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围绕新时代的世界文明交流问题进行了系列论述,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形成了完整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解读:观念维度要坚持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尊重文明多样性、强化文明平等性、增强文明包容性;目标维度要让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以文明交流互鉴消除隔膜和偏见、应对全球性难题、维护世界的和平;路径维度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完善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和工作机制、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孙丹 《前线》2017,(2):52-55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自信和友善,是在21世纪经济政治格局日趋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这是中国共产党"四个自信"的集中体现,而文化自信则是这一战略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将为进一步建立文化自信提供良好契机,促进中华文化的自省、进步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4,(23):7-7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坚持中华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互鉴,对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学互鉴、相亲相习。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内生力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时代任务。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历史文化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理论源泉和实践养分;交流互鉴、博采众长的文化建设方针原则和包容品质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经验借鉴和世界共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愿景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底气和力量支撑;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和行动自觉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内生力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时代任务。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历史文化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理论源泉和实践养分;交流互鉴、博采众长的文化建设方针原则和包容品质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经验借鉴和世界共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愿景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底气和力量支撑;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和行动自觉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面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与实践创新中定位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不同文化的比较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周期中审视传统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彰显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体现了文化内生发展、实践创新、交流互动的客观规律,既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又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和文化魅力,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意义,推动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7.
《求是》2015,(10)
<正>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地理、气候、历史、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不同的因素,在世界范围内构成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形态;几千年来,从游牧农耕到机械电子,从文字印刷到网络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交流互鉴的文明过程。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为历史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丝绸之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  相似文献   

8.
沈慎  曹一 《党建文汇》2021,(1):56-56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应平等对话、互学互鉴,共同推动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彩世界。  相似文献   

9.
《实践》2019,(11)
<正>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强调"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积极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统一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当中,在不同民族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过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的结晶,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实现时代精神和传统精神的衔接和融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路径,主要是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特点,从多元文化交流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把握民族精神本质,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中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在会场内外的交流对话中,在文化旅游行业的交流互鉴中,在大量接地气的民间文化活动中,多样的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成为打造亚洲文明与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万物并秀,交流互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场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大会,吸引了多国领导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和亚洲47个国家以及近50个域外国家的各界代表齐聚北京,聚焦共同命运,为推进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9,(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行了深刻阐述,并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自觉认知认同,但绝不是闭关锁国式的文化认同,而是在交流互鉴中开展文明对话,在传承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3.
冯月季 《理论学刊》2023,(4):151-160
符号域作为文明互鉴发生的文化符码,其所具有的记忆功能生成了文化的自主性,同时,符号域所具有的创造功能和传播功能也能够推动文化创新,促使符号域内部的文化符码发生转换,进而与不同文明形态交往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文明互鉴的内部和外部动力机制得以生成。全球化语境推动文化转码换挡加速,世界文明与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新时代,中国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为破解当前世界格局下文明互鉴和文化交往的难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中国智慧,同时为构建和谐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积极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历史逻辑和现实要求的统一,是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统一。在精神家园维度,文化自信是在坚持中华民族价值精神的主体性,保障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在主体上的统一性;在民族复兴维度,文化自信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保障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在社会制度维度,文化自信是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提供相应价值精神,保障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性;在国际责任维度,文化自信是为世界发展与和平提供中国智慧,保障中华文化影响与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百家观点     
正构筑牢固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前提条件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诸多具有重大历史进步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但其中也有一些悖逆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糟粕,这就决定了中国只有持续地扩大文明交流、文化对话,方能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外人文交流作为双向沟通融合的一种互动过程,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中国文化不断从他文化中汲取丰富养分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会导致  相似文献   

16.
纪志耿  黄维 《前线》2023,(2):21-24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密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必须提炼展示好中华文明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标识。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个性与共性相融洽、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当前与长远相统筹,提炼展示好中华文明中蕴藏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智慧和革故鼎新的重要方法,增加交流互鉴,增进自信自强,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亓利 《奋斗》2019,(1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风云变幻,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以宽广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索。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形成了文明交流互鉴这一重要论述。之后,在2014年4月访问布鲁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回顾历史、展望世界,阐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哲理,提出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一、3个"期待"和"希望"——文明交流互鉴的"亚洲声音"47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陆地的亚洲沃土,不仅孕育出壮美山川,伟丽河流,还萌发、滋养了悠久深厚的亚洲文明。  相似文献   

19.
《理论导报》2023,(3):47-48
<正>论世界文明多样性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论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文化历来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融中,是能够保持主体地位,实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更加绚丽多彩的。我们有这个文化定力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