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印度尼西亚的非政府行动者对东盟及其活动的态度。尽管印度尼西亚非政府行动者对东盟有点漠不关心,但其中的大多数还是积极评价了东盟的存在。然而,如果东盟想要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那么它就应该放弃它所采取的那种孤傲态度。尤其是这一点,将使非政府行动者得以更多地参与东盟的主要活动和决策过程。在印度尼西亚这个现今比较民主的国家,其国内的非政府行动者将继续要求东盟更加开放和透明。 引 言 自1967年成立以来,东南亚国家联盟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它的地区一体化议程已扩大至包含诸如安全和经济合作等…  相似文献   

2.
面积:七十三万五千二百六十八平方英里人口:一亿三千一百六十一万国民生产总值:二百四十一亿八千万美元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一百八十美元印度尼西亚外交部的计划官员在研究某项新的政策建议时,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这项政策对东盟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现在出现的情况要是在几年前可能是异乎寻常的,这就是印度尼西亚正试图使它的政策同东盟其他四个伙伴国家的政策紧密协调起来,东盟其他四国也在朝着类似的目标努力。  相似文献   

3.
孕育于经济发展时期却诞生在衰退之际的东盟金融公司,已不得不重新考虑它自身的作用一至少是它最初几年的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它的作用很可能集中于帮助东盟五国适应不断收缩的市场和协调它们的投资计划。东盟金融公司是根据其现任主席、印度尼西亚银行家沃玛·阿布达的提议而建立的。它旨在促进东盟地区、特别是其中的欠发达成员国的本地人企业能力的成长。它打  相似文献   

4.
东盟成员国之间最近所发生的公开冲突使人觉得该组织已陷入了混乱。东盟早先显然未能对地区性经济危机和印度尼西亚森林大火的烟雾作出有效的反应,这是导致发生这些冲突的原因。东盟在1997年接纳缅甸和柬埔寨因发生军事政变而延迟进入东盟,同样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尽管人们对东盟的许多批评都表明他们对该组织的性质和起源知之甚少,但在过去的两年期间,东  相似文献   

5.
印太战略是在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长、印度快速发展且潜力巨大的背景下,由美国主导推动,日本大力推介,澳大利亚和印度积极跟进的战略,主要目标是维护美国主导下的区域既有秩序,防范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长所造成的冲击。印太战略具有的意识形态与对抗色彩对印度尼西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印度尼西亚作为东盟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主动应对区域形势变动,提出了自己的"印太政策",积极参与塑造地区格局。印度尼西亚"印太政策"与印太战略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中国应关注"印太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并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合作.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国入世后,它将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中国入世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利大于弊.不过,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的互补与竞争将出现一系列变化.伴随着各自要素秉赋、产业结构以及比较优势的演进,未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将呈现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日本与东盟的关系的发展经过根据“曼谷宣言”(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五个国家(1984年文莱加入了东盟,目前东盟的成员国有六个国家)所成立的东盟在本文动笔时迎来了它的成立23周年。本文的目的拟概述东盟过去的经历,特别是与日本的关系通过对比日本与东盟的经济谈判实力,分析两者经济关系的变化,对日本的对策也一并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分析印度尼西亚制造业的保护结构。首先,本文描述印度尼西亚工业与贸易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印度尼西亚的工业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一直都符合自由化支持者的以下说法:“顺境势必产生坏政策,逆境势必产生好政策”。其次,对有效保护率的分析表明,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更加自由化了,特别是在1997年经济危机之后。诸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和其它特惠贸易协定等国际性,地区性承诺,也促进了制造业的自由化。三,印度尼西亚制造业的贸易自由化比泰国更快,而且可能赶上了马来西亚的贸易自由化速度。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1989,(2)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区域性组织,其成员国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文莱六个国家。 东盟组织成立以来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均已取得显著成绩,在东南亚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本文想对东盟成立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双方的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东盟已成为中国地方政府重要的外部经济合作伙伴,参与中国-东盟合作是带动当地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我国地方政府对中国-东盟合作的参与历经了被动落实政策、主动作为和央地协力加速三个阶段,具有多样性、非平衡性、竞合性和影响双面性的特征。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对周边外交高度重视,加强央地协力、加大对不同地方政府利益和角色的协调与平衡、强化地方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意识以及充分调动沿边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将是地方政府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发展趋势,也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东盟五国制造业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对东盟五国制造业结构变动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东盟五国制造业结构变动速度不同,新兴制造业兴起;制造业结构相似度低,优势产品不同;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高级化,附加值仍较低。最后,探讨影响东盟五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O将对国际分工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与中国处于一个发展水平的亚洲国家,典型的是对东南亚各国如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影响很大(以下将4国称为东盟4国,加上发展水平高于中国的马来西亚,称为东盟5国).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是一个成功的第三世界地区性组织,对于这一点,几乎没有一个观察家会表示怀疑。的确,在这个习惯于冲突和破坏性混乱的世界里,东盟不仅能生存下来,而且实际上提高了其国际地位和增强了对其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汶莱)的约束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迹。东盟已向东南亚的非共产党国家提供了地区安全的保证,因为东盟的建立意味着印度尼西亚愿意维持领土的现状。鉴于1967年8月东盟成立时,其成员国共同认识到冲突将威胁到成员国政府的安全,东盟在许多方面都可以被看成是地区内部冲突的明智结束。为了减少地区内部冲突的毁灭性后果,东盟各国领人便设计出一种进行对话和定期协商的机制,以此作为“对抗后”时代地区安全的基础。东盟成员国在维持领土现状方面意见是一致的,这  相似文献   

