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陈晋 《新湘评论》2014,(5):37-40
阅读为“主义的结合” 青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职业理想有两个:教师和记者。1921年1月初,他在新民学会的新年大会上明确表示:“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这年秋天,在参加中共一大后,他补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生志业调查表》: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中,郑重填写“教育学”: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中,填写的是“教育事业”:在“将来终身维持生活之方法”栏中,填写的依然是“‘教育事业之月薪酬报’及‘文字稿费'”。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4,(2):35-35
张修智在2003年第6期的《瞭望东方》上撰文指出:毛泽东是一笔政治资源和财富。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一、群众观点。毛泽东重视民生,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  相似文献   

3.
<正>土地革命斗争时期的1930年是毛泽东开展农村调查最为密集之年,全年共开展11次调查,均收录于《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这一年也可称为“毛泽东农村调查年”。1930年是土地革命形势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尤其是下半年,毛泽东领导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成立红一军团、北上攻打南昌、成立红一方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第九次攻打吉安、召开系列会议抵制“立三路线”、部署第一次反“围剿”等。且因工作劳累,毛泽东在10月间“身体比较差,休息很少,经常咳嗽”。如此紧张的斗争间隙却带病密集开展调查一定有十分明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群众观点最让大多数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一幕是,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人民万岁!”毛泽东重视民生,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后来,尽管犯下了“大跃进”和“文革”等错误,但没有人怀疑毛泽东要尽快改变人民生活、将中国迅速带入富强之境的真诚。对腐败的毫不留情毛泽东对腐败深恶痛绝,对执政党向腐化蜕变保  相似文献   

5.
观点搜索     
毛泽东的政治遗产 张修智在2003年第6期的《瞭望东方》上撰文指出:毛泽东是一笔政治资源和财富。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一、群众观点。毛泽东重视民生,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于1913年春至1918年夏、1920年夏至1922年冬,先后在湖南一师学习、工作了8个春秋。即便于1923年4月调党中央工作之前而两度不在一师的日子里,他也以母校及其附小作为自己开展革命活动的“根据地”。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学生到教师再到职业革命家;二是由非凡的师范生到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再到杰出的革命家。湖南一师印证着毛泽东成长的足迹。  相似文献   

7.
《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一文是毛泽东在 1934年 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此文 ,不仅是对毛泽东的纪念 ,而且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落实十六大精神和要求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说 ,现在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 ,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 ,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1] (P136 ) 而要完成这个中心任务 ,“我们对于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我国文学界、影视界、教育界,相继掀起一股“寻找毛泽东”、“发现毛泽东”的热潮。进入90年代的第二个年头,这股热流更快地扑向了全国各地,一发而不可收。毛泽东又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毛泽东像章成为人们喜爱的纪念品,毛泽东邮票被集邮爱好者们视为掌上明珠,毛泽东的书籍几度脱销,毛泽东的颂歌不绝于耳,毛泽东的书法倍受推崇,……“毛泽东热”的浪潮还漂洋过海,波及到大洋彼岸。西方也出现了一股毛泽东著  相似文献   

9.
根据毛泽东的同学、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秘书长谭政大将的介绍和湖南支部生活等杂志上的登载,毛泽东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培养了坚强的毅力,到了青年时代,他自己规定了“三不谈”即:一不谈金钱;二不谈身边琐事;三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被同学们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毛泽东不谈金钱,不喜欢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事,又喜欢什么呢?他喜欢读书,喜欢游泳,喜欢京剧。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仍然终身坚持“三不谈”即一不谈个人政治待遇,二不谈家庭生活琐事;三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这三不谈与毛泽东青年时代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吴旺 《党史文汇》2011,(10):37-39
《建党伟业》中有这样一幕镜头:毛泽东正在剪辫子,忽闻一队新军在街上敲锣,高呼:“光复新军第五十标为革命招兵,报名从速。”毛泽东立即赶来,急切地喊道:“我报名!”从此,毛泽东开始了其半年的投笔从戎生活。其实,毛泽东的从军路比电影所描绘的还要充满戏剧性。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湖南,毛泽东深受鼓舞,心中积压许久的救国热情,也亟需释放。根据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记载:毛泽东是受“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的影响,下决心入伍从军的——“当场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  相似文献   

