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与主义之争、基尔特社会主义之争和无政府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程中的三次重要论争。通过这些论争,马克思主义者初步明确和揭示了以下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些原则为党后来明确提出和正式确立"四项基本原则"作了最初的奠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应用、解读的历史,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意义、进程、成果、规律和经验的理解。这一概念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提出的,但它又同共产国际七大改变领导方法的决定密切相关;这一概念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正式提出并在会上达成共识;此后相当长时间,它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命题一起,在党内广泛使用,其内涵也逐步扩展和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概念相继提出;中共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了系统总结;主要由于外部原因的影响,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提法有所改变,实际含义未变,后在中苏两党论争的背景下,毛泽东曾在中央会议上重提“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启示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重新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
侯建明 《长白学刊》2008,(2):120-122
大革命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主义派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争。通过论争,沉重打击了国家主义派的嚣张气焰,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并逐渐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但是,在当时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十分有限,在批驳国家主义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5,(8)
杨明斋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五四文化论争时期,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明斋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研究中国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儒家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探寻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六大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研究热点、研究特点、研究成果三个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等七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研究的广度、研究的深度和研究的力度三个方面揭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入思考、精辟分析和独到见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毛泽东思想不仅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而且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精准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提供了理论观照和学理支撑,也在方法论上为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实践和基本前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的时代要求和必然结果。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有利于培育民族的文化底蕴,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8.
于英 《人民论坛》2010,(2):44-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实践和基本前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的时代要求和必然结果。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有利于培育民族的文化底蕴,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9.
薛建明 《人民论坛》2012,(36):254-25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及形成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体化、民族化、方法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深层体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增强时代性,提高逻辑性,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也应该注意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经验,包括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问题。这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健康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公安研究》2008,(1):92-9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分析姜喜咏在《探索》2007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根据和首要的基本理论前提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时代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质和方向问题。必须追问:我们需要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言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首先要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理论向历史转化的复杂内在递进逻辑,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中间逻辑环节。当代马克思主义中…  相似文献   

12.
李本松 《桂海论丛》2010,26(6):17-21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中有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对中国而言:中国化)、大众化、当代化。在这三者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众化和当代化的起点前提和内容主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实践主体和实现力量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是其大众化和中国化的理论要求和实践定位。中国化、大众化、当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三个要求、内容、侧面,中国化是起点,大众化是目的,当代化是贯穿主线,它们有机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周涛 《传承》2009,(18):16-17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经历了三次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现在,这一事业仍在继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从毛泽东开始的,是毛泽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理论要与现实相结合,必须找到有效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运动和理论构建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主要在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党章化与宪法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策化与社会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学科化与科学化、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体制化与政治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规范化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实践化与理论化、马克思主义整风运动常规化与持续化等有效路径,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的问题。继续依赖这些路径,并探求具体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必将进一步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的结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共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总结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立足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张艳涛 《桂海论丛》2009,25(3):12-15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便开始了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和学术层面的中国化两方面.在当代中国,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辅相成、相映成辉,共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陈其胜 《求索》2013,(6):249-25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正确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逻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逻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运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过程.这种“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化”的主体和“中国实际”三者双向互动、融合、相适应的过程.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谋、共创、共生”三重向度,即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实现三方“共求”解决中国问题;用中国实际“化”马克思主义,三方“共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互化”,融为一体,共存共生.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最活跃因素,是能否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关键。一般来说,依据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分为三大类:领袖人物主体、理论工作者主体和人民群众主体。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客观规律,必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这一能动性因素,特别是要注意把握领袖人物、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这三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这三大类主体之间的互动,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