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具体可以分解为三部分:“中国特色”表明了法律文化的民族性。它是由中国的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法治实践所决定的。“社会主义”表征了法律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发展,当代中国所要建立的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这是由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  相似文献   

2.
吕廷君 《前线》2021,(2):9-12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了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基因,汲取了传统法律理论的理性要素,吸收了传统法律制度的合理成分,具有坚实的历史根基、严密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特色,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难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合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围绕“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问题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基本遵循。特别是反复强调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命脉,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亲缘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涵养、滋养、营养。这三点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文化的双重属性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视角。文化的民族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文化的时代性体现着二者的差异性,文化这一双重基本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沃土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提供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等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资源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生活实践中对两者关系的科学把握,还需结合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四对矛盾关系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7.
李晔 《世纪桥》2016,(7):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政治诉求,携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赋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新的内涵与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特点和价值追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奠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义理进行解释,进而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天人合一、和合包容”到“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其哲学思想;从“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到“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其价值意蕴;从“仁义忠信”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体现了其道德情怀;从“德刑相辅、儒法并用”到“全面依法治国”蕴含着其法治思想;从“继承、挖掘、阐发”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了其实践活力。从哲学、价值、道德、法治、实践五个层面,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对于凝聚共识、形成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佳 《理论建设》2013,(5):37-40
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在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而不同”、“贵和执中”等价值观念基础上,吸纳了传统文化制度设计上的协商争论理念发展起来的。因此,协商民主植根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并在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推进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进而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而要进一步实现协商民主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良性共进,必须在制度、实践、组织、理论基础和时代内涵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推动协商民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23,(9):38-40
<正>党的二十大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作出重要部署。江西作为文化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厚的省份,充分发挥资源能力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7,(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基因,孕育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坚实保障。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部署。高校一方面要文化传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二者契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认知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吴文新 《理论学刊》2023,(5):150-15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融通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是一个实践、历史和理论逻辑并行且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具有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及现实发展的必要性,亦有不言而喻的可以融通的契合性即可能性。而为了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首先必须解决方法论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方法路径相当复杂,以“马魂中根西用”为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综合创新,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形成“中华社会主义”这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4.
真正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应该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纵贯古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直面当下,应对复杂局面;三是去伪存真,批判借鉴西方法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这三个方面均有其独特贡献。不仅如此,作为一种成熟的法治理论,因为其内在有着统一的核心思想、概念和方法,所以在法治国家建构过程中面面俱到、重点突出、各部分圆融无碍。之所以如此,与习近平借鉴并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思想中“势”的意涵有关。通过对“势”概念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习近平迥异于西方形式主义法治观的实质法治观已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基础与核心。通过“势”概念思想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全新阐释,为我们学习领会、灵活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系列论述内容翔实、逻辑严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历史依据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有机融合,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其主体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两创”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劲的文化支撑,具有重大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深刻阐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14,(23)
<正>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他们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华民族悠长的历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厚的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宪法第五次修正内容及相关法律文献,可知总书记法治思想的核心在于凝聚社会主义法治共识,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学习、研究、运用总书记法治思想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于安龙 《探索》2024,(1):13-2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鲜明的实践特质。从其理论魂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从其理论根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滋养,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弘扬,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承继,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拓展与文化发展战略的递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蕴含和体现着“危”与“机”统筹把握、“体”与“用”有机贯通、“党”与“群”协同联动、“一”与“多”兼顾并举、“中”与“外”交流互鉴的实践特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文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隋灵灵 《理论学刊》2023,(5):159-168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观、辩证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等哲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