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不仅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地主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政权中各占三分之一” ,而且还指“各个抗日阶级抗日党派的 ,以平等的民主原则选出的 ,适合共同抗日与各个阶级利益的政权。”[1] 为了加强和改善对这种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实行有效领导 ,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政权中党团[2 ] 建设 ,通过党团及其成员实现对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本文谨就党团的这种中介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以就教于学界。一、政府和参议会内的党团及其任务早在 192 7年 6月 1日 ,中…  相似文献   

2.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既赞 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实践,具有鲜明的联盟性和民主性。本文通过对“三三制”抗日 民主政权诸问题的阐述和分析,提示了“三三制”思想对中国抗战胜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抗日民主主义是毛泽东整个民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争取民主保证抗战胜利的重要一环;民主共和国是抗日民主的国家形式;三三制政权是民主共和国的政权模式;授权给农民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实质。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毛泽东抗日民主观的主导内容。  相似文献   

4.
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安家陕北,到1948年3月东渡黄河的13年峥嵘岁月,是党由弱到强、励精图治、扭转乾坤、创造辉煌的“黄金时期”。在延安的13年,我们党把握和顺应时代潮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使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成为享誉中外的民主政治模范区,成为“民主的抗日根据地”。研究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人民陪审员制度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陪审员制度最早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边区”到“解放区”.从当时的工农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到后来的人民民主政府.都实行了人民陪审员制度。这一制度将党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成功地运用到司法审判工作中.对于激发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发挥了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6.
开明绅士,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中共对开明绅士的认识由思想观念变为实际政策,将其纳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至抗日民主政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分析这一过程,有助于加深对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政策形成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王勇 《人大研究》2024,(4):61-66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及随后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时期的“豆选”,是中国共产党对“两个结合”的早期探索与初步实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生成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通过投豆选举“劳农”“劳工”而产生的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苏维埃政府)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后来通过投豆选举“好人”“乡贤”而产生的陕甘宁边区时期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则是人民政协的历史源头。两期“豆选”前后相继,体现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起承转合,蕴含着重要的民主方法论启示意义“。豆选”是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本质内涵的一把钥匙。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全过程”,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民主能够“全过程”的最佳土壤。  相似文献   

8.
潘焕昭 《长白学刊》2007,(2):124-127
“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的两个口号。仍旧带有“苏维埃”名衔的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只对工农共和国原有的政策进行调整,而关于民主共和国的设想中却还包括制度性调整;人民共和国的提出基本上属于特定背景下的策略性转变,民主共和国主张则具有抗战建国纲领与战后建国方略的双重意义;人民共和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包容资产阶级的、工人农民的国家,民主共和国则被设想为一切抗日阶级联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因此,人民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国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实质上都有关键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以沉痛的心情缅怀六十年前被日寇杀害的骨肉同胞!更不能忘记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广大烈士!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我国东北,逐步侵略华北。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内坚持“剿共”方针,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一方面镇压抗日民主运动;另一方面对日实行不抵抗主义,命令部队同日军“避免冲突”。中国共产党从事变一开始就主张坚决抗日。并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表明了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  相似文献   

10.
“十年征战几人回, 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 红旗十月满天飞。” 1939年至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敌我相持阶段。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更好地打击敌人,党中央审时度势,分别致电陈毅和黄克诚,命令他们分别率部渡江北上和南下陇海线,会师盐阜,开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相似文献   

11.
一、党的监督是保障 统观邓小平的监督理论,可以看出,党的监督在监督体系中起着保障作用。党的监督保障着国家机关的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顺利的贯彻执行。早在抗日民主政权时期,邓小平就向全党提出了“党对政权要实现监督的责任,使政权真正合乎抗日民主的统一战线的原则。”当时,在“三三制”政权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或少于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保成 《协商论坛》2013,(10):53-55
1938年2月,日军侵占修武县城,国民党修武县县长携印南逃,进步爱国势力上山坚持抗日武装斗争,很快于3月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国共合作性质的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是河南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共合作县级政权,它在修武抗战初期为抗日武装募集军粮,扩征兵员,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发挥了重要作用。修武县城的沦陷与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和天津,接着向  相似文献   

13.
王晋林 《传承》2011,(21):12-1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建立了参议会"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对于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的建设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科学、完整的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成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抗日民主政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为指导,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全面 推行普遍的民主选举制度,建设“三三制”民主政权,建立新型党政关系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新民主主义法制 建设,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宪政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新中国的民主宪政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下篇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政代表大会和抗日人民代表大会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由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为代表的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党委,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带领边区军民通过不断地武装斗争,逐步发展状大起来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后,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人民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残酷屠杀与镇压,根据地内的人民政权被摧残殆尽。  相似文献   

16.
彭雪枫将军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的指挥员和军事家,也是功绩卓著的统战工作者。他在开辟豫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过程中,模范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收编地方武装,壮大抗日队伍,创造性地开展党的统战工作,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相似文献   

17.
浅谈邓小平同志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统一战线的理论贡献李凤瑛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建立起了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新局面。共产党和八路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领导各阶层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民主运...  相似文献   

18.
高峻 《政协天地》2011,(7):40-41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并实行精兵简政,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营造出军民团结抗战的氛围,吸引着国内外愈来愈多的瞩目。  相似文献   

19.
在抗战这一特殊背景下,为了动员更多的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毛泽东积极地探索抗战时期中共的人权思想,形成了既不同于国民党“一党专政”,也与英美式民主和俄式民主有所不同的,具有中国抗战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思想。[1]相比抗战前他强调阶级性--为民作主而言,战时他的民主思想具有“让民作主”的特点,注重保障最广大抗日民众的人权。  相似文献   

20.
遗址背景: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和广东陈济棠当局有矛盾,而广东群众抗日情绪日益高涨的形势,迫使当时国民党广东军政当局不能不讲些抗日民主,容许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定的活动自由和出版自由。于是各方面宣传抗日的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农工党(当时称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农工党的前身)在1937年春到1938年10月广州失陷前的近两年时间里,先后出版了《南针》、《抗战农村》半月刊、《抗日青年》半月刊、《抗战华侨》旬刊四种刊物,宣传抗日。除办报宣传抗日外,他们也积极到农村宣传抗日,在敌后区组织武装力量打游击战。由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