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邓小平的宪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了强调依宪办事,维护宪法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制约权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机制;以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面的内涵。它明确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模式,阐明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核心问题,指明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人权入宪的重要意义 ,认为人权入宪是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次飞跃 ,体现了以人为本 ,促进了宪政建设。同时 ,由于认识到人权入宪仅仅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第一步 ,要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必须把宪法中的人权原则加以具体落实 ,本文还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重点对如何具体落实宪法中的人权原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过程。宪政在近现代政治文明中处于核心地位。离开现代意义的宪政体制,政治文明就无从谈起。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加强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与满足程度,是衡量该国的人权状况、宪政水平与民主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中国,必须坚决破除观念上、技术上和制度上的种种障碍,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人权与宪政密切相关。人权是宪政的灵魂。现代宪政的基本精神和实践原则都发源于人权理论。宪政在发挥众多功能、追求多方价值的同时,始终围绕着保障人权这个中心。人权对于宪政的意义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只有理解人权,才能正确理解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宪法与权利的关系以及法治的作用等一系列宪政方面的重大问题。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人权的价值和意义,以人权为基本标准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6.
宪政下的公共财政与预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财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财政转型的目标定位。宪政下公共财政问题的实质,是公民财产权与政府财政权的互动。公共财政应当体现以保障人权为宗旨,以充分实现财政民主为核心,以财政法治为保障。公共财政是建立在现代政府预算基础之上的财政制度,预算制度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规范。在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中,我国应坚持财政法定原则,尊重和保护纳税人权利,完善预算法,加强预算监督。  相似文献   

7.
宪政的核心价值是保障人权,从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世界上的宪法都是以确认和保障人权而展开的.建立有限政府是保障人权的宪政手段,它是宪政制度的基本内涵,若政府权力不受限制,人权保障就无从实现.我们应从宪政的概念入手,主要分析宪政这两方面的价值以及宪政制度与民主制度的张力和契合,并结合中国的宪政实践,拟探寻中国宪政未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第二次修订明确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在人权领域的又一进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写入,其意义不仅在于明确的宣示于总则之中,更重要的是在刑事诉讼法中经由权利和权力的全方位展开和落实。未来的刑事诉讼法发展路向,依旧要沿着“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道路前行,在进一步完善立法、明晰化具体指导规范和细则以及践行既有条款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9.
自晚清末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以来,中国宪政建设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百余年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其研究却遭到有意无意的"冷落"。反思和总结《钦定宪法大纲》酝酿、产生直至最后夭折的诱因和教训,无疑对中国当下法治事业和宪政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主要包括:认真对待宪法移植,实现宪法学的中国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营造宪政实施的社会环境条件,注意宪政实施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弘扬宪政主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意蕴,密切关注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重大社会事件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进步。2008年发生在各地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公法建设方向的思考,对促进公法制度的多向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主要表现在完善表达权制度,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完善政府责任体系以及推进经济、行政乖社会管理体制革新等向度和方面。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公安法治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安法治建设,主要表现在公安民警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确立权利本位的思想,要有效地制约警察权力,保障主权在民。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首次确认了公产与私产平等保护原则,是宪政中保护财产权原则的体现,也是宪政人权保障原则的落实。从宪法学角度来看,物权法的制定有其独特的宪法依据,其颁布实施也将促进我国宪政建设,对宪法相关条款的修改和《国有财产法》的制定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警察“与民和谐”是重要课题。在日益形成的现代“公民社会”及“全球公民社会”中,警察必须积极而审慎地在宪政法权体系下行使公权力。强化人权意识,特别是形成“在国际人权法上的自我约制”,是警察及警务机关“与民和谐”的重要自觉与努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工业反哺农业的不断发展、深入,农村面貌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农民人均收入在不断地增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然而“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首先是要解决权利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建立保护农民私权利的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15.
行政事业性收费,在我国实际类似征收的性质,是税收之外公共收入的最大来源。行政事业单位独占强大的公权利资源,垄断公共产品或服务资源。因此,收费及定价为单方决定,交费相对人永处在被动地位。税收必依法征收,如行政事业性收费不依法规制,则与掠夺或敲诈无法区别,必会普遍、长期、大量的侵犯宪法保护的财产权。所以,行政事业收费法不仅具有行政法、民商法的意义,更有从源头防腐、行政改革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6.
鉴于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往往不能归咎于实体层面的不正义,而更多应归咎于程序层面无法充分反映正义,重构我国宪法程序制度理应成为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宪法程序的价值分析和实证考察,揭示了当前我国宪法程序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指出重构我国宪法程序制度应当以加强公民宪法权利救济及保障程序、完善国家权力运行的程序以及完善国家权力监督程序为重心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是证据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证据法学科学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人权保障的机制化需求。2012年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这不仅是《宪法》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具体化,也是人权保障建设在刑事程序法上的职能延伸。本文通过对此次立法有关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解读,进而探讨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人权价值基础.从而揭示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对人权保障机制建设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民警察在依法执行公务时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越来越多,特别是遭到暴力阻挠,甚至人身遭受围攻殴打呈频发势头,这必将动摇公安机关在社会公众中的整体执法权威。因此,公安机关要深刻认识到树立执法权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赋予人民警察相应的权力和地位,改善执法条件,树立人民警察的强制性执法权威;通过提高人民警察自身素质,树立人民警察的自然性执法权威;通过强化对外宣传,弘扬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真正担负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