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近日,一位朋友从国外回来说了一些见闻,很是令我痛心。比如在澳大利亚,老外总爱说:"别跟我耍中国人那一套。"澳洲的警察是比较愿意为人民服务的,却是一提到中国人就上火。原来,有些中国人在那边生活时发现,如果假装不太懂英文去向警察打听地方,那警察就会开车把自己送到目的地去,于是一些中国人为了省钱就这么干了。但人家警察毕竟不是笨蛋,被愚弄后就不愿再为中国人服务了。  相似文献   

2.
幽默的讽意     
幽默和讽刺在艺术方法上是相同的,不容易分开。幽默中包含着讽意,有时也不包含。但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说话,是需要讲究一点幽默的。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痛快的事儿,难免发生争吵,说些不愉快的话,在起急之前,总会先用讽刺的语言来对付对方。改革开放初期,青年男女们的着装和打扮迅速时髦了起来,北京有的人看不惯,说他们是“业余华侨”。人听了就笑。华侨是一种人的身份,哪有在业或业余的,听来不通,很出奇。但一想也有情理可通,人一听就明白。因为,业余就有非正式之意,这样的话里就采用的是讽刺的语言。这样讽刺青年男女的打扮是业余华…  相似文献   

3.
韩长代 《政府法制》2014,(26):61-61
钱钟书无论是日常谈话还是平时写作,他那机智风趣的幽默话语总是脱口而出.无怪乎当年一位外国记者动情地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我还迷信钱吗? 1991年,内地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时,被他婉拒了。有人告诉他,拍了会得到一笔酬金的。钱钟书淡淡一笑说:“我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这东西吗?”  相似文献   

4.
幽默语言有滑稽感,会使人发笑。但人用幽默方式讲话主要不是为逗笑,一定还有重要原因。前面提到过,幽默话的特点是用曲折、含蓄的表达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定有它的原因。我们就要考查这原因在哪里?其实人都很清楚,大人说话就比小孩子说得有讲究。小孩子说:“妈,我要撒尿。”大人能这样说吗?社会文明进化,人都讲文明,就不能和小孩子一样说话,只好拐个弯说:“我小便去”、“出恭”、“方便一下”……现在更文明了,说“上洗手间”。在韩国有写“化妆室”的,那就是洗手间,听说香港的人上洗手间小便,就说成是“唱歌”。人一听就明白。我小时…  相似文献   

5.
逗笑总是轻松的事。逗笑的人,说出话逗人笑,他自己也显得轻松。凡成功的逗笑,说话人往往有必胜的信念和把握。在抗美援朝期间,有外国记者问郭沫若,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有多少人?郭说:“别管多少。就是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还要打下去。”记者就不好再问了。那时苏联外长是维辛斯基,在会上遇见英国首相贝文。贝文说:“你是资产阶级出身的,我才是真正工人出身的。”维辛斯基回答说:“咱俩一样,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政治家在竞选中,很讲究幽默。因为幽默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容易接近,好商量,办事从容。听说美国总统里根就有个班子,…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幽默随处可见、俯仰皆是,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行为上,不逊于美国的脱口秀。 4月上旬,微博上疯传中国的果冻和老酸奶中掺入了工业明胶,足以让人领教中国人的幽默禀赋。  相似文献   

7.
人物点评     
宋训杰:工厂包不住火中国人的幽默随处可见、俯仰皆是,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行为上,不逊于美国的脱口秀。4月上旬,微博上疯传中国的果冻和老酸奶中掺入了工业明胶,足以让人领教中国人的幽默禀赋。这厢边,即  相似文献   

8.
一位外国朋友,中文学得倍儿棒,也算是中国通了.不久前,在一次聚会上,他说:"你们中国人,为什么只把笑脸留给熟人?" 他通过观察,发现许多中国人走在大街上,神情是紧张而肃然的,不会轻易送给陌生人一个笑脸.  相似文献   

9.
外国幽默     
当选一位政治家在当选后对妻子说:“祝贺我吧,亲爱的,我当选了。”“你不是骗人吧?”妻子说。“不,亲爱的,现在已经用不着骗人了!”外国幽默  相似文献   

10.
法学的通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美国留学期间,曾经结识了一位名叫查理的美国青年。一次闲聊中,他对我说,他对法律也很感兴趣,从小就想当一名律师。我便问他后来为什么没有去学法律。他很认真地说,因为他的语言能力太差,学不好外语,而法律英语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外语。对于从小就听讲英语的人来说,法律英语就是外语的说法,显然带有几分幽默。但是,这也说明了法律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差异。法律语言之所以难懂,一方面是因为法律的语言环境中有很多专门术语,“圈外人”不太熟悉;另一方面是因为搞法律的人往往喜欢咬文嚼字和炫耀自己的语言文字才华,以至于形成一种“…  相似文献   