11.
由毛泽东亲自主编、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名义出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1956年初在全国正式发行。这部书共分上、中、下三册,收入文章176篇,共计94万多字。毛泽东不仅为该书写了“序言”,还为书中的部分重要文章亲笔写了“本书编者按”。河南省有6篇文章入选,其中2篇出自许昌地区,并且两篇文章都有毛泽东加的“编者按”语。许昌地区入选的两篇文章,有一篇被毛泽东在“按”语中称作是“好文章”。其题目是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毛泽东写的“按”语全文为:“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另一篇,题目别许昌地区的办社辅导团》。毛泽东写的“按”语原文为:“这个经验很好,各地可以仿行。”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一次副总理陈毅将要去成都,临行前向毛泽东告别。陈毅的浓重四川口音唤起了毛泽东对一位老友的思念,他向陈毅问道:“你们四川有个王光祈,你知道吗?”陈毅答:“不知道。”毛泽东说:“你到成都时可以问一问是否有人知道。”到了成都后,陈毅在宴会上遇见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向他打听王光祈的下落。李劼人说:“王光祈是我中学同学、少年中国学会会友。  相似文献   

13.
对于曾经的“人民公社”运动,很多人只知道“农村人民公社”,却不知道“城市人民公社”。街道成立人民公社的缘由1957年底至1958年初,国内出现了兴办“人民公社”这一“新生事物”。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到河南视察时,当地领导向他汇报用“人民公社”这个名称的缘由,毛泽东听后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8月9日,他到山东视察时又说:  相似文献   

14.
“九&#183;一三”事件之后,身体每况愈下的毛泽东不得不靠身边的一些“小人物”转达指示。正是由于这些“小人物”,使周恩来遭受到内部批判:《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爷集团的斗争》一书中,透露了“批周”的幕后隐情。  相似文献   

15.
<正>他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最信任的秘书,在中央苏区的艰苦岁月里,他跟随毛泽东一起战斗、工作和生活,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56年,毛泽东亲自签署命令要求公安部迅速查清他牺牲的经过并严惩凶手。他就是“英俊奋发”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古柏。毛古初见:“寻乌党的工作、武装建设都搞得不错!”1906年12月,古柏出生在江西寻乌县篁乡塘背村的一个破产小地主家庭,父亲古光明是乡村私塾教师,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不愿成为特殊的客人。1931年4月的一天,中央红军在东固准备迎击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毛泽东到红三军团4师2团检查战备工作。中饭时,团长叶长庚到伙房,把自己的2斤腊肉拿出来招待他尊敬的“毛委员”。毛泽东吃饭时,看见别人是一碗竹笋炒豆腐,自己则多一大盘腊肉,他微笑地问道:“叶团长,怎么搞我特殊化哟?”彭德怀军团长也道:“咱们红军可是官兵一致呀/叶长庚连忙解释:“首长,这腊肉是我自掏腰包买的。”毛泽东听了,端起腊肉,对其他干部战士说:“你们团长请客,每人吃一块……”毛泽东下基层也不白吃白住。1933年…  相似文献   

17.
<正>“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熟稔中国历史,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留有诸多评批。其中,被明代思想家李贽喻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不仅是毛泽东诗词歌咏最多的古代帝王,也是毛泽东评批次数最多的古代帝王。对于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存在争议的中国古代第一位封建君主,毛泽东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与评价呢?一、肯定功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毛泽东评价秦始皇的总体态度是“一分为二”。1975年,当时在毛泽东身边为他读书的芦荻曾就秦代政治史和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请教毛泽东,毛泽东明确表示:  相似文献   

18.
<正>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虽位高权重,却严于自律、为人表率,都曾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制定过律己治家的“约法三章”。其操行守则,简明扼要,字字千金,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本色和高风亮节。坚决不搞特殊化毛泽东从小就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于思索。早在青年时代,他就给自己规定了一生要做到“三不谈”:一不谈金钱、二不谈身边琐  相似文献   

19.
《党建》1994,(7)
领导应多些“我来看你”刘克利1938年,毛泽东同志读了艾思奇同志《哲学与生活》一书,认为写得很好,但“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欲提出商榷。于是便写信并亲自登门造访。他在信末写道:“何时有暇,我来看你。”“我来看你”,这句话朴朴实实,充分表达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18岁时被陈潭秋看中,“老徐”称韩光为“小孟”;协助杨靖宇、赵尚志工作,与赵一曼是朋友;毛泽东问起他的名字,并念了一句古诗:“寒光照铁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