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从纯地理角度看,亚太地区包括从白令海峡到南极,从南北美大陆西海岸到印度洋这一广大区域。目前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15个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地区跨度也是相当大的。因而它有以下特点:(1)大国多,如美、中、日、加、澳和印尼等,苏联对亚太经济合作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是潜在的加入大国;(2)存在着作为“骑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常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太,亚太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过去30多年,中国与亚太的发展相伴相随,相互促进,共同开启了亚太发展的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中国刚刚启动改革开放进程的时候,太平洋地区开始酝酿并成立了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共同的使命将中国和亚太地区各经济体联系了起来,中国顺理成章地加入了PECC。90年代初,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战后,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的亚太经济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从60年代民间组织机构提出的关于太平洋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诸多建议,到70年代官方抛出的“环太平洋联合设想”,再到80年代炮制的“东亚经济圈”和“局部经济圈”构想,日本的亚太经济战略日趋具体化,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现实性。在90年代,日本将侧重与东亚各国和地区开展贸易、投资、金融“三位一体”的经济合作,努力培植以自己为中心的“东亚经济圈”,促进“雁行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对近年来亚太经济合作进展的动向、背景以及东盟国家的态度进行一些分析。一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亚太地区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的呼声不断提高,有关亚太经济合作的各种“经济圈”的设想纷纷出笼,如日本提出的“亚太自由贸易区”、“东亚经济圈”、“太平洋经济文化合作论坛”以及美国提出的建立新“环太平洋论坛”等。引人注目的是1989年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自六十年代以来,亚太经济合作一  相似文献   

5.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的亚太经济政策项卫星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区域化合作的产物,已经渡过了4个春秋。进入90年代以后,亚太地区继续以其惊人的增长速度,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这不仅使该地区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本文指泛亚太经济合作,包括西太平洋沿岸和东太平洋沿岸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从60年代初开始酝酿算起,迄今已有3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本地区鉴于情况复杂,一直不具备建立全地区性有形的经济圈的条件,但各国在发展双边经贸联系方面却已颇见成效。目前本地区内部的贸易比重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共体,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集团化浪潮的推动下,亚太经济合作也加快了步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90年代及更远的未来,亚太地区不同层次的经济合作,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季节。正是在这金秋时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在北京成功地召开了其第十一届大会(PECCXI)。 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 PECC),是一个拥有22个成员体、从事推动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它的22个成员体是:澳大利亚、文  相似文献   

8.
现在国内外正掀起一股“亚太经济热”。有关“亚太经济的崛起”、“未来太平洋的世纪”和亚太地区经济的相互依存与合作等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热门的一些话题。的确,近十多年间,当西方经济转为“滞胀”,世界经济陷于严重危机的时期,亚太特别是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却一直是今日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随着这一情势的持续发展,亚太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与金融等方面的相互依存与合作的关系,也在不断显著地加强。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发起"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以后,亚太地区掀起了一股以高水平、高标准为特征的地区合作潮流。毋庸置疑,TPP是美国亚太经济合作战略的集中体现,它的出现导致了亚太经济合作机制的分化。但是,分化并不必然导致对抗,TPP与"10+N"机制之间还是具有诸多良性互动的条件。中国应寻找一条实现亚太兼容性合作的战略路径,推动本国和地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又不断翻新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构想并采取一系列外交行动,改善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以推进实现太平洋经济合作。1988年5月大阪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召开前后,日本政界、经济界和学术界人士就太平洋合作提出了各种设想,并把东盟国家置于重要地位。例如,通产省提出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设想,外务省提出“亚太地区合作展望与综合战略”,中曾根提出“太平洋经济文化合作论坛”设想。而  相似文献   

11.
中日经济合作关系在21世纪亚太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中日两国之间建立的互补性经济合作和战略性经济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两国及亚太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政治、安全领域形成有效的协调力量,促进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近年来,中日经济贸易、投资关系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长远看,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顺利发展。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双方在经济合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立起稳定、规范的双边经济关系,才能促进中日经济关系稳定和深入的发展,从而在21世纪的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和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拟从亚太经济合作新课题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推进这一合作的几点建议。 一、亚太经济合作中的跨世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全惟幸 《亚太论坛》2000,(3):44-48,7
当东亚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曾有人预言:21世纪是亚太世纪。亚太经济合作也有进展,但是,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亚洲经济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目前亚洲经济已从危机中摆脱,并开始恢复性发展。新世纪中亚太经济究竟何去何从?这是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本文拟就亚太经济研究若干动向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4.
APEC经济与技术合作的兴起是APEC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本文展示亚太经济与技术合作发展的过程,介绍亚太经济与技术合作的目标、基本政策与合作主题。一、APEC经济与技术合作APEC自1989年11月成立以来,主要注重加强各成员之间贸易与投资的合作。1993年西雅图会议之后,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一直作为APEC的首要目标和重点。成员之间的经济与技术方面的合作一直呈松散状态,而且规模狭窄。主要是举办成员之间的政策对话,进行若干课题研究及资料信息交流,举办培训与研讨会,专门技术与经验的交流。据APEC工作小组1996年10月的统…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区域经济合作在进入90年代之际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跨太平洋经济关系仍占主导地位,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尚不具备条件,当务之急是解决贸易问题,加强区域协商机制成为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16.
亚太地区经济的多元化不仅表现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水平的多样性上,而且表现在经济一体化方面。亚太地区的经济区域集团化呈多层次、多形式、多区域、重叠交叉、相互交织的特点。 从合作的层次和区域看,亚太经济合作可分为泛亚太经济合作(如:APEC)、次区域经济合作(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协定)、次次区域经济合  相似文献   

17.
亚太经济合作不是孤立发展的。就全球而言,多边贸易谈判机制关贸总协定也在发展,经过乌拉圭回合谈判已转变为世界贸易组织;就地区和次地区而言,欧共体于1992年形成单一大市场,发展为欧洲联盟,在亚太地区除澳新自由贸易区也在向单一市场发展外,东盟在加快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步伐,美加墨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形成。在这种多层的经济贸易结构中,亚太经济合作处于何种地位,它已经和将要发挥怎样的作用,对全球经济影响又如何,作者从多种角度和层次作了颇有新意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召开,使APEC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开始从展望到行动,它标志着APEC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将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APEC的重要成员,我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迎接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应采取内外双向扩大开放的政策,以及加强对金融、贸易、价格等各种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断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等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实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亚太地区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试论局部经济圈的发展及特点赵光锐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主流。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开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展示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化、集团化趋势。在亚太经济合作发展进程的一波三折中,在中国周围正形成若干局部经济圈引起世人注目,预示着亚太...  相似文献   

20.
处在经济活跃地区的中国一般来说,亚太地区包含日本、中国、新兴工业化经济中的南朝鲜、台湾、香港与新加坡、东南亚国家联盟中的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新加坡也是东盟的一个成员国),它们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多数亚太经济都显示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有许多还经历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