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绣娘的初心     
正以针作画,以线寄情,黎平县永从镇的"80后"侗族姑娘陆婷潜心钻研刺绣技艺,用一双巧手,绣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幸福之花,成为科技致富的"领头雁"。2018年5月,她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了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为了把侗族刺绣文化传承下去,大学毕业后,工艺设计专业毕业的陆婷,放弃了其他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潜心钻研刺绣。年幼时因伤致残的右手并没有成为阻碍。"右手不行用左手,我相信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公司绣娘年龄大多在30岁至60岁,一个人绣一天能拿到100多元钱,既解决了经济来源,又能在家安心照顾家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绣娘加入到队伍中来。"雷山县阿妮绣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阿妮说。家住雷山县望丰乡青山村的杨阿妮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苗族刺绣,凭借着从骨子里对苗绣的热爱,她参加了各种刺绣培训班,更是外出前往广东佛山一家专门做双面绣的公司学习,不断钻研和思考让她的刺绣技艺不断提升,她决定自己创业把传统的刺绣和双面绣结合起来,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3.
正曾经,她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后来,她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现在,她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她是王选仙,在黔西南州兴仁县屯脚镇上,靠着苗族刺绣成衣的手艺,完成了从"打工妹"到"经理"的华丽转变。王选仙属苗族支系中的歪梳苗,七八岁时,据族中习俗(女孩需自己准备嫁衣),学习刺绣成衣。随年岁渐长,她的刺绣功底日渐深厚。1994年时,凭借这从小谙熟于心的技能,王选仙成为了浙江一家制衣厂的员工。  相似文献   

4.
走进四师七十七团阿依娜刺绣坊,绣娘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正带着姐们赶制客户定做的坐垫、靠枕、新婚挂毯、花帽等. 今年50岁的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是八连一名哈萨克族妇女,1995年至2008年,她一直靠裁缝手艺维持生计.2008年3月,阿娜尔汗参加了团工会组织的刺绣培训,心灵手巧的她很快便脱颖而出.2013年团场成立了阿依娜少数民族刺绣协会,下设了一个"阿依娜"刺绣坊,她被选为协会副会长,专门负责刺绣协会产品的制作、宣传、销售.在团场党委的支持下,她多次到新疆艺术学院、石河子大学、苏州、江苏等地参加刺绣技能、产品设计、宣传、销售等方面的培训,刺绣水平不断提高,在当地小有名气.  相似文献   

5.
正"一根小小的绣针,绣出的不仅是精美图案,更是我们增收致富的美好生活。"在雷山县一家刺绣工厂里,非遗传承人杨阿妮一边与绣娘交流,一边传授刺绣技艺。杨阿妮出生在雷山县郎德镇乌肖村的一户苗绣世家,从小热爱苗绣的她跟着母亲学习苗绣技艺,最终学有所成,并在家乡成立苗绣公司,解决了当地200多名绣娘稳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6.
思念母亲     
7月22日,是母亲的忌日。1988年的这一天,母亲因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二十多年来,我从未停止过对她的思念。我常常触景生情,看到街上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总会与母亲联系起来。我想,如果妈还活着该多好。我思念母亲,同时怀有深深的愧疚,愧疚的是没能好好孝敬她。我是母亲最小的女儿,自然多了一份疼爱。结婚前,我和母亲睡在一个床上,记得每天晚上母亲上床后总会说:"唉,今天又累了一天。"那时我怎么就不会给她捶捶背揉揉肩,按摩一下劳累的双腿,再说几句让她高兴的话呢?1975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后自作主张报了名插队下乡。母亲知道后说啥也不让我去,她舍不得让从未离开过家的我到农村睡通铺,抡镐头,被风吹,被日晒。可  相似文献   

7.
<正>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农牧民群众中,提起旗人大的"白主任",人们可能不知道是谁,但说起教刺绣的"白老师",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白主任","白老师",说的都是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晶莹。她既是旗主要领导干部,也是当地民族传统手工艺——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传人和全旗刺绣产业的领路人。正是在她的带领下,当地2万多名绣娘用细细的绣花针刺破贫困,绣出了王府刺绣产业  相似文献   

8.
龙大道,又名康庄, 1901年 10月生于贵州省锦屏县,父亲是苗族人,母亲是侗族人。龙大道三岁时母亲去世,为了纪念早逝的母亲,所以他一直称自己是侗族人。  1919年,龙大道离开家乡,到武汉求学,四年后又到上海大学读书,在这里,他聆听了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人的演讲,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很快就接受了共产主义学说。 1923年,龙大道被党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冬回国,在上海,他先担任了曹家渡部委书记,后调上海总工会组织部工作,在此期间,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与工人们同甘共苦,先后组织…  相似文献   

9.
高秋英,51岁,二师三十三团八连退休工人,她用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勤劳的双手,把女儿培养成硕士研究生,2010年她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幸福母亲"荣誉称号,她的平凡业绩反映了一个优秀母亲的高尚品质,折射出一个母亲的光辉形象。高秋英1961年出生于河南禹州县农村,1979年投奔亲戚来到新疆,1981年结婚成家。当时高秋英是一名家属,丈夫孙强高是连  相似文献   

