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首属环境,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奠基的作用.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危机家庭"的数量愈益增多.在我国,"危机家庭"中青少年权益始终处于被漠视的地位,如何切实地保护他们的权益是社会每个人的责任.笔者拟通过百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实证调查,探讨"危机家庭"对青少年犯罪这一严重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设想,以期为我国"危机家庭"中青少年权利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平等观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初中阶段的教育公平就必须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一个特殊群体——学困生,如何对待他们?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初中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将在明确学困生含义的基础上,对初中学困生的特点进行梳理,分析他们的形成原因,并提出转化对策如下: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困归因;激发学困生的自信心;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生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3.
马雅菊 《学理论》2010,(22):97-97
成功的转化学困生,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自己,还有他们的亲人乃至社会。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初中生自身的叛逆心理是造成农村初中学困生的重要原因。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个体等方面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4.
薛瑞 《学理论》2013,(11):273-274
激烈竞争的高考是我们每年关注的焦点,而学困生是现代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每年都有很多高考学困生在通往高考的路上历经艰难,各种压力、包袱使他们焦头烂额,甚至自暴自弃。他们应该是我们重点培养对象。在高考这一特殊时期,关注学困生,并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格魅力;也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顺利考上大学,更重要的是帮助了一个个家庭,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时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与思想在不断交融与重新建构,社会信息交流迅速,报刊书籍、音像制品、影视网吧、良莠难辨、极具诱惑,这些包围着学校和家庭,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职校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兴趣志向.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状况普遍存在着共性:如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多;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多;独生子女的学生多等等.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家长自身的原因,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心理失衡,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产生暴力倾向.这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孔能 《学理论》2012,(12):183-185
关注学困生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期待,也是新课标的理念。帮助与转化学困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应充分了解其学困的原因,采取科学的教育对策加以引导。同时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与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7.
马闯 《学理论》2014,(2):257-258
近几年在高校学生中,单亲学生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多,由于他们家庭生活环境和情感经历的特殊性,使得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行为表现异常,提出相应对策如下:建立单亲学生情况记录簿;完善"奖助贷"资助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普及辅导;引导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知识、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它旨在引领学生积极自主的感悟人生的意义,提升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培养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在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涌跃地参与课堂是达到上述学习目标置关重要的因素,否则,思想品德就走上了纯粹的"教条主义"的道路.对于刚告别生动活泼的小学生活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课堂上还习惯于原来书本上花花绿绿的画面和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学习显得十分被动,怎样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呢?本人认为要从"说"开始.  相似文献   

9.
完全无能力买房的家庭根本就不应该去评价"房价",这些家庭根本就不应该买房来解决住房问题,不是不该"有其所",而是不应"有其屋".如果这部分群体总想用"有其屋"的方式获得资产,必然让市场的政策受到不合理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陈赤芒 《团结》2001,(5):28-29
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长和发展,不仅是学校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是每个家庭的重要责任。在现在的学生中,少数孩子有品德、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良现象,这往往与他们的家庭教育的失误有着很大关系。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应引起重视。 误区一:重养不重教 抚养和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义不容辞的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3)
对孤残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所持有的理念和救助方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尺度。文章通过对目前实行的社会救助方式的审视,肯定取得的成绩,明确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家庭助养这一新的"类家庭"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实现与机构养育、家庭收养、家庭寄养等救助方式的融合互补,促进幼儿早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罗毅 《各界》2007,(4):22-23
案例教学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更是一种带有全新理念的教学思想.法律基础是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课程,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教育中的体现,在我国高校基础理论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非法学专业学生与法学专业学生在兴趣、阅历方面都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法律基础教师采取更加灵活、生动、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并进行良好的道德培养.案例的生动、灵活恰恰能实现法律基础教育与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知识欠缺之间的平衡,达到法律基础教学的目的并配合"两课"教学的展开.  相似文献   

13.
郭志军 《各界》2007,(6):126
“海市蜃楼”是一种在沙漠和海洋中常见的自然景观,教材阅读材料中有详细介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和海洋中的海市蜃楼均是由于光的全反射引起的,为什么其所成像会一正一倒呢?这一问题引起了不少同学的费解,如何解释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此谈一些看法,以见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4.
古时,许多权贵家中常养着一帮"闲人",譬如食客、门人、幕僚、军师之流,他们一旦跟定了哪位"主子"就追随其左右,鞍前马后侍之,与主人的荣辱祸福紧密相连,因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社会专权制度下正义得不到伸张、"人才"得不到合理使用的封建畸形产物.  相似文献   

15.
"80后"青年辅导员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承担着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而他们所面对的是备受争议的"90后"大学生,在分析"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的基础上,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80后"辅导员应针对该学生群体特征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6.
周栋栋  左彤云  张林 《学理论》2012,(15):200-202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高校学困生群体的人数与比重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故及时有效地推进高校学困生转化的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以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以高校学困生的成因为切入点,提出在高校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重视榜样的熏陶作用、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等具体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漂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解旺 《青年研究》2003,(10):15-23
高校"校漂族"主要以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法码的"考研派"和求职不满意或遇到困难、回校再谋出路的"不就业派"为主,此外还有少量坐吃家庭财富的"潇洒派"和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又不愿意离校的"围城边缘派".它对于社会、高校、学生家庭和大学毕业生本人都有较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青少年不象成人那样与社会有着多方面的直接联系。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指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家庭进行的。家庭是个人了解社会的起点,家长则是他们的第一个教师。学校要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就得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状况,取得家庭的配合。我们德育教研室在1982年5月对学院79、80、81级三个年级釆用问表形式进行了一次抽查。每年级抽一个班,共100人。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治世"、"盛世"与"大同"社会都是人们所希望的理想社会形态,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治世"、"盛世"又和"大同"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一种治理国家的水平和达到理想的治理结果:后者则主要反映了民众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设想和勾画,带有很大的空想性.前者是一种现实层面的努力和对治理过程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修正;后者则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新冠疫情暴发后,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戴口罩"的行为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家庭内部争论直至社会争论引起广泛讨论。青年群体的"丧"呈现出一种强烈而真正的个体行动力,进而整合成一股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老年群体的"养生"一方面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关怀;另一方面则是表达"认命",让年轻一代难以认同的偏执甚至麻木和行为上的不作为。二者都是个体基于自身生活处境所形成的一种生活经验,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