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15年是人类空前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二战的破坏可谓空前,但其是否绝后,却还有待观察与思考。正如我们可以把战争分为"热战"与"冷战"一样,和平同样也可分为"冷和平"(假和平)与"真和平"。"冷和平"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状态,"冷和平"容易给人以和平的假象,以为和平就是必然的,战争离我们很远,从而使得某些中小国家容易"任性",大国容易缺乏包容,低端政治问题容易"越位",这反而容易酿成真正的大危机与大危险。近期西方战略学者发出的"基辛格之忧"与"哈斯之问"也反映了对"冷和平"的忧虑。国际社会如果对"冷和平"状态认识不够、处置不当,则有可能导致国际战争的再现与和平的终结。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结合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大国博弈的背景,对国际安全与战争问题做战略思考,可以发现:从历史维度来看,人们对国际战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从现实维度来看,当前中小国家"任性"乱为,大国博弈暗流涌动,"冷和平"状态令人担忧;从未来维度来看,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大国关系因素,也是中国对国际战争问题进行战略思考与未来展望时所无法回避的。中国要妥善谨慎地处理好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未来爱好和平的中国将会成为遏制国际战争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日出现了"冷和平"治下的复合型海上竞争与合作态势,即中日海上合作呈现出多领域、多层次的趋势,但是依然存在诸多冲突与分歧,中日海权博弈的结构、脉络、前景日益清晰。2018年初以来,中日在继续进行海权博弈的同时,积极推进海空联络机制等海上危机管理机制,谋求实现从"冷和平"—冲突化解—"积极和平"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大趋势下,东北亚地区虽在经济上获得迅猛地发展,但在区域合作方面已落后于欧美地区。东北亚地区,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却没有充分发挥。目前应把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并努力消除冷战的遗留问题,变“冷和平”为“热和平”,把政治问题暂时同经济问题分开,加强经贸往来与合作,逐步增加共识,以实现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1年年初埃及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导致穆巴拉克政府迅速垮台。埃及变局在以色列国内引起了极大的震惊,也严重影响到维持了30年之久的埃以和平关系。一年来,埃及和以色列双方围绕着《埃以和平条约》、天然气供应、边境安全等问题出现了摩擦,尤其是埃及民众冲击使馆事件给埃以关系蒙上了阴影。随着地缘政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一些间接因素也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如埃及开放拉法口岸,接近哈马斯势力,同意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以及坚决支持巴勒斯坦"入联"等无不引起以色列的高度警惕,以色列在中东地区面临着更为孤立的境地,国民固有的不安全感亦随之加剧。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4日以色列总统选举揭晓,现任总统埃泽尔·魏茨曼以63票对49票的较大优势击败了由总理内塔尼亚胡支持的另一位候选人,再次当选为总统。以色列国内外舆论对选举结果普遍表示欢迎,阿拉法特和穆巴拉克还亲自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人们对这位素有"鹰巢中的鸽子"之称的总统寄予厚望,希望他的再次当选会给陷入僵局的中东和平进程带来转机。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和平成为时代共识,尼赫鲁适时地顺应了这一时代主题,以维护印度国家安全为基本出发点,把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提出了一系列维护世界和平、防止世界大战爆发的主张,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尼赫鲁以"道义性"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为特征的"世界和平"思想在当下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共同发展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在2009年入主白宫后致力于"重启"美俄关系,改善小布什政府时期美俄的"冷和平"状态。在这一背景下,美俄两国政府于2009年7月成立了美俄双边总统委员会(US-Russia Bilateral Presidential Commission),意在推动美俄双边关系的持续和平稳发展。该委员会既继承了美俄(苏)半个多世纪的双边高层对话传统,又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上有了新的发展,为美俄双边关系的发展提  相似文献   

8.
和解是国家间关系中一种典型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国家间互动形式。与和平不同,和解是发生在那些有严重历史恩怨的“宿敌”或“世仇”国家之间,它不单单是物质层面上的冲突解决,更涉及民族心理和精神创伤的愈合,是一个从冷和平走向暖和平、从不稳定和平走向稳固和平的长期过程。目前,学术界既有的关于国家间和解的研究描述多于诠释、案例多于理论,存在着忽视和解的阶段性特征、割裂政治与经济的关联性逻辑等缺陷。国家间和解的发生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它或是等级制作用的结果,或是在面临较为强烈的安全关切下,国家在维护国内政治合法性与国家安全之间作出的一种平衡。国家间和解的巩固与深化本质是一个将和平制度化的过程,它涉及三个密不可分、又相互递进的机制:从承认(对历史事实的再确认)到补偿(对非正义的弥补和纠正),再到融合(多层次的社会融合与交流机制),是在内力与外力、政治与经济等多重复杂因素互动作用下的结果。国家间和解的实现会带来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能够显著地改变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生态,又能够获得超越双边关系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家与地区和平的深化,而且也是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论朝鲜半岛和平共处的实现与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自2013年以来的持续紧张已经构成对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实质性威胁,维护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紧迫性与现实性已日益凸显。"和平共处"作为国际社会所共同认可的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应当也有可能在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中发挥必要的作用。有必要将"和平共处"作为以和平手段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原则的核心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俄美关系的基本特点已定型 ,即“冷和平”。现在的俄美关系是冷战后最“冷”的时期 ,1999年是双方关系陷入新低点的标志年。俄美是一对无共同利益基础的伙伴 ,导致俄美冲突的基础性原因是大国争雄 ,俄美的战略利益、地缘安全、国际目标都相去甚远 ,互相矛盾 ,俄美冲突具有不可避免性 ,“冷和平 ,冷伙伴”是俄美关系的现实写照。短期内 ,俄罗斯无力重开冷战 ,而美国将继续对俄采取两面政策。普京将高举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的旗帜 ,俄美关系的实质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从长远来看 ,随着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 ,努力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员 ,俄美对立将会升温 ,甚至向“热冷战”转化  相似文献   

11.
