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代西方于中法战争之后对西南边疆的宗教文化同化,可以说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兴起之际,由外来文化影响的边疆民族向“国民”身份转化的一种契机.其间,晚清西方宗教文化的传播,首先促成了对边地民族传统“蛮夷”身份的消解;至民国,面对西方宗教传播蔓延的势头,政府及社会精英均深感忧虑.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边疆少数民族、政府和社会几方面力量,共同开启了近代西南边疆民族由“蛮夷”向“国民”的转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周龙燕 《求索》2012,(9):57-59
文化领导权是意大利学者葛兰西提出的重要思想,这是葛兰西立足于西方文化语境,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社会实际相结合,对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做出的一种理论思考。与葛兰西同时代的瞿秋白,立足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不仅与葛兰西一样认识到了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并且还参与领导了当时的左翼文化运动,将其文化领导权思想付诸了实践。研究瞿秋白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对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京 《理论月刊》2014,(1):18-21
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从探讨无产阶级领导权出发,认为国家作为一种统治方式,在政府范畴表现为"政治统治权";在市民社会范畴表现为"文化领导权",即统治者通过教会、学校、工会、媒体等社会团体,将符合其利益需要的世界观、价值观灌输和渗透到大众意识之中,并得到其认可和接受。获取文化领导权对于巩固和加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具有重要作用。任何执政党都期冀掌握文化领导权,增强文化软实力,拥有更多的合法性资源。掌握文化领导权既是现阶段中共巩固和加强意识形态合法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其获取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德育建构于西方文化由宗教文化向现代文化跃迁的背景中,启蒙运动是实现西方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中介。现代文化是以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为气质的文化,现代西方德育从不同侧面弘扬和扩展了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形成了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德育模式.对于我国德育的现代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文化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正面碰撞、相互交汇、彼此争斗与融合中的变化和发展.与此同时,西学东渐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呈现了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了文化自身的功能,更进一步地说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其主旨在于指导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领导权".面时新时代,尤其是我国面对全球化的大背景,如何维护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导权,预防西方的渗透和西化,葛兰西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会学校: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抑或“侵略”的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学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在中国的立足及发展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对华侵略紧密相连,具有明显的殖民色彩和浓重的宗教气息。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一部基督教在华传教史,就是一部中西文化交流史,它向刚刚被动地步入近代社会的中国展示着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并传授西方近代文化和科技,给沉闷的封建教育氛围带来了清新之风,给中国的近代教育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浩翰 《传承》2011,(20):72-73,88
民族主义是伴随西欧构建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自然产物,但对于近代中国来讲,却是在西方列强欺侮侵略的民族危难与社会危机特定历史背景下催生的舶来品。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有着不同于西方历史语境下的民族主义的文化特质。其中,禀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最为突出的特性之一。文化性亦可成为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合理视角。  相似文献   

9.
文化场域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生态伦理思想只有与文化场域契合才能在现实中得到发展。西方生态伦理建设进程中成功地利用了以宗教为特质的文化场域,使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推动了西方民间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生态伦理建设因简单套用西方的话语体系,难以与中国文化场域对接,导致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在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受阻。中国文化场域的核心要素是历史唯物主义,生态伦理建设必须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实现对接。  相似文献   

10.
张倩 《理论月刊》2013,(3):84-88
唐君毅文化价值论表现为对文化整体的原初形成及其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探讨,对文化整体的逻辑重构及实现途径的思考.其特质是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德性之本来吸收民主、科学等现代理念,全面保守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阐发宗教意识来挖掘近代文化传统并彰显反思意识,体现出一本性和开放性的纠结,内蕴着文化保守和价值转化的冲突,呈现出精英文化自觉与民众文化生活的断裂.唐君毅文化价值论为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吕美烨 《传承》2009,(20):154-155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了文化自身的功能,更进一步地说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其主旨在于指导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领导权"。面对新时代,尤其是我国面对全球化的大背景,如何维护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导权,预防西方的渗透和西化,葛兰西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清政府对天主教的弛禁,西南边疆教案频发.通过对此区域教案的分析,可以反窥近代以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帝国主义列强关系为主线的西南边疆民族关系的一系列特征,具体表现在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冲突关系,反洋教斗争队伍的变化及其性质的演变所反映出的帝国主义列强、官绅群体以及西南边疆各民族民众之间的关系,传教士利用本土教民直接参与军事侵略而引发民教冲突等,揭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觉意识在近代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裴蕾 《传承》2009,(14):156-157
中国近代文化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正面碰撞、相互交汇、彼此争斗与融合中的变化和发展。与此同时,西学东渐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呈现了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里面的“生活世界”概念的诠释来为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他在批判由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兴起所导致形成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观基础上,提出了只有“回归事物本身”,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才能正确理解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价值,人的生活世界是文化-历史的世界.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必须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武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文化,最后提倡回归伦理本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万雪飞 《求索》2012,(12):81-83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奠基于实践哲学。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致思路径体现在:"完整国家"是文化领导权理论的逻辑前提、市民社会是文化领导权践履的现实场域、阵地战是文化领导权的夺取策略。文化领导权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提供了双重启示:中国共产党要坚守对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双重领导权,为此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和教育"有机知识分子"、充分重视和利用中国"市民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政治向度是评价文艺与现实关系的一条尺度,其背后有着特定价值导向的文化逻辑。从这个权力博弈的场域中,可以洞察文化领导权嬗变的轨迹。文化领导权不同于政治霸权和经济霸权,它是一种软性的志愿服从,其地位不是固定的、一劳永逸的,它需要随着社会和文化发展不断自我调适和重构。  相似文献   

18.
由洋务运动向西方器物的学习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制度的学习,再到向西方文化的学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逐步加深的.随着中国向西方学习层面不断深化和认识的不断飞跃,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不断地发展.革命变革社会的实际成果与变革方向,并不取决于革命家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各种主、客观条件.近代中国历史的抉择遵循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超越了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关系上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为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指明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揭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与主体,以及继承与吸收东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是我们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构建中国现代文化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经受了极不平凡的历史考验,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得以再次升华,而且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由文化价值观所涉及到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恰是刚刚经历了中国与西方某些势力的价值交锋之后,这场地震提出的文化与价值问题,这些价值议题的影响,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中华民族信奉仁爱的宗教价值和理想,以自强不息、厚德栽物作为其民族精神,以平等作为其政治追求,以和谐作为其文化精神.仁爱、自强、厚德、平等、和谐,就是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