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他在熟读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读史方法,并号召全党读史用史。  相似文献   

2.
胡昌方 《党政论坛》2010,(24):61-61
闲暇读史,得益匪浅。几则革命先辈清正廉明的轶事,犹如一缕清风,怡人心扉。  相似文献   

3.
当下"读史热"、"讲史热"的风行引发了文史类读物的畅销,但是畅销的背后却难掩一个事实:一方面是通俗历史类读物持续热销,另一方面却是传统严肃学术刊物依旧是少人问津.事实是"读史热"并未让读者真正爱上历史.作为引导阅读导向的"操盘手",各种文史类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者们,如何客观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并调整自身的办刊方向,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传播思想知识、积累文化的社会功能,这是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只为清闲去读史,谁知常读常有不入旧的见地,由是对孔子"温故而知新"的古训体会又深了一层.或许是受时代气息所染,选择读史面时,比较多地留意了古之中兴时期的一些基本政策,尤其是文景时俭朴之风的提倡,从中窥到的得失,于今确是大有借鉴.文景年代,西汉政权草创,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当时中央政府为了有效地强大国体,推行了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聚汇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倡"俭朴".  相似文献   

5.
遵义赋     
遵义名城,群舸古郡,地处西南,星分参井。金凤翱翔,东西展翅五百里瞰仙苑奇貌;神龙飞腾,南北搏击九万丈赏秋容春景。民情淳厚,夷风久远。 凝神读史志,赋文赞桑梓。尔雅作注,舍人殚精竭虑;盛览美文,相如酬赋南夷。陈公引桑养蚕,富野僻之域;郑莫治学讲经,化荒岭之民。更有毛泽东力挽狂澜,红楼如北斗璀璨,救红军于危难兮,而拯革命于险困。赤水巨浪,长思四渡之功。  相似文献   

6.
著名学者章太炎曾说过:“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至今,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时期,走过了92年的风雨历程。在漫长的岁月中,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度过了不知多少个险关,解决了不知多少个难题,应对了不知多少次考验,取得了不知多少次辉煌的胜利。这一路走来,可谓轰轰烈烈,波澜壮阔,可歌可泣。  相似文献   

7.
引诗证史     
陈晋 《瞭望》1991,(39)
毛泽东是诗人,又是史家。在他的读书生活中,诗与史常常结合起来,互为印证。在读史的时候,他常常想到诗,以诗注史。 卢弼撰的《三国志集解》卷1魏书有这样一段议论:曹操“荡平天  相似文献   

8.
陈晋 《瞭望》1991,(51)
史家叙事,大多注重描绘历史人物的人格修养和志气才干,特别是其中的列传部分。毛泽东读史,在这个方面也有批注。 《后汉书》卷92“陈寔传”说:有盗夜入陈的屋子,潜于梁上,被陈看见。他把自己的儿子孙子叫起  相似文献   

9.
刘邦与陆贾有关治天下方式的对话不时被人提到,多数人已耳熟能详.刘邦之所以从善如流,接受陆贾的意见,承认在马上得的天下不能靠在马上治天下,大概已初步尝到了治天下的不易.但不易到什么程度,史书上没有明说,读史者往往缺乏具体了解,试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0.
禾果 《民主》1996,(10)
(一) 爱国需要读史。鲁迅先生说:“历史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研讨英国李约瑟院士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首百余年前世纪之交的甲午(1894年)之战,中国惨败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手下。重温这段历史教训,应当永远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1.
杜宇 《瞭望》1988,(42)
少年时代,曾在故乡旧县衙门的大堂前,见过一座木结构牌坊,那是清末的遗物。后来读史才知道,那种牌坊叫“公生明”牌坊,是封建帝制时代每个府州县衙大堂前都有的。牌坊的南面刻“公生明”三字,北面刻的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字。  相似文献   

