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现阶段中国拥有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双重国家身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反映与体现。这种双重国家身份无疑会给中国环境外交带来压力与挑战,但只要正确对待,亦能为积极拓展中国环境外交争取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2.
现代环境伦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与我们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价值和目标上都是一致的,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和谐社会构建离不开环境伦理的支撑,要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深化环境伦理道德观,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在阐释我国的外交理念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P46)。这一理念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是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基本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总结了建国 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经验教训,运用毛泽东同志分析、处理外交问题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适时调整了我国对交方面的方针政策,继承、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从而使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5.
杨帅 《党史博采》2013,(12):18-19
环境不仅是一个地方形象的展示,更是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命门之穴"。近年来,河间市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把环境建设放在整个战略大局中去考量、去推进,通过树立五种新的环境观,使环境与发展相得益彰、良性互动,给整个区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一、与时俱进的环境观,即从不  相似文献   

6.
方海平 《世纪桥》2009,(11):15-17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国外交战略的确立和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毛泽东的“结盟”外交战略使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中取得了超越自身经济实力的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在总结历史、正视现实、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基础上,敏锐而深刻地把握了时代的主题,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开创了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暖影响的日益显现,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中国政府积极开展气候外交以维护多项国家利益,如:确保经济发展空间、获取技术和资金援助,保障能源安全、气候安全和粮食安全.维护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地位等.在此基础上,中国形成了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合作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气候外交政策.就中国气候外交的行动而言,包括全球性的多边气候外交,区域性多边气候和双边气候外交三部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正式宣告要做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并开始积极地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建构这种新的国家身份。这既是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利益诉求,又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同时中国必须认清构建负责任大国的过程充满艰辛和障碍,必须认真界定好国际责任定位的具体原则和内容,树立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的国际责任观。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进一步将睦邻友好政策具体化,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作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以“睦邻、安邻、富邻”作为这一基本方针的具体化,经略周边的外交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较之冷战时期和冷战后初期,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总体上已经有了重大改善.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周边战略环境高度复杂,来自周边地区的安全压力始终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安全压力有可能转化为直接的安全威胁.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估计,积极地予以预防和化解.  相似文献   

10.
韦民  邓凯 《学习月刊》2012,(13):16-17
传统外交是政府间以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互动关系,这种外交模式正随着全球背景的深刻转换而发生着重大变革。当今国际社会.以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为代表的新型外交形式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世界各国外交工作的新范式。作为一种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化解偏见、增加好感的重要外交途径.文化外交在中国外交整体布局中的地位越发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环境社会科学代表了一个研究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性质的学科群,这些学科面对着共同的研究主题,即环境问题。同时,这些学科在理论目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原则上也存在差异。这一学科群现象的出现是学科范式发展的新的趋势,也是对变化中的社会事实的积极的理论回应,它将有助于我们从多向度的视角去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也将推进各学科之间的理论互动与合作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伦理对环境的厘正其实质是伦理对技术的厘正,这是现代性视阀中的一种转换,从而使环境伦理"名正言顺",同时,它引发了本体思维向伦理思维的过渡,调整人的观念意识并认可环境伦理的生活客观性,这种努力在与某些偏激的学术观点的"较量"中为环境伦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中国在亚太地区及全球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上升,在亚太地缘战略中处于中心地位,出现了一个有利于中国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稳定周边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进入21世纪,中国第四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调整了对外政策。以“和平崛起”为新的发展战略,以“睦邻外交”和睦周边为新的外交战略,坚持互相信任是基础,长期稳定是前提。睦邻友好是保障,全面合作是纽带。共同发展繁荣是目标,致力于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建立稳定、繁荣的亚太新秩序。  相似文献   

14.
刘子赫 《世纪桥》2014,(1):66-68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全球化日益深入,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个人类面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等各种困境,需要世界各国通过对话、交流来协商解决。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为这种对话、交流提供了理论指导,从作为个体的个人出发,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使得交往实践理论从理论转向了现实,为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方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对传统形而上学交往观的突破展开论述,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观,最后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平外交取向的根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小海 《世纪桥》2009,(15):22-23
新中国成立后,一贯奉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特征的和平外交政策。虽然由于客观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政治的影响,这一政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和重点,某些时期甚至有所偏离,但是和平外交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一贯特征。中国政府始终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它既是民族特性的使然,也是领导人在内外政治环境下做出的必然的选择,本文从单位和体系两个层次来分析中国“和平外交”取向的根源,并展望今后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王金辉 《世纪桥》2000,(5):26-27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对我国的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有人认为这和以前的外交战略完全不同,是把邓小平的外交理论与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交理论完全割裂、对立起来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并把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造性。本文就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戴鸿 《福州党校学报》2009,(2):34-36,72
电子政务给政府和公民创造了一种新的技术环境,使政府在这种技术环境中可以更便捷地与社会各种组织和群体进行沟通,接受社会监督,对他们诉求做出回应,并在更广的领域里为社会提供政府的服务。福州市政府在推进数字福州的建设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电子手段,构建集信息公开、政策发布、舆论引导、民意诉求、公开办事和绩效评估等为一体的“网上政府”,在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中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锦涛首次提出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主张既是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新时期全球战略的总结。“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新的全球战略的主要标志,体现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以这一战略指导的中国外交是一种“和谐外交”。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论与国际上流行的全球治理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在和谐外交的根本目标、国际规制、行为主体、重点领域、主要策略等方面,既共享了国际社会普遍的理想价值,反映了人类在全球化时代的共同愿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零污染村庄”是生态振兴视域下实现农村环境善治的重要途径,而技术治理为“零污染村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零污染村庄”的技术治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通过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协作与共同应用来达到生态振兴目标。“零污染村庄”的自然技术治理逻辑体现为以清洁生产技术为起点、以污染预防技术为承接、以资源循环技术来发展、以垃圾处理技术为末端,进而提升“零污染村庄”的治理效益。“零污染村庄”的社会技术治理逻辑则以组织技术、制度技术、教育技术、法律技术为主要内容,形成一个“主体—规则—知识—服务”的治理体系,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进一步发挥生态振兴视域下“零污染村庄”的环境治理优势,未来需要构建以治理理念、治理场域、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治理创新路径,从而实现农村环境的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20.
2013年的中国外交,是十八大之后的开年外交,也是中国政府换届后的开局外交。从〉-3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启幕,到李克强总理出访收官,精彩纷呈,收获颇丰。中国外交,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继续韬光养晦,但又软硬兼备,积极有为,正呈现全新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