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贤》2011,(2)
“舆论监督”好理解.是指用公众的言论来监督社会成员的行为。舆论的监督作用通常要通过新闻传媒这一载体来实现。正因为舆论具有如此威力,一些人对它又恨又怕.所以.它反过来又成了监督的对象。对舆论的“监督”.集中体现在对某载体之一——新闻传媒的“监督”,尤其是对批评报道和言论的“监督”.  相似文献   

2.
胡冬妮 《唯实》2000,(12):80-82
近年来 ,舆论监督的地位日渐凸现。据统计 ,全国省级以上电视台共开办热点报道和舆论监督等节目 6 0余个 ,31家省级党报都设有热点、焦点类栏目 ,形成了“舆论监督热”。舆论监督是一种信息型的“软监督”,虽然不具备法律监督、组织监督、行政监督的刚性特征 ,但这种“软监督”可以产生强大的无形力量 ,促使偏差行为主体强化自律 ,或者通过社会的有关硬性手段进行他律 ,以实现制衡与纠错。舆论监督具有缓和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关系的功能 ,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吸附力和亲和力。在舆论监督的各种形式中 ,目前运用最多的是批评报道。批评报…  相似文献   

3.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负面报道”的概念,如今与日俱盛,并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报道”的说法。但凡揭露社会阴暗面、与舆论监督相关的批评报道都被人称为“负面报道”,甚至于只要某领导心里觉得不舒服的报道,就斥之为“负面报道”。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概念,恰恰给新闻实践带来诸多的问题,有些人借机报喜不报忧,逃避社会责任和舆论的监督。那些腐败官员为保护既得利益和掩盖龌龊行为,便假借“维护稳定”、“坚持正面宣传”和“控制负面报道”之名,打压批评报道。其实,任何报道处理不当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包括我们习惯说的“正面报道”。哪怕是宣传好的典型,任意拔高的后果可能也适得其反。而所谓“负面”的“天灾人祸”的报道处理得当也会产生很好的正面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王美芝 《党史文汇》2014,(10):41-42
正1933年,在中央苏区,少共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间,突然为了一件失实的新闻报道,发生了尖锐的冲突,《青年实话》在本刊上对《红色中华》进行激烈攻击,中共中央宣传部不得不发文进行干预和批评。事情的起因是:1933年12月11日出版的第134期《红色中华》,第三版在《开展广泛的反贪污斗争!肃清一切苏维埃的蟊贼!》总标题下,刊登了配有漫画的批评报道《郑茂  相似文献   

5.
正确行使新闻监督权,搞好关系国计民生的舆论监督报道,一直是上上下下对于媒体的期望,也是媒体的责任。但由于舆论监督必须要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其阻力十分巨大。在一些地方,封锁消息、拒绝监督、压制批评报道,甚至对伸张正义的新闻记者进行殴打报复等,这些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了,就连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的记者有时也无法进行下去。面对这种环境,地市报记者所处的位置更显艰难,相比于一些中央省级媒体记者,他们进入一地监督,打招呼、说情的人还不太多。而地市报记者则无法超脱,有时人下去,说情的就来了,各种人物都可能出现。再者,中…  相似文献   

6.
《天津支部生活》2012,(5):55-55
李瑞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预防腐败,首先需要充分保障公民就一些涉及公权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有关事项要求知情、进行批评和监督的权利。公民参与预防腐败的初始环节,往往从对一些涉及公权机关和公务人员的事项提出批评、质疑做起,进而要求有关方面做出回应、全面发布信息,依法依规对有关人员进行问责、予以惩处。  相似文献   

