莲 《山西政报》2010,(23):87-87
在长期以来的工会新闻写作中,普遍存在一种“形式格式化、语言材料化、新闻文件化”的倾向。干巴巴可读性差,枯燥燥感情缺乏,时效性不很强等是受众的普遍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会新闻的社会价值,影响了工会新闻的社会关注度。让工会新闻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对象.已成为摆在工会新闻工作者面前一个严肃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芮芝  贺亚生 《人权》2005,(2):46-49
孤残孩子能走入社会吗?他们能比在福利院过得更好吗?他们能够得到“爸爸”“妈妈”悉心的关爱呵护吗?只要你到北京市大兴礼贤镇家庭寄养指导中心亲身感受一番,亲眼看看“家庭寄养”中心孤残儿童的生活,你的疑问就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在这里,你将看到“有了家”的孤残儿童们所得到的真挚的人间温情,你会为这些孩子们庆幸,真诚祝福他们真的有了“一个家”,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父母”。你将真正感受到,大兴家庭寄养指导中心主任马凤英为实现“愿天下孤残儿童都能找到一个家”的美好愿望所做出的奉献和取得的成果,为她那颗充满爱的拳拳之心而深…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当中国互联网第一位健康辅导师在百度诞生后,曾一度引起业界内外的一致好评,而回顾、分析当时媒体的热评,人们对这一管理创意的热衷可能更大于其他。时至2006年,当“过劳死”的阴霾挥之不去“,白领”阶层的健康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的时候,人们不由得开始佩服百度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危机事件频发的一年,“矿难”、“苏丹红”、“甲醛呻酒”、“松花江水污染”、“天价医药费”等等,成为留存在中国公众心目中“危机”的代名词:从国际品牌到国内企业,从高等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官煤勾结到环境污染,无论是营利性礼会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还是政府部门.在这一年相继遭遇各类危机,很多事件成为媒体集中报道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或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