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非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改革使大城市出现了农民工群体,进城农民工正遭遇"人口半城市化"的困扰,居住证制未让农民工市民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与户籍挂钩的权利和福利还有20多项,为此,中央政府要打破制度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市民化是促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关键要素之一。文中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目前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并从政府责任的视角就如何促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应该强化政府责任,重视制度创新,突出公平与人文关怀,从政府角色定位、户籍改革、促进农民工就业、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推进民主建设多个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巨大的困境。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包括: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落实公民平等权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新观念,消除认识障碍;促进就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提出的一个新的改革命题,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经济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基本前提、价值考量和利益追求等方面高度契合,它因此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制度选择。在经济法的众多制度中,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制度、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分别从主体层面和宏观调控角度为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和衡量指标。当前,农民工市民化面临制度、文化和自身素质多重因素制约,这也制约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深化制度改革、营造市民化氛围、提高农工自身素质是扫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应当研究探索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农村土地永续流转制度。同时,要探索创新农民工城镇资产建设制度,将土地流转资金转化为农民工城镇资产账户,实行政府配款,专项使用,夯实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基础,实质性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和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使职业上已经融入城镇社区的农民工在身份上也真正的融入城镇社区的过程,是实现农民工在职业和社会身份双重转变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就是政府赋予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权利。农民工市民化意义非常重大,但政府职责的缺位、城镇社区的认同困境、农民工总体素质不高都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离不开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文章首先分析财政政策在支持农民工市民化方面所做的努力;然后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当前所面临制度、成本等障碍;最后针对这些障碍和问题,从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的转型和土地制度改革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9.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而现行财政体制由于存在异化效应无法实现公共资源和服务在流动人口和城市人口之间均等配置。"公共服务责任分工—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和意愿—转移支付效果",这个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构成了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要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就应该完善现行财政体制,使之适应人口流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工问题存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因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二是城镇规划缺乏刚性约束;三是没有把人的城镇化摆在城镇化进程的核心;四是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城镇化的藩篱。当前农民工问题主要有:一是随机就业多,工作不稳定;二是工资收入偏低,个别仍有拖欠;三是社会保险交纳不及时、不完整、不规范;四是劳动纠纷调处渠道不畅。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和处理好农民工问题的核心问题。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综合解决农民工问题,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消费拉动群,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是:一是农民工无法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二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农民工住房未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四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的户籍门槛高;五是农民工收入水平低。为了逐步解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揽子政策框架;二是破除身份藩篱,建立城乡统一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农民工各项社会权益;四是加快小城镇服务功能建设,鼓励农民工就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广东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存在制度性障碍,身份认同、文化以及生活方式、自身素质等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面临重重困难。化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必须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和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关注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奋战在城市建设的不同岗位,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贡献着他们的力量,然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致使他们成为游走于城市和乡村间的“候鸟”。能否改变当前的现状,将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甚至将影响到我国新型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通过改善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加快城乡医疗补偿机制对接,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等措施,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让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从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协调的角度,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合理分配财权及收入,保障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总平衡;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考核机制以及公民对公共服务的利益诉求机制等三方面完善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以期实现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公民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就现在而言,农民工面临着收入低、就业难、治病贵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政府作为城市治理主导者,应该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负起相应的责任,发挥该有的作用,积极深化制度改革,转变管理模式,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政府在整个系统工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最终取决于政府体制上端的制度安排。为此,我国政府应该从公共服务理念、公共服务决策机制、公共服务主体体系、公共服务运行过程以及公共服务安排方式等五个维度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出现供给不足和分配欠均衡的状况,在中共十六届六中文件和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阐明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分析了实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因:城乡非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本文还试图运用公共经济学中政府经济职能理论分析探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目标,以及运用制度形态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探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路径。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探索中,还存在着认为改革应主要在中、小城市进行,而不是大城市;应给城市政府充分自主权,中央政府不应深度介入;将征地拆迁或集中居住的农民作为主要对象等误区。研究表明,进一步改革要求地方政府要有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政治意愿,以不降低城市居民既得公共服务及福利水平为底线,其进展也决定于地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下一步改革应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改革、大力开展城市廉租房的建设、着力解决农民工二代的市民化问题、完善土地和财政制度配套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城乡制度一体化,尤其是中央政府应从国家建设和公民权的角度来参与和制定户籍改革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8.
基本公共服务的短缺以及分配不均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瓶颈因素。政府应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本文基于政府的视角分析我国公共服务失衡的原因,进而推进政府全面改革,优化政府职能,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建议和方略。  相似文献   

19.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阶段,必须明确制度创新的目标、思路和大致的制度安排.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文章认为,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应该坚持一元化方向、渐进式改革、分类型实施、整体性推进,并从整体上将农民工市民化划分为准市民化和完全市民化两个阶段,明确了不同阶段制度创新的目标、要求和制度特征,探讨了制度创新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市民化是衡量国家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推进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形势严峻,其特点表现为生存状态市民化程度低、自身素质市民化程度低和社会身份市民化认同率低。促进河南省农民工的市民化,应合理布局河南省城镇化建设,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吸纳能力;改革户籍制度,探索和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制度;提升农民工个人素质,完成农民工市民化的自我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