7.
《城市党报研究》2005,(2):47-47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中央综治委委员王胜俊近日表示,政法机关对舆论监督和批评性报道要有正确的态度,只要是善意的、有利于改进工作的批评报道,都要虚心接受,敢于承担责任。全国政法综治宣传工作会议日前在广西南宁召开。王胜俊指出,要很好地完成政法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吴玲 《共产党人》2005,(22):52-52
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然而,如今在一些部门或单位,正常的批评却变成了无原则的奉承式的“假批评”。“假批评”穿的是批评的外衣,却没有客观、公正地反映真实情况。其表现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千人一面”式。批评不分具体对象,都是那么几句敷衍的话,既可以批评甲、  相似文献   

9.
观点搜索     
为什么党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刘益飞在8月8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所谓"党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主要指的是放到"桌面"上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三个原因特别值得重视.比如,一些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党内批评多了,不利于党的稳定和团结、不利于党的形象和大局、不利于党内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甚至...  相似文献   

10.
叶敏 《求实》2006,(Z3):42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属于社会监督的范畴。也就是人民群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施政行为和社会现象进行的报道和批评。开展舆论监督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推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对违法违纪行为、腐败现象和各种歪风邪气,进行了公开揭露、批评和剖析。有一些职务犯罪发生后,迟迟得不到严肃处理,又是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才得到解决。可以说,打击职务犯罪成效显著,舆论监督功不可没。舆论监督不仅让老百姓拍手称快,也成为弘扬社会正气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新泉整训是充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批评党内错误思想,达到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个成功典范。本文以新泉整训为例,阐述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手段。文章还论述了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强化党员的党性观念。  相似文献   

12.
办报纸,写报道,当记者,最难的事莫过于开展舆论监督,批评报道被误认“抹黑”、“添乱”、“制造不安定”,是最易“惹祸”的报道形式。然而,舆论监督是报纸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办好报纸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舆论监督同样可以弘扬主旋律,彰显主流媒体的风采和威力。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中央历来重视报纸的批评与监督作用,报纸作为纠正错误、指引群众参加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阵地,在舆论批评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新闻工作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报纸批评工作有前进,也有曲折,呈现出跌宕起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据媒体报道,2005年10月21日,台州市椒江区交警大队队长李小国因一篇批评报道与台州晚报发生冲突,随后李小国指挥10余下属对副总编辑进行殴打,致使其大便失禁.  相似文献   

15.
在全党开展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继承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意义十分重大。实践证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有力武器,是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先进性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齐冬梅 《唯实》2010,(6):38-41
新媒体为民意、民权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对原有执政方式提出了挑战。新媒体对于“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政府网站这一新媒体形式“创造条件”,是一项主动“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有效性和常态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6月10日,《内蒙古日报》在第五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好新闻作品,题为《带病劳动挨批评,“震”得官兵一激灵》,报道了解放军某团在“倡导文明军营、消除生活陋习”的大讨论中,把“带病劳动”当做陋习加以批评,引导官兵讨论“健康与战斗力”的关系、“个人健康和部队建设”的关系,理性分析“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现象”,澄清了“一些模糊不清或过去想当然的错误认识”的新闻事实。同时刊登了署名评论《“带病坚持”可以休矣》,讲明了“带病坚持工作”这个陋习的“不科学”、“得不偿失”的道理。这是一组“一加一”小组合报道,报道写得精彩,评…  相似文献   

18.
批评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形式。支部书记在工作中既不可回避又忌讳常用。恰如其分的批评,能催人奋进,否则就会激化矛盾。因而,讲究批评艺术的支部书记,特别注重对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以期达到应有的工作效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对报纸批评性报道所进行的内容分析的数据,分析了当前传媒批评性报道的两种主要类型作为"治理技术"和作为"社会表达"的批评性报道;并将后者作为当前传媒公共领域的一种实践形态,分析了这一非制度化和局部性传媒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缺乏制度支持的不稳定性和局部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求贤》2006,(2):48-48
据《南方周末》1月12日报道 2005年6月,《浙江省党内监督十项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以省委文件形式正式正发,其中包括《署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制度实施办法》。这一实施办法意味着,浙江省将在全国率先在党内引入罢免和撤换机制,实行党员自下而上的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