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从"开国论"看,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文明的推动者;从建立立宪制度看,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法制社会的奠基人;但从日本侵华的大陆政策看,他又是一个军国主义者,是侵华侵朝的罪魁元凶。出任首相颁布宪法伊藤博文至关重要的第二次出洋考察,是1882年3月带队专赴欧洲考察宪法。这时年至不惑,位居政要的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侵略者欲壑难填,机关算尽,最终哀叹"中国尚有人,不可欺也";我民族英雄跋山涉水,义正辞严,促成清末唯一保住领土的条约签订。侵略者所觊觎的,绝不仅是图们江中那块2000余亩的滩地;爱国者所捍卫的,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忠诚与野心短兵相接,智慧与伎俩针锋相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共同回顾——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了大量特权,并将朝鲜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虽然日本"大陆政策"的侵略铁蹄已经踏上了图们江以南的东亚大陆,但  相似文献   

3.
<正>4月10日至12日,一场名为"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蒋介石的故乡浙江顺利举行,这是大陆首次以蒋介石为对象的国际研讨会。讨论会邀请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及  相似文献   

4.
<正>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自制造九一八事变以来蓄谋已久的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进而灭亡中国的严重步骤,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田中奏折》中所谓:"按照明治大帝的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全中国尚未完成……因此,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日本侵略军以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被迫奋起抵抗,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进一步调整政策,最终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5.
<正>"亚洲一体"的观点推动了"大亚细亚主义"的形成、蔓延和发展,衍生出一系列诸如"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之类的荒谬理论概念,成为日本进行侵略亚洲的"大东亚战争"和"圣战理念"的根据,并且最终被装填进了侵华日军的脑袋里,凝结在日军的刺刀尖上,播撒到侵华战争的硝烟里。历史为鉴,"脱亚论"与"亚洲一体论",不过是在为日本侵略政策制造不同的借口而已。近代日本的侵华理论花样百出:或要海上军事侵入,扩大版图,藉以岛国生存;或要脱亚入欧,以邻  相似文献   

6.
<正>从1868年明治维新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70多年侵华史和德富苏峰近一个世纪的生命证明,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之梦不但在亚洲走行不通,在世界也难于前行。德富苏峰辈针对中国制定的"脱亚入欧论""大日本膨胀论""大东亚共荣论",都是基于武力扩张、军事侵略、占领邻国乃至称霸世界来维持日本生存的极端狭隘血腥的国策,最终将日本引入了死胡同。正如野村浩一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所说:"近代日本的历史,是一部在对华认识上失败的历史。"这是一句由衷的心声,也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周进 《前线》2014,(7):122-12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69年,然而日本国内军国主义不仅没有断绝,而且大有复活之势。千百年来,日本军国主义者所主张的大陆政策(包括所谓的海洋政策),即以征服、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亚洲扩张政策,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的核心,也是亚洲各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噩梦。日本早在4世纪就开始对朝鲜半岛等亚洲大陆垂涎三尺。369年,出兵征讨朝鲜半岛的新罗,平定洛东江沿岸7国,并使百济成为朝贡国。391年,确立对百济、加罗、新罗等朝鲜半岛南部国家的宗主权。  相似文献   

8.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图谋灭亡中国的产物。事变引发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朝日新闻》作为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事变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以"号外"的形式刊登了消息。从卢沟桥事变到日军攻陷北平,《朝日新闻》在重要版面报道事变的进展,并断定事变的责任在中国方面,以煽动性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关注。《朝日新闻》还大量刊登国民"赤诚报国"捐款、慰问伤员等消息,发起"军用机捐款运动",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支持战争,煽动国内的战争情绪。本文以卢沟桥事变到北平沦陷近一个月的《朝日新闻》专题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朝日新闻》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报道,阐释媒体与战争的关系,从新的视角探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持续八年的原因,拓展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张议学 《世纪桥》2009,(15):41-41,45
近十年来,国内史学界对日本“大陆政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此研究进行梳理,首先提出大陆政策含义,然后梳理了大陆政策形成思想渊源,形成时间和过程及其内容,论述了大陆政策破产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西安事变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前进,功在国家,利在民族,但有人不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去考察国民党蒋介石失败的教训,错误地把国民党、蒋介石在大陆的溃败转嫁到西安事变上,说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使当时处于绝境的中共及红军"起死回生",最终夺取了大陆,迫使蒋介石败退台湾。  相似文献   