巴以关系处于十字路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11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病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关系如何摆脱"以暴易暴"恶性循环,过渡到和平解决,成为举世关注的问题。中东地区内外主张和平的力量正在积极努力,巴以之间实现和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各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国家间战争(或非战争)原因的一般研究中,有两项最重要的论断,即领土争端的重要性以及政权类型的重要意义。前者在文章中的术语表述为"领土和平"假设;后者在一般文献中经常归纳为"民主和平"论题。作者致力于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彼此有过战争历史的国家之间建立"实质和平",是否以上述两项议题的解决为前提条件。相关结论将用于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欧经验,其后将联系当今东亚形势展开分析。同样,文章还指出其中存在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不同之处。其中,东亚区域在向更持久的积极状态迈进时,必须考虑领土主权议题具有的特殊含义,后者构成"实质和平"的关键要素。此时,对于"现实政治"的关注也将加入相关国家的考量与平衡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埃厄冲突源于1885年《柏林条约》之后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双方的武装冲突从1962年开始,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本世纪.文章认为,双方在2000年6月15日签订的和平协议不仅远未阻止混乱和暴力,而且可能导致该地区发生新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国际和平参与战略包括在"维持和平"行动中发挥重要支柱作用,在"建设和平"行动中发挥主要参与者作用。这一战略是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实践,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具体实践,并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资本。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已经不仅仅是提出和平理念,也包括直接进入冲突国家帮助这些国家实现持久和平,并在热点问题调解、承担国际突发紧急任务、维护国际航道安全、确保国际核安全等多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对中东地区来说,是迎着艰难险阻,争取和平和发展、谋求阿以和谈新突破、开创经济发展与合作新时期的关键之年;矛盾依然错综复杂,形势仍将跌宕起伏。一、和平进程面临机遇和阻力。 1994年中东和平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5月份巴以签署了"最后自治协议",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和杰里科实现有限自治;7月份,约以又签订和平条约,11月建立外交关系互设使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了如何开展自主创新研究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需求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的自主创新任务更加紧迫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清华路径""上海学派"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学派",即中国的和平发展学。具体而言,无论是"道义现实主义""国际共生论""天下体系理论"还是"关系理论""文化国际主义""合异论"等,都包含在中国和平发展学之中。尽管在"中国学派"内部还存在着学术上的分歧,但各学派都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核心概念,从中国的外交实践和理论中抽象核心思想,从既有的西方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以便为不断完善"中国学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正在围绕和平发展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其目的不仅是要直接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个伟大的实践,而且还要不断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学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当然,中国学者构建中国和平发展学并不是为了取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是要在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向世界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和一种新的理论阐释,以弥补既有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17.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基于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作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传统文化根源,"和"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之道,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生命之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内涵中的三个重要层面。实践证明,作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适应中国国情与时代特色的发展之路,为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和平发展"已从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转变为中国国家崛起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根本战略及外交战略、中国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道路及中国的世界理想和主张.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基础是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即中国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和多极、多样的世界,一个"和平、发展、合作"的"和而不同"的世界;中国崛起和发展模式是"合作、和谐"的非传统模式;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特点则是多边外交和发展外交.中国和平发展当然也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台湾问题和美国对华战略及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朝鲜半岛安全格局正处在历史性变化的前夜。如何建立朝鲜半岛的永久和平体制,取代1953年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一方、以美国代表"联合国军司令部"为另一方签署的朝鲜战争"临时停战协定",是有关各方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朝鲜半岛和平协定与和平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以来东北亚局势的重大变化,使签定取代1953年朝鲜半岛《停战协定》的《和平协定》时机日渐成熟。签定新协定的主体应是朝、韩、美、中四方。达成新协定的主要障碍在于实现持久和平的途径,尤其是美国的立场与政策。只有从"停战机制"转向签订《和平协定》,建立和平机制,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才能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