11.
领袖也幽默     
陈明贵 《政府法制》2013,(21):20-20
我们中国不乏幽默的领袖,邓小平就是一位冷幽默高手。1982年,他第一次访美,美国国务卿说:“中美建交,美国有很多人不支持、不理解,持反对态度,请问阁下,在中国内部有没有反对中美建交的?”邓小平随口回答:“有,台湾省就反对。”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聚会上,一位“中国通”的外国朋友说:“你们中国人,为什么只把笑脸留给熟人?” 他发现,许多中国人走在大街上,神情是紧张而严肃的,不会轻易给陌生人一个笑脸。大多数人,都对突如其来的微笑感到不适应,本能地加强警惕。  相似文献   

13.
翟华 《政府法制》2007,(22):31-32
中国人在国外要过"四关"海外华人圈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人在国外要过三关,即语言关、金钱关、心理关。不过,以我在海外的观察与经历,我觉得华人们还要过"小人"关。这里先讲一个段子:有两位中国人和两位美国人坐火车旅行,美国人买了两张票,而中国人只买了一张票。  相似文献   

14.
听相声,看漫画,能把人逗笑了,甚至捧腹大笑,人们知道是幽默发挥了作用。但也不全是。说今儿咱们去听相声,都爱听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说的,听完能记得住,还乐意学着或表演给别人看。这些相声,特别有回味,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平常人在说话时,也充满着幽默。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在河南农村,见一块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的,像烂草一片。我问一位老农:“为什么庄稼这么次!”他说:“这是块卫生地。”我一听就乐了,明白他说的是地里没上肥。那时农村多使用的是人畜的粪便。他不直接说“没上肥”,而是说,“卫生地”。讲卫生是好事,可地里这样…  相似文献   

15.
也说学外语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外语?从道理上讲,中国是个欠发达的国家,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外国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而外语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所以,我赞成中国人学外语。按正常的逻辑思维,一个从小就生活在自己本国语言环境中的人,母语是他生活的开始,也是他认识社会和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16.
医院奇闻     
清高的中国人觉得钱有股子臭气, 称之为"铜臭"。俗气熏天的美国人觉 得钱香得很。三岁小孩就会说"我爱 钱",大人们更是常常兴高采烈地将肮 脏的票子贴在情人专用的双唇上亲吻, 啧啧有声,狂呼:"噢,噢,我爱钱!" 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是天下为公。美 国人的毕生追求是弄满钵满罐的钱。所以 中国号称礼义之邦,美国自诩金元帝国。 美国人讹钱的法子,中国人一辈子 也想不出。  相似文献   

17.
讲到幽默,总要讲讽刺的。因为,讽刺讲究用幽默方式。可以说,讽刺是带嘲笑或带点斥责性的幽默。但有的幽默里也略带讽意,是善意的小嘲弄。例如嘲笑朋友怕老婆为“妻管严”。这可不是骂人的或侮辱人的,可是当丈夫的会不爱听,自然也有喜欢听的。逗人发笑的事,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出奇  相似文献   

18.
某单位的一位主要领导,谈及工作业绩,总结工作经验,总会诚恳地讲上一句:我和我的同志们共同努力……这让我想到,在我参加某单位的一次述职会上,一位业务干部发言时,讲到成绩,也是说: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努力……这种善于加一个“们”字的言辞,令闻者心生感佩,敬意顿生。在谈成绩、讲问题时,“我”这个单数后面要不要、该不该加个“们”字而变成复数,当然是取决于客观事实。该加就要大大方方地加上去,不该加就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问题在于,虚荣的人、好大喜功的人,平时眼睛只盯自己的名字,放大自己的功劳,待功成名就时,更…  相似文献   

19.
难解的幽默     
我是画漫画的。在报社任美术编辑,处理漫画稿,也写点漫画创作方面的文章。没料想又研究起幽默理论,而且研究了20多年,从不间断,为什么呢?记得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有一天相声大师侯宝林对我说:“有的相声演员不大会用幽默,‘包袱’使的不好。”我说,漫画创作也有这个问题。他问我:“幽默到底是什么?”这可把我问住了。我说:“明天上午到我家来,咱们好好谈。”我把李滨声也约来——他的漫画很幽默。我们谈了一个上午,谁也说不明白。宝林说:“咱们是搞幽默艺术的,总得明白幽默是什么呀。”我说:“交给我吧,到报社图书馆去查查书去。”一查《辞…  相似文献   

20.
郑辉 《江淮法治》2011,(6):23-23
它被称之为幽默,不知道它出自哪个国家。只知道它已经被“克隆”了众多版本,单凭这一点,就足以显示出它带给人们的共鸣是何等之强烈了.以下便是它的中国版本之一:阿梅朝她的汽车走去,突然看到车旁站着一位警察.这令她十分不安,心想,会不会是我犯了什么法而自己还不知道呢?她强作笑脸地问道:“警察同志.我想我没做错什么事吧?”那位警察双手一摊。然后无可奈何地说:“我总得有个地方站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