14.
经济短波     
《东南亚》2006,(4):5-5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呼吁东盟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在最近举行的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会议上,黑田东彦指出,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东盟东部增长区(BIMP-EA-GA)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增长三角区(IMT-GT)次区域合作,是东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东盟区域一体化和发展提供了前进动力,应该加强。●柬埔寨倡议柬、越、老、泰、缅5国成立大米出口组织。最近柬埔寨总理洪森建议上述5国成立大米出口组织。该组织对国际市场的大米出口将达1200万—1500万吨,成为出口大米最多的一个组织,将在维护国际大米市场价格上发…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伊拉克战争已以美英联军的完全胜利而告终。从目前情况看 ,这场战争对国际格局和地区形势的影响深度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这场战争已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远离战火的东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一、对东盟部分国家内部的稳定和安全产生了较大影响东盟成员国大都是多元宗教国家 ,其中印尼、马来西亚、文莱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 ,菲律宾南部和泰国南部也是穆斯林聚居区。自从美国积极对伊备战以来 ,印尼、马、菲、泰等东盟国家中反对美国对伊动武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参加者主要是穆斯林 ,但也有其他宗教徒。美国对伊开战后 ,…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法,对1980—2011年间东盟各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成分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观察期内(1)除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全要素增长率为负外,其他东盟国家均为正。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就本文样本来说,技术进步的贡献更大;(2)1984—1986年、1996—1998年以及2002—2004年期间东盟整体出现了3次较为剧烈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3)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内贸易投资增加,东盟各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显著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17.
1967年8月8日的曼谷宣言使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结成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虽然东盟被看成一个“进行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的地区性组织”,但当时这些国家却很少有进行合作的意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之间互相敌对的时期刚刚结束,它们互相敌对的核心问题是印度尼西亚非难马来西亚联邦的建立。然而,曼谷宣言表达了东盟国家解决困难的共同意愿。  相似文献   

18.
一、东盟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政治、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系于1967年8月由在曼谷召开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五国外长会议倡议建立的。到今年(指1982年—译者)已经十五周年了。在这十五年的期间内,东盟虽然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但它的五个成员国已经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并使东南亚地区的纠纷缓和到极小限度。现在,东盟已经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组织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9.
东盟在2003年10月举行了第九届政府首脑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召开的这次峰会因宣布了“东盟一体化(协议)”(ASEAN Community),即“第二项巴厘协调一致协议”(Bali ConcordⅡ)而引人注目,这旨在确立安全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这些协议基本上是意向的陈述,而政策细节还有待于在日后进一步充实完善。印度尼西亚关于“建立一支东盟维和部队来作为安全一体化的一部分”的建议,并未受到所有各方的欢迎。尽管媒体报道了“东盟的第二项巴厘协调一致协议”,但巴厘峰会的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却在于东盟进一步加强了对外关系。中国、印度…  相似文献   

20.
1992年有关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性决定,显然最好地反映了东盟六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加强其经济合作的决心。而且,鉴于当前地区一体化的全球性趋势、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以及必须通过充分放宽对本地区贸易与投资的限制来保持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活力,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此,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就是通过把东盟内部的关税率降至0-5%以及在预定日期(这个日期已为了对付新的经济挑战而提前了)之前取消东盟成员国之间的数量限制和其它非关税壁垒,从而把各个东盟成员国的市场结合成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