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1989年6月开始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困难。打破西方国家的制裁,是当时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方的制裁给我国造成很大的困难1989年中国发生政治风波后,CNN、"美国之音"、BBC等西方媒体连续很多天滚动播出谴责的新闻和画面。6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  相似文献   

2.
睢城 《党史纵横》2011,(1):29-32
宋美龄是出色的外交家,纵观她的一生,最流光溢彩的一页当属外交舞台。从挺身站出呼吁团结抗日,到在四巨头开罗会议上大显身手,宋美龄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光芒四射。她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精通国际政治,外交手腕灵活,早年曾被评选为全美国最受景仰的十大女性之一。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曾极力游说美国,试图通过美国施压英国归还香港。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断开拓、发展。90年的政党外交取得了辉煌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是同步的。依据任务、时代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论和实践在三个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执政兴国是政党外交的一条主线。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原则和这一主线。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基于新时期国内任务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步地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十几年的外交实践充分证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是建国以来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最富成果的时期。本文仅对这一时期我国对外方针政策的几个主要方面做一简要论述。争取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我国新时期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对外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历来是服从并服务于国内中心任务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5.
美国外交史上贯穿了一系列的争论,这些争论反映了不同外交思潮对美国外交政策决策影响力的争夺。纵观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思潮不难发现,争论的背后隐藏着同样的目标,即美国的优势和霸权地位,为此,美国外交实际上是实用主义的。多种外交思潮实际是美国外交实用主义这个根本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阵营的不同表现而已。一、美国外交史的主线冷战结束以前,美国外交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大陆时期,1776年—19世纪90年代;地区时期,19世纪90年代—20世纪40年代;全球时期,20世纪40年代—冷战结束。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外交政…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回想他老人家在外交上吒咤风云、震惊世界的光辉业绩,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外交战略家。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旧中国饱受列强侵略、欺凌和掠夺,逐步沦为被帝国主义控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一百多年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也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外交。毛泽东以博大胸怀、渊博学识和洞察秋毫的敏锐眼光,随时观察着国际风云的变幻,在不同阶段,及时制定和调整  相似文献   

7.
民初安福国会的立法运作,在议案内容方面,经济、民生、外交类议案最受国会重视,讨论也最为激烈。立法成效突出表现为1919年新宪法草案的制度设计,它秉持权力分立与制衡的宪政原则,一些重要的制度安排更加接近于英、法国的议会内阁制度。在行政监督方面,国会最有力的举措是裁减政府预算案中的军费开支。安福国会的立法运作与第一届国会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议会政治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我担任外长10年期间,中国外交所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那时,国际风云突变,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宣布制裁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出于各种目的,也在世界上掀起了阵阵反华浪潮。从1989年6月5月至7月15日,短短的一个多月里,美国、日本、欧共体和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相继发表声明,中止与中国领导层的互访,停止向中国军  相似文献   

9.
《福建党史月刊》2014,(9):43-44
正1989年6月,美国布什政府对中国采取一系列严厉制裁措施,中美关系跌入低谷,两国高层领导人的接触基本断绝。鲜为人知的是,在消融这一外交坚冰过程中,"音乐外交"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93年,美国担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东道国,提  相似文献   

10.
民本外交,指的是国家在外交活动中以公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外交思路。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执政理念在外交层面的映射即是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2004年3月6日,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的外交是全中国人民的外交;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也  相似文献   

11.
江翔 《湘潮》2014,(5):44-46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的大方向是既反对美帝国主义,也反对苏联修正主义,大力支持亚非拉新独立国家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那时,非洲是我国外交的主要阵地。这一时期,是我国对非洲进行无偿经济援助最繁重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等对非援建工程这时正在紧张施工。同一时期,国际上东西方两大阵营处于冷战时期,美苏在非洲激烈争夺势力范围。非洲国家政局异常动荡。在刚果(布),政治派系与矛盾复杂,军事政变频繁发生,在美苏争夺非洲夹缝中的中国大使馆多次经历惊险与紧张的应变奋战。那时我国驻刚果(布)的大使是王雨田,我是三秘、研究室主任。在那个年代,大使参赞,甚至一秘二秘都不懂外语,我们这些懂外语的人工作任务就比较重。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的外交斗争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时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裂土而治的一个历史时期。此间,伴随着连绵不断、时急时缓的军事争夺,三方间的外交斗争也潮涨潮落、无有已时。毛泽东同志主张看三国“要看战争,看外交”(薄一波:《再忆毛泽东同志二三事》,1981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把外交斗争与军事争夺并重,这是深中肯綮的。本文谨对三国时期的外交斗争作一概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何立波 《党史博采》2008,(12):14-18
2008年10月24日以102岁高龄谢世的萧克上将,是最后一位辞世的红军方面军首长级领导人。萧克是黄埔四期毕业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萧克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25岁当军长,27岁作为军团长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序幕。1936年,29岁的萧克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成为红军时期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在萧克将军的戎马一生中,红军时期无疑是最为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决策机制与大国智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主权国家尤其世界大国而言,能否作出正确的外交决策往往攸关其外交行动的成败,而及时、果断、正确的外交决策有赖于通畅、有效、迅速的外交决策机制。美、俄、日、印等国均非常重视外交决策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其外交决策的有效性。同时,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均高度重视智库在国家安全、对外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参谋作用。美国的智库最具有典型性,也最为成熟,智库数量多,涉猎广,体系也最完善,俄罗斯、日本、欧洲大国以及印度等国的智库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并成功地执行了正确的对外政策,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外交工作的经验,对党在当今的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的外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一、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开  相似文献   

16.
《党风建设》2002,(11):22-22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始于1988年10月的经济治理整顿,使中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由1989年的4.1%和1990年的3.8%回升到1991年的9.2%,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相似文献   

17.
陈毅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和诗人。1945年,柳亚子赋诗称赞陈毅“资兼文武此全才”。陈毅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和中央外办主任。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主持外事工作时期是新中国外交初创时期和早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面临国际挑战和外交不利因素最多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吴妙发 《党史纵横》2006,(10):22-25
1971年10月25日晚9点47分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时刻,并已载入中国外交和世界外交的史册。这是全面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益的历史性时刻,是新中国创始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经过百折不挠的较量,终于打破美国长达22年的阻挠的胜利时刻,也是广大非洲国家和其  相似文献   

19.
正1923年1月4日,联共政治局会议做出了一个绝密决定:"采纳外交人民委员部关于赞同越飞同志的政策的建议,该政策旨在全力支持国民党,并建议外交人民委员部和我们共产国际的代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赴华落实这一绝密任务的就是鲍罗廷。忠实执行"国苏合作"1924年10月8日,苏联的第一批武器从海参威运抵广州。孙中山随即于11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在阐释我国的外交理念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P46)。这一理念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是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基本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