10.
正韦祖英全国人大代表、从江县祖英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从江县马安村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带领群众"绣"出美好生活"在农村,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年人和孩子。我一直想着有一天让农村的妇女们在家门口能够工作,也能照顾家庭。"韦祖英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下定决心做好民族刺绣,并利用刺绣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今年初,韦祖英在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开办了6000平方米的刺绣扶贫车间。随后,她引进了35台机械刺绣设备和100台缝纫机。  相似文献   

11.
在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日之际,记者专访了他的女儿李敏。李敏说自己现在很少出门,她说:"我如果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认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的母亲是贺子珍。今年已经70岁的李敏说自己已经彻底地在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日之际"记者专访了他的女儿李敏#李敏说自己现在很少出门"她说:"我如果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认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的母亲是贺子珍。今年已经7岁的李敏说自己已经彻底地  相似文献   

12.
正她双腿残疾不能独立行走,在孩子幼小需要关爱的时候丈夫离家出走,就是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硬是凭着自己不屈不挠的刚强性格和一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的幸福……她就是七师一二九团社区"好母亲"崔小琴。崔小琴从出生就先天性双腿残疾,导致她要依靠双拐才能行走。小时候,看着同龄的孩子都能够愉快地奔跑玩耍,她心里总是很羡慕。也许是由于自己身体有缺陷,使她养成了乐观向上的性格。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崔小琴顺利地完成了初中学业,毕业后,由于她双腿有残疾,劳动  相似文献   

13.
吴晓明 《实践》2014,(3):54
<正>提起德德玛,大家都不陌生,她是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创办的"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至今已走过11个春秋,在这所学校里,她被学生们称为"巴格喜额吉"(蒙古语,意为教师母亲)。一个女人做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的母亲,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要做几百个孩子的"母亲",可是一般女性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德德玛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母亲"。说起德德玛办学的事,一开始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本来自己有病在身,每年还有那么多演出任务,应该多休息才是,为什么还要办艺术学校呢?德德玛说:"那些从牧区来的孩子,我一见到他们渴望求学的目光,心就像针扎一样痛。我  相似文献   

14.
感恩母亲     
<正>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母亲节,是我们心中最难以忘却的日子。这个节日,是对母亲的赞美和颂扬,是提醒我们时刻记住:感  相似文献   

15.
王文红 《湘潮》2016,(4):317-320
"母亲十四上井冈,反蒋抗日拼沙场。南征北战数十载,出生入死志如钢。养育吾辈六子女,早已成材作栋梁。祝愿母亲康而寿,阖家欢乐四同堂。"陈瑞生先生在母亲彭儒90华诞之时所作的这首《母亲颂》,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位母亲,这样一位战士,这样一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彭儒。"一个人要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我的信念就是要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而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彭儒一生的真实写照。她从15岁开始投入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6.
<正>在八师一四三团花园镇,只要提起朱梅,人们总会挑起大拇指头夸赞她是一位不离不弃的好女儿好儿媳。因为她相继用了26年时间的坚守,在伺候送走了自己的母亲后又来伺候自已的婆婆。朱梅出生在一四三团,长在一四三团。1989年母亲患上偏瘫病后,为了伺侯和照料母亲,便与父亲一起照  相似文献   

17.
小武  北春 《党员文摘》2008,(1):38-40
她是一个从来没见过自己亲生母亲的弃儿,却在丈夫死后独自赡养着三位母亲。同时,她还抚养一名弃婴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18.
姚宁 《当代贵州》2013,(28):40-40
牙牙学语时,她就跟奶奶学唱侗歌.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远走他乡,从此她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2008年,她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加黔东南境内奥运圣火传递.2010年,她参加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演出,将侗族大歌从偏远小山村唱到了世界大舞台.2011年8月,她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荣获原生态组金黔奖.她就是潘鳞玉,来自侗族大歌之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乡从江县小黄村,被誉为侗乡“小百灵”.目前,潘鳞玉在凯里学院音乐学院民族文化传承班学习.  相似文献   

19.
《党建》2016,(12)
正母亲王桂芝18岁入党,如今已经77岁。在村里,母亲几十年如一日、自觉自愿地关心照顾着年迈和重病的亲戚邻居,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雷锋老太"。几十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就起身忙碌:抱柴、烧水……水烧好后,她将热水分到两个水盆里,一盆送到对门大伯屋里,另一盆送到邻居金嫂那。在金嫂家,母亲还要帮她穿衣、洗脸、梳头、收拾屋子,整理干净后回家做饭,做好后再给金嫂端去。  相似文献   

20.
正这是一位刚失去母亲的朋友跟我闲聊时说起的一个故事。她一直以为有很多的机会来孝敬父母,可子欲养而亲不待。留下的只是追悔和自责。她再三告诉我;要好好对待父母,要以对孩子般的疼爱和耐心去关心和照顾自己的父母,以待孩子般宽容大度去理解自己的亲人,想他们所之想,解他们之所忧,有两件事更让她追悔莫及。一件事是让她抱着刚满月的孩子回娘家。那天,一家人晚饭后出来散步回去已晚了,楼道很黑,母亲怕她穿着高跟鞋摔跤,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