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光益 《南风窗》2010,(9):82-83
虽然莱赫这颗"新欧洲之星"陨落了,但他的理想没有破灭。欧洲复兴之钥匙,欧洲重建之基石,也许要到中欧和东欧去发掘,要到莱赫的保守主义的遗产中去寻求。  相似文献   

2.
储昭根 《南风窗》2007,(24):82-85
在欧洲持续右倾化的带动下,美欧关系在今年底达到近年来的高潮。与此同时,因默克尔推行"价值观外交"及欧盟对华贸易赤字不断膨胀,中欧关系开始生变。  相似文献   

3.
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顶梁柱"和"压舱石"。改革开放40年来,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和技术合作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欧洲国家也从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庞大市场中受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坚定支持欧盟和欧洲一体化,中欧合作更加紧密。近两年来,欧盟面临诸多内外挑战,对外来投资的防范意识和敏感性提升,中欧经贸合作面临新挑战。分析当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制约因素及应对之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拖累,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低速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引发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欧元能否摆脱危机仍是欧洲的一个最不确定因素.但应相信欧洲有能力和有智慧逐步解决欧债危机问题.中欧关系在经历曲折之后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中欧全方位多领域的对话与交流平台正在走向机制化.  相似文献   

5.
叶江 《国际展望》2014,(4):117-133
欧洲债务危机在持续四年多之后基本度过高潮期,欧元区包括欧洲联盟(欧盟)正趋于稳定。此次欧债危机的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必然对欧盟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欧债危机促使欧盟的一体化从"单速"转向"双速"甚至"多速";第二,欧债危机不仅揭示出欧盟本质上依然还是一个特殊的国际政府间组织,而且致使欧洲一体化更难以向可与大国比肩的国际体系中"极"的方向发展;第三,尽管欧债危机显示欧盟难以成为世界一"极",但却促使其已拥有的某些专属权限进一步强化,欧盟在当前的国际体系转型中依然还有影响力。因此,欧债危机不仅不会导致欧盟解体,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欧盟及欧洲一体化进程呈现出某种新的特征。这对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未来建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欧关系是全球性的战略关系,中欧关系的战略空间并不仅由中欧关系决定,而是在全球格局之中生成。在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的B段,霸权衰落,多极化格局显现,同时全球性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以及社会层面的失衡愈加显著。在霸权衰落时期,在全球治理以及维护全球与地区稳定方面中欧有着巨大的战略合作空间。但是,要进行多维的全球合作,尤其需要欧洲抛弃欧洲中心论,审视多元文化,理解多种发展模式,并能够理性处理大众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只有以战略视野透视中欧关系,才能在战略层面维护中欧关系。  相似文献   

7.
4月的苏州春意盎然,风光秀丽。2013年4月22—23日,第四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在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共创中欧美好未来》的主旨讲话。来自欧洲27个国家的44个政党、1个欧洲议会党团、2个欧洲地区性政党、3个智库的领导人,以及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外交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汁20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同绕“谋合作求共赢:推动中欧关系新飞跃”这一主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了解,为实现中欧关系新飞跃达成广泛共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出席开幕式l并致辞。  相似文献   

8.
美欧对华政策协调既有历史基础也有现实需要.现阶段美欧对华政策协调突出体现为共同应对中国崛起,但双方应对方式方法的差异、发展对华关系的利益矛盾使得政策协调存在诸多障碍,中国积极有为的外交实践也对美欧跨大西洋涉华政策具有反塑作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达成是美欧对华政策协调的一个风向标,反映了美欧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欧洲寻求战略自主的努力以及中欧之间寻求接触、合作和推行多边主义的诉求.美国仍会对《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后续批准施加多方面影响,协定能否顺利落地执行仍取决于欧盟协调成员国的能力、中欧战略互信、欧洲战略自主程度等,但中欧寻求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9.
2004年,在欧洲联盟扩大在即之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欧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欧洲联盟与德国问题研究论坛”系列讲座。2004年2月19日下午,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华大使安高胜先生(Dr.Klaus Ebermann)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在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发表了题为“欧洲联盟在2004年——欧盟扩大与中欧关系”的演说,从而拉开了这一系列讲座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郭濂 《当代世界》2014,(6):14-15
<正>中国和欧盟之间长久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成为促进欧洲发展的良机,而欧洲国家的技术经验也是中国改革不可或缺的外部资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底4月初的欧洲之行,得到了各国元首的高规格接待。可以说,欧洲对中国寄托了很高的期望。近一年来,欧洲议会和欧洲国家政要对于领导人换届后的中国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迫切希望进一步推动中欧  相似文献   

