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被有些学者喻为一种"精神返乡"。而在文化学者鲍鹏山看来,"我们哪儿都没有去,我们一直在这里,只是我们可能把自己的故乡‘强拆’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是在重建,重建传统文化。"无论"返乡",还是"重建",其实遵循的是同一个确定——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故乡。在这个故乡,个体得到心灵的安顿,民族得到最深沉的发展力量。无论时间走多远,我们一直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雷丰源 《学理论》2013,(19):176-177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系统地论证了他的有关文明冲突的思想。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文明冲突"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建设,维护文化安全;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构建和谐文化,促进文化共融。  相似文献   

3.
高校稳定关乎万千家庭,更关乎社会稳定与国家民族发展。以"高校文化—高校社会关系秩序"为分析框架,通过研究发现,高校文化建设每创新发展一次,高校社会稳定就前进一步。因此,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加强对文化维稳的理论支持;加强道德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现价值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建立健全高校文化维稳的长效机制,是高校文化维稳顺利实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符合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加强东北高校学生对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北地区是"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重要地带,在此地区的留学生是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目前东北高校留学生对华传统文化认同度普遍较低,而对现代文化认同度较高。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度不高,且自身需求不明确、很少借助中国媒体认识中国文化、汉语水平制约其对中文书籍的阅读、社会支持网需重建和扩展。对此,依据留学生的文化需求从提高中国文化教学、加强媒体文化传播功能、提升留学生汉语能力、重建和扩展东北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四个方面来增强其对华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灾后精神家园重建是汶川特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是灾区群众心灵归属的迫切需要。我省灾后精神家园重建始终围绕着力弘扬巴蜀文化传承精华;着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着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等三个方面进行。三措并举之后,四川精神家园重建成果初步展现。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的第三次变革,就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重建生态文明。重建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文化的当代重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同样需要重建。中华文化的当代重建,首先需要重建当代文化视域与方法。这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应该确立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生态理性哲学为认知基础;二是应确立文化重建的当代原则,即文化本位动力原则、立根扬本的本土文化原则、以人为本位的主体原则、多民族文化平等交流与整合原则、全球视域的文化传创原则;三是应构建文化重建的当代方法论体系,这一方法论体系应该以生态化综合为本体要求,以转换生成辩证法为认知方向、以过程-生长论为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7.
李柏良 《学理论》2013,(20):141-14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强国梦需要在多元视角下认识得更清楚。文明重建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推进文明重建,不仅要有新的眼界和高的境界,博采各种文明之长,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和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而且加深对文化世界的感受,让人在生活中都能感悟到,并逐步形成新的文明内核。只有新的文明内核形成了,文化强国才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王亚均 《学理论》2012,(35):322-323
从屈原、范仲淹、孙中山到周恩来;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驱除鞑虏,平均地权,创立民国,恢复中华",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血缘故土、"忠君""统一"的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爱国主义,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实践中凝练出指导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的科学发展理念、人民本位理念、共建共享理念、信息公开理念、文化传承理念、防灾减灾理念、依法重建理念、自主学习理念等八大基本理念,构建指导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理念体系,对认真贯彻实施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奋力推进十二五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18,(7)
正【提案背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文化机构、相关专家、民间团体以及广大民众,都开始并且越来越重视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发展,这使得全国许许多多祠堂得以修缮重建,祠堂文化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开始被世人所重视。特别是农村家族祠堂修缮重建,更是盛行不衰。历史上,祠堂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外还有多种用途,如:  相似文献   

11.
国家文化主权是民族国家在实现国家文化利益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的最高权力。由于不同的权力要素在国家文化主权构成中的价值地位不同,国家文化主权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核心——外围"的结构态势,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权是构成国家文化主权的核心要素。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意识模糊、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强以及国际文化霸权是中国国家文化主权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既要有以"安全论"为主导的防御性目标,也要有以"建构论"为主导的进取性目标。建构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秩序的重建,乃是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构建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思想史语境,现代文化政治冲突的实质是现代性思想与反现代性思想的较量,其根源可追溯至文明演进与历史实践所催生的现代英法文化与现代德国文化的博弈。立足于文化与政治互制情形,如果说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代表着当今世界三大文明,那么,TPP、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和"一带一路"战略则分别表征着这三大文明最新的地缘政治博弈形态,也体现出现代文化政治冲突的最新架构格局,尽管这三者背后的理念根本不同。文化主体性并不一味耽于与时代同行的自我身份的确证与再造,更需要一种大视野下"心灵秩序"整合性存在意识的关照与攀缘。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重建,应立足于文化与政治互为对象的双向建构层面,以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来实现民族复兴,并着力培植基于沟通理性的文明对话态度。  相似文献   

13.
正一、"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释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在今天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依靠传统文化内生动力新陈代谢,革故鼎新,谋求发展;二是积极进取,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如果否定文化传承而片面强调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发展前途。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进步的灵魂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钢城     
<正>邯钢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争先型"特色企业文化体系,让每名职工都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享受者,全方位提升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5.
在抗击冰雪灾害转入全面恢复重建的新阶段,一方面要加快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一方面要"亡羊补牢"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关于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西方化并未能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这一论点的解读与分析,论述了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复兴本土文化以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国务院和四川省政府及时将旅游业确立为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明确旅游业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包括功能恢复、设施重建、格局调整引竞争力提升,并在恢复重建中建立系统有效的运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是重灾区旅游业恢复重建的重要经验蓝本。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10,(36)
<正> 在严重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中,四川在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方面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仅积极、主动地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急需的技术标准、基础资料,还积极派出大批技术人员,直接投身到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第一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4)
傅伟勋创造性诠释思想的内容主要含涉五个层次,即"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创谓",其中层次之间各有次序,不可随意僭越。这一思想有不同于其他诠释思想的理论特点,主要包括创造性的"误读"、对特殊方法论的一般性超越、辨证开放的学术性格和对化约主义的批判性。创造性诠释思想是傅伟勋文本诠释和理论创造的方法论基础,其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现代性重建的一种探索,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
我国各个独具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以绵阳市为例,绵阳的历史文化产业带、重建文化产业带、"两弹一星"文化产业带,以及绵阳大力弘扬的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促进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紧密结合,可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