12.
魏璐璐 《学理论》2013,(18):57-58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的热度在近些年也在不断升温,然而,面对众多的历史读物,如何去分辨?同一段历史,不同作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读?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产生了英雄史观与人民史观两种不同的观念。而从英雄史观走向人民史观,更深入地从人民史观来认知历史,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3.
读书时间     
《侨园》2015,(1):5
《朝闻道集》朝闻道,夕死可矣作者周有光推介词:本书辑录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39篇文章,是这位104岁的语言文字学家近年来所观所感所写的各类杂文的结集,其中包括作者百岁之后的23篇新作。本书共分五辑:华夏思古、读史纪实、文化演进、语文探新、笔尖畅想,涵盖了经济学、语言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内容。"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4.
请尊重历史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一座积淀丰厚的富矿,供人们采掘;历史是人类智慧的一株深植厚培的大树,任人们采摘;作为一门显学,史学堪称治国之学,智慧之学。近代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毛泽东主席也教导人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近年来,各类历史剧在银幕上、舞台上、荧屏上  相似文献   

15.
闲话避讳     
平白 《瞭望》1999,(43)
广闻录名字旧称名讳。《辞海》中说:“活时曰名,死后日讳,分用义别,合用同名字”。中国人讲文化,对名字的称、写、用,自然也都文化,其中很要紧的是姓名文化中的避讳。封建时代,历朝皇帝及孔子之名,臣民共避之,不能随便喊,随便写,随便用,那叫“国讳”。实在避不开了,或写缺笔,或用代字。孔子名丘,缺笔就要少了右边那一竖,读为“某”。读史书,常怪某些名字变来变去,也没什么道理,其实好多情况下是避帝王名讳之故。秦始是名政,“政”“正”同音,于是,“正月”就读作“征月”,写作“端月”。吕后名雉,雉被改名野鸡。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属读史大家。他在阅、批《二十四史》的同时,不断地把从中获得的大量史料连同自己的读书心得绘声绘色地、寓以哲理地运用到他在不同场合的谈话、演讲、报告以及不同时期的著述中去。所有这一切,对于我们担负各级党政机关责任的干部和为领导起草报告、撰写文稿的秘书人员和担负修史编志的文史人员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习楷模。  相似文献   

17.
近日读史,辑得两则故事,放在一起,发人深思。 东汉光武帝建武期间,每年岁终祭神之后,皇帝按例下诏赐博士每人一头羊。因为羊有大小肥瘦,负责分羊的总管感到很为难,提议杀羊分肉以求平均。博士甄宇认为此法不可取。总管又打算采用抓阄的办法。甄宇更以为耻,就带头取了最瘦的一头。众人再无争执。后来,人们尊称甄宇为“瘦羊博士”。  相似文献   

18.
约翰·托兰是美国著名的大众历史和军事历史作家,一生著作颇丰,主题多围绕两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他以口述史料为主,广泛采访当事人,关注普通士兵和民众的经历和感受,崇尚和平,反对战争,把历史著作当剧本来写,注重文学性和可读性等写作方法和视角,使其笔下的著作都成为"活的历史",深受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读者的欢迎,并对读史和著史的人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成为长销书。  相似文献   

19.
谣谚和民意     
伏琛 《瞭望》1988,(46)
闲时翻读清乾隆年间学人洪稚存(礼吉)的《拟两晋南北史乐府》,此册系大开本、毛边纸线装,是光绪三年授经堂刻本,印制精雅。说是“拟古乐府”,其实是作者“取两晋南北史事”之可以记取者加以发挥的读史杂诗。其好处是:诗中颇引述了史书中记录的谣谚,保存了一定的社会史料。 譬如,南朝弃武帝宠信舍人綦母珍之等人,珍之每有所求,帝无不应允。于是属下群吏相互传告:“宁拒至尊敕,莫违舍人命。”也就是说,对“至尊”的敕旨不妨阳奉阴违,而对舍人綦母珍之的命令却违抗不得,否则必招大祸。这谚语是总结了小吏们“不怕官只怕管”的心态的。此外,如苻坚宠信慕容冲与姊清和公主,当时  相似文献   

20.
身前身后名     
在浙江绍兴市西约23公里处,有一个名叫“钱清”的小镇.前年我曾去过那里.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小镇的名字还会有什么名堂.后来读史,发现这样一段文字:东汉延熹中,刘宠任会稽(今绍兴)太守,全郡大治.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擢升他为将作大匠(工程总监),离任时,有父老数人从若邪山谷出来,每人拿一百钱送给刘宠,说:“我们都是山野村民,别人当郡长的时候,派官吏到民间,不是要捐税,就是要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