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综述徐永康继1991年无锡会议和1993年南京会议之后,1995年8月14日至16日,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在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黄山举行了第三届年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
儒家义利观,在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更替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为中想文化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就是在今天,儒家义利观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论纲萧伯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其核心是它的价值观。而儒家价值观即展开于与人的存在及文化创造相涉的一系列关系,如天人关系、力命关系、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等关系之中,并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相互联系的价值观体系。其中,义利...  相似文献   

4.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义利观"以儒家、墨家等流派为代表,以"义"为上,强调"义务论",缺乏权利意识,走"人道"之路,最终导致社会高于个人的社会本位思想。而西方的"义利观"则以功利主义、正义论以及权利学说为代表,偏好于"权利论",认为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个人高于社会。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义利观"的差别,试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理论先驱,他致力于儒家伦理的现代化工作并以弘扬儒家伦理文化为己任。本文从他所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入手,在融合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民主科学基础上,对农村及农民问题努力解决,对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1995年8月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第3届年会在黄山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及日本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与会代表围绕这一主题,撰文发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是关于儒家所称的“义”和“利”的内涵。有的学者认为,义就是指道德,利是指物质利益;有的学者认为义不仅属于伦理范畴,而且含有经济方面的内容,是横跨经济和伦理两大价值领域的概念;也有人主张义和利都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如义可以包括个人修养、公平等伦理行为规范等,利可以包括物质利益、利益的追求、个人私利等含义;还有人用古文字学来作解释,指出“义”字内含  相似文献   

7.
王涛 《法制与社会》2010,(24):288-288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核心内容,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为本,"以孝治天下",使得原本只是一种道德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和公共政策,"孝道"的推行逐渐形成了汉代独特的孝治文化。汉代的"孝道"贯穿于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于家族法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和突出。本文主要依据《汉书》、《后汉书》等基本史料,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汉代的孝与法律的融合过程、特点,汉代法制中的孝及其实施状况和后果作了一番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8.
本期导读     
《美中法律评论》2007,4(7):F0002-F0002
中国历代判词语言折射出的传统法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刘愫贞在《中国历代判词语言的法文化现代价值》一文中指出,中国历代判词语言传达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伦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哲学是以儒家法哲学思想为主干和正统的,而儒家法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伦理法,即以伦理关系来涵析法律关系,以道德准则来统率和引导法律,以伦理价值来作为法的价值,所以是以伦理道德为法的