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共党史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党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加之党史文化传播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导致党史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党史文化传承的核心点要落在“感染力”上,要在“融入”与“渗透”上下工夫,并提出了打造真正感动人的党史文化作品、遵循平等沟通的传播原则、打造立体化的传播体系等迎接挑战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碎片化"解读党史,本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传播中的具体表现。"碎片化"方式借力新媒介,解构和虚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影响着青年学生党史观的形成。面对党史文化"碎片化"的传播态势,以习近平总书记党史观为指导,探寻高校党史文化传播和价值引领的路径,必须坚定党史文化的"党"性原则,强化高校党史文化教育主阵地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每位党员都要坚定信念,坚守使命,做党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应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邀请,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于2009年8月10日至14日莅渝交流。邵先生此行是中国国民党党史部门在职最高负责人60年来第一次访问重庆。他参访了八年抗战时期国民党留下的重要印记,与重庆历史、文博、图书、档案界进行了广泛交流,并代表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就渝台两地抗战历史文化研究合作与重庆市委宣传部达成共识,签署了《会谈备忘录》,这也是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组织就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交流合作达成的第一份文件。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自觉地把党史研究和宣传融入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布局之中,利用党史文化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主动担当起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6.
<正>善于学习,特别是善于向历史学习,并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是党的优良传统。2021年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增强了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为全党如何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用好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杨莉 《世纪桥》2001,(6):51-51
党史文化这个概念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不太熟悉的。那么何谓党史文化?党史文化就是为记录党的历史、宣传党的历史,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而形成的文化艺术;或者为再现党史中的某些重大事件,歌颂党和党的领袖,歌颂革命英模、先烈而形成的文化艺术。包括党史著作、革命历史文献档案、理论著作、文学影视作品以及为纪念党在革命征程中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召开的重要会议等而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党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及其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创造成果所蕴含的思想理论和价值取向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传播党史文化的根本就是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为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  相似文献   

9.
党史文化开辟了党史研究的新领域。关于党史文化的内涵、概念,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概念。正确理解党史文化要注意区分党史文化与党史的文化表述、党史文化与党史、党史文化与文化、党史文化与党的文化史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照顾到党史文化的政治性,充分发挥党史文化整合社会价值取向和资政育人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0.
网络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对文化的开放性、民族性、多元性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网上的文化殖民活动使民族文化身份受到挑战,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受到威胁,网上的信息污染使民族文化的健康受到侵蚀;但网络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化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积极应对网络给民族文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1.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史文化的灵魂;红色精神是党史文化的核心内容;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党史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是党史文化的源泉;党的理论、历史事件、人物、遗址遗物、作品是党史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史文化的灵魂;红色精神是党史文化的核心内容;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党史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是党史文化的源泉;党的理论、历史事件、人物、遗址遗物、作品是党史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空间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然而,囿于革命文化和文化网络传播的特质,革命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面临着革命文化网络传播主体权威被削弱、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受挑战、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受众个性化凸显和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遭遇商业化侵蚀四个方面的困境。通过进一步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队伍建设、创新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推动革命文化网络"分众化"传播、完善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制度,能不断提升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效果,彰显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工作,党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党史文化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取前进力量的源泉,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新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媒体的发展使全时空学习变成现实,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全社会中的广泛普及,移动学习的影响力凸显,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在党史教育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党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采访时间:2016年6月1日采访地点:中山大学文科楼327办公室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开始在网络上泛滥,特别是在党史国史领域上尤为严重,部分高校学生由于自身史学功底不够,也有出于猎奇等心理,逐渐受到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再加上部分知名学者片面解读党史国史领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罩上一层学术面纱,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就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向中山大学中共党史专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英雄模范人物辈出的历史。英雄模范人物身上所展现的精神和道德品质真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追求,是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本文以“双百”英雄模范人物为例,回顾五四运动以来英雄模范人物对党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分析和阐释新时期树立英雄模范人物对党史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17,(4)
正在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举行的"党史讲堂"上,全国党史部门党史研究领军人物郭晓平作了题为《历史积累与党史研究》的报告。郭晓平就历史积累与党史研究的关系作了解读,深入阐述了注重6个积累的重要意义,即知识积累、史料积累、文化积累、方法积累、理论积累、感情积累。他着重强调,要在学术研究中增进对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的感情,在增进感情的过程中增强研究动力,提升研究能力。这6个方面的积累,是郭晓平从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中共上海、北京、湖北、湖南、山东、广东等地党组织在中共一大前就已建立,至今已近90年。为深入探讨党的创建前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革命理论、进行组织建设、开展群众运动等方面的历史功绩,促进中共早期历史研究的深人,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定于2010年8月中旬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90周年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人物介绍: 周勇,重庆市人大常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红岩春秋》杂志编委会副主任,重庆市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闻宣传管理,长于理论、历史和文化传播研究,曾撰写过《重庆通史》等多部学术专著,多次获得国家和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礼平 《唯实》2010,(12):38-42
网络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从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转化做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传统文化有序、有效地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