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进一步将睦邻友好政策具体化,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作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以“睦邻、安邻、富邻”作为这一基本方针的具体化,经略周边的外交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较之冷战时期和冷战后初期,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总体上已经有了重大改善.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周边战略环境高度复杂,来自周边地区的安全压力始终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安全压力有可能转化为直接的安全威胁.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估计,积极地予以预防和化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当今世界周边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邻居"最多,也就意味着联系多、问题多、好事多,麻烦也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走出去"进程以及周边国家的相继崛起,在经贸交往和可利用资源开发上的矛盾就变得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3.
辛向阳 《党建》2012,(5):24-26
精彩导读●在国际社会中,对于中国政治体制一直有一种"唱衰"的论调,如"脱节论"、"正当性论"、"治理危机论"等等。这些论调表明,一些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存在着严重偏见和误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可靠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刘卿 《党的建设》2007,(4):42-43
2006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跌宕起伏,经历了自“9·1l”事件以来最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周边地区“热点”同时升温;局部地区政党竞争  相似文献   

5.
近来,海内外学者在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是否有一个中国发展模式?作者基本同意有一个中国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模式"又应如何概括呢?它的特点是什么?与"美国模式"、"东亚模式"等有什么不同?"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力如何?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模式应有什么调整和发展?本文旨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睦邻、富邻、安邻: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保筠 《新视野》2004,(3):76-78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制定了“稳定周边”的对外方针,取得显著成就,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国际环境。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指导思想,得到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认真落实,并在实践中将其具体化为“睦邻”、“富邻”和“安邻”的目标,使2003年中国与周边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进展,并为今后中国与周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52-52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又称"9·8"投洽会。它的会标是金钥匙,由阿拉伯数字9、8和英文字母CIFIT组成。9、8表示"投洽会"在每年的9月8日开幕。CIFIT是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英文缩写。金钥匙喻示着投洽会将开启成功之门,同时也喻示着投洽会将长久、发达。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实践动因系统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中国特有的体制性因素和"发展至上"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导向因素,也离不开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禀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演绎,也得益于国际和平大环境与全球一体化发展所提供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社会主义自身发展逻辑、市场经济逻辑、社会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全球化进程逻辑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得以形成,同时也面临调整和完善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之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局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地提出一系列对外战略思想并付诸实践。具体而言,丰富和发展了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认真做好两手准备,把握战略机遇期所蕴含的机遇,沉着冷静应对挑战;处理好三个平衡,也即争取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的平衡、维持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平衡以及坚持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平衡;妥善处理中国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四对关系。可以说,十八大后中国外交事业扎实的开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着中国向"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0.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以关于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社会达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理论为根据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价值理想的社会主义学说。"民主社会主义"几经演变,到20世纪以降,成为同"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既不承认社会运动规律又失去人类价值理想、只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的思潮。"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其联系性、共通性逐渐削弱,其差别性、对立性日趋加强,直到在中国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论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则把对西方有一定适应性的改良版资本主义搬运到中国来,国际国内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完全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 《党建》2014,(10):4-7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这次会议是国际儒学界和国际学术界的一次盛会。首先,我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朋友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这次会议以"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2.
论和平发展征程中的中国文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外交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平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政府围绕构建"文化中国"的战略大局,积极实施文化外交,这不仅表现在文化外交工作日趋理性、自觉和务实,而且,文化外交的内涵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拓展、丰富和多样化。中国的文化外交虽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但文化外交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唯此,才能增大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南方谈话"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在国际上,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导致周边地区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反观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部分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产生质疑,人们禁锢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述,不敢跨"雷池"一步。邓小平"南方谈话"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现了思想领域的大解放;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的确定,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转折。  相似文献   

14.
任晓莉 《世纪桥》2011,(11):50-52
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相应的国际环境。继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命题后,江泽民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在率团出访及一些重大的多边外交场合,多次讲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并从基础、核心、途径、亮点、主力军的多个角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阐述和分析。他的论述是对"中国威胁论"舆论的最好回应,昭示了中国决心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是新形势下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的新发展,是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国际环境与我国的和平崛起新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战  李海君 《求实》2004,3(7):75-77
“和平崛起”是我国对外战略的根本选择 ,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要承诺 ,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客观方面即是国际环境或国际局势。国际环境包括世界大环境、局部环境和周边环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是国际总体环境 ,它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我国的国家性质、历史传统赋予了她和平崛起的修养。然而 ,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容乐观 ,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 ,对我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严峻挑战。如何把和平与崛起很好地结合起来 ,是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资讯     
《共产党人》2013,(15):11-11
"外交官看中国"——宁夏行活动启动"外交官看中国"——宁夏行活动于7月22日启动,来自阿富汗、伊朗、韩国、俄罗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2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余名外交官将在宁夏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参观。此次宁夏行活动由中央外宣办和商务部共同组织。  相似文献   

17.
书海导航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定价:30.00"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 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慧语     
"中国经济应警惕虚胖。"——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比较项目近日发布报告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体量很可能在2014年超越美国。新华社评论认为,如果对购买力平价方法下得出的"虚胖"成就沾沾自喜,对改革发展大计无积极意义"王岐山书记泛指的是各种舞台艺术,包括戏曲、边缘剧种等等,相比于电视剧,这些都是清贫乐,坚持在这些舞台上的人是值得尊重的,也值得整个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代名词,"中国特色"有被虚化、口号化的倾向,因此,重新界定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就很有必要;如何理解"中国特色"与什么是"中国特色"同样重要。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的理解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国特色"、"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特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0月8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发展:国际比较与中国前景"学术创新团队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