11.
叶昌纲 《党史文汇》2005,(11):29-30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为了把山西变成其"大陆兵站基地",充分利用山西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曾于1941年拼凑了一个所谓"山西学术调查研究团",对山西进行了一次所谓学术探险活动.  相似文献   

12.
解读日本     
推卸战争责任,朝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日本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日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国家?对外交往相对欠缺近代以前,日本对外交往零散有限。受海洋天然屏障阻隔和交通运输条件低下的限制,日本曾经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半隔绝状态,与大陆国家交往仅限于“遣汉使”、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与日本之间建立了正式的所谓"外交关系",日本国内形成了"台湾帮",出现了严重的"台湾情节"。与此同时,台湾也出现"日本情结",即便在日台当局正式断交后,二者仍藕断丝连,日本因素对于台湾当局政策变化及走向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正是从这个纠结出发,通过一些重要的结点来分析台湾地区与日本关系的特殊性,有助于研读两者间关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各位听众,各界同胞们:东北沦亡已经五年多了,华北也几乎名存实亡,西北的危机,也一天比一天的加深。"九一八"后政府所签订的几次协定,实在是断送了许多的主权。日本施行一贯的大陆政策,整个中华民国眼见就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了!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日本近代的学术有着不解之缘,而日本近代的学术被中国学界称之为"东学"。梁启超在很多场合以"东学"特指"日本学术"。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旺盛的时期,而梁启超对于当时日本的政治文化思想和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东学"给了梁启超很大影响。梁启超汲取了"日本学术"的精华,并成为最早倡导中国近代"国学"的人物之一。"东学"对梁启超"国学"思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学"地位之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国学"研究路径的阐释。此外,"东学"中的民族主义对梁启超思想的熏染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6.
<正>继意大利法西斯覆亡之后,德国法西斯于1945年5月覆亡,陷于孤立境地的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和中国大陆战场也日暮途穷。7月26日,中国、美国、英国(后来苏联加入)联署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日寇色厉内荏,咆哮波茨坦公告"荒唐"、"无礼"、"不予考虑",并积极准备本土作战。为了加速日本法西斯覆亡,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相似文献   

17.
<正>福泽谕吉(1834—1901)是近代日本的著名人物,被誉为日本的"启蒙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他游历欧美,主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日本的民智,但同时他又鼓吹"脱亚入欧",污蔑邻国,不遗余力地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造势,提出"国权扩张论"和"武力侵华论"等理论,为日本逐渐成为蔑视邻国、企图武力称霸世界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奠定了思想基础。他集路线设计、理论舆论呼应和教育植入于一身的文人侵华模式,大大强化了日本侵华的内在理念和外在成效。  相似文献   

18.
正扶植伪政权,豢养伪军,施行"以华制华",是日军在福建殖民统治的主要手段。日本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就策划以台湾为基地,控制台湾海峡,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南进通道。日方欲重演华北"以华制华"故伎,在福建发动了所谓的"自治运动",阴谋组织伪自治委员会。为此,派铃木三郎化名杉村,任闽省伪自治委员会军事委员,具体筹备。他在福州金陵医院设通讯机关,与日本驻福州领事馆武官须贺一再密商自治会发展事  相似文献   

19.
<正>1928年4月,台湾共产党在上海租界成立,后被人俗称"老台共"。1929年和1931年,日本警方在台湾发动两次"台共大检肃",老台共被瓦解,只剩少数人隐蔽民间或潜回大陆。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侵略者为推行其"以战养战"政策,便在占领区建立各式各样的"株式会社"。他们把主要的工矿、交通运输业划为"统制事业",由专门成立的"国策会社"独占,未划入"统制事业"的称"自由事业",允许日本人私人经营。"株式会社"名为企业,实为披着企业经营外衣以暴力为后盾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据不完全统计,仅1943年一年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