11.
在欧盟当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背景下,欧洲议会于2017年1—3月举行了领导层中期换届选举,其结果展示了欧洲当下的政治生态,并对政党格局产生了影响,也对未来欧盟的政策和立法走向产生了影响。第一,欧洲议会内部党团力量分散化,政党格局碎片化已成为普遍趋势。传统大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的态势逐渐向多个中等规模政党势均力敌的方向发展,主流政党的权威影响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欧洲政党竞争的性质被重塑。第二,欧盟政策和今后走向将受到影响。首先,欧洲议会中的主要党团未来能否维持稳定合作,在议会内部形成"立法多数"将面临困难,未来政策或更保守。其次,欧盟改革将得到深化,未来或推动谈判新的欧盟条约。再次,在英国脱欧谈判中欧洲议会的影响将得到加强,并使谈判的不确定性增加。面对复杂局势,中国仍可采取措施推进中欧关系继续发展,应重视欧洲议会及其他欧盟机构的作用,加强与欧盟各个层面政党的交往和互动,并与欧盟开展多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受经济危机和难民危机的双重影响,欧洲一些极端化的意识形态政党纷纷崛起,并开始影响这一地区的政党格局.欧洲政党意识形态极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获益的不均衡、文化多元主义政策面临的困境以及后工业化时代民众价值追求的变化.欧洲政党意识形态极化必然对欧洲国家政治产生深刻影响.具体而言,这种现象将使欧洲国家主流政党面临信任危机,支持率下降;使欧洲一体化未来发展面临挑战,民众对欧盟的信任和认同弱化;使欧洲国家的政治文化遭到侵蚀,宽容的文化氛围受到影响.欧洲的这股政党意识形态极化思潮除影响欧洲国家以外,也将对中国和中欧关系产生影响.中国需要积极应对,一方面,要积极维护好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努力推动和谐、共赢、开放、互利的新型全球化;另一方面,要扮演好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者角色.  相似文献   

13.
欧洲政治共同体是乌克兰危机升级背景下欧洲国家新建的泛欧组织,旨在通过加强政治协调“增强欧洲大陆的安全、稳定和繁荣”。欧洲政治共同体的创建动因大致有三:突破“时代转折”下欧盟的发展困境;密切欧洲“中心”与“边缘地带”的关系以消除欧洲大陆的安全真空;阻止欧盟“附庸化”趋势,凝聚欧洲战略自主共识。欧洲政治共同体为欧盟扩大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欧盟与欧洲边缘国家关系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欧洲政治共同体的发展前景,与其领导力发挥、未来欧洲安全架构及法德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黄润华 《南风窗》2013,(25):81-81
11月21日,在刚刚结束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指出:"智能、绿色、低碳是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欧洲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更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政府再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表述: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欧班列对中欧经济地理的影响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欧班列作为推动"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重要载体,从"距离、分割、密度"等方面重塑了中欧经济地理。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欧班列优先运输防疫物资,成为连接中国和欧洲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战略通道。面对通道"通而不畅"、班列"线路重复"、信息化滞后等挑战,中欧班列需要通过完善通道网络、便利化贸易投资、建设融合规则、加强数字建设等方式,进一步缩短经济距离、减少分割、提高经济密度,以更好推动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进行深刻复杂调整。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欧洲,发展好中欧关系,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更好地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欧洲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是当今世界一支重要而独特的力量。欧盟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欧洲的核心和主体。德、法、英等国家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中东欧、南欧和西北欧国家发展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欧洲政治碎片化已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不仅表现在2019年欧洲议会的选举结果上,也反映在诸多成员国政治发展态势上。欧洲政治碎片化导致欧盟各国主流政党逐渐右倾,欧盟内民粹主义主张和政策主流化、正常化,各级政府组阁举步维艰,欧盟集体行动力受到制约,欧盟及其成员国将采取更具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受到欧洲政治碎片化影响,未来的中欧关系总体上将呈现出双边合作需求与双边关系中的竞争同步增强的态势。中欧双方应积极构建新时期合作的战略规划,以增强战略互信、促进利益融合为目标,以双方共同关切的数字化、绿色化等领域合作为重点,通过双方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提高中欧双边关系的韧性,为全球树立合作共赢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欧洲怀疑主义是中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它不单纯是国际关系领域的"疑欧"思潮,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空箱子",里面可以放一系列不同立场的各种政策。从根源上说,欧洲怀疑主义的出现与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民众和精英对于中东欧国家与西欧国家关系、中东欧政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现状的一种"另类"审视。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世界》2014,(1):29-29
问:2013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我党对欧政党工作面临全新形势。八局在与欧洲主流政党交往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来,欧洲政党的党员人数,无论是相对数量还是绝对数量,均处于下降趋势.本文选取1980-2009年间欧洲16国和27国党员数据,引入“党员人口比”这一变量,尝试利用“党员选民比”和“党员人口比”两个变量之间的显著相关性,找到中欧政党规模与各自政体规模之间的均衡点,进而论证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重心在于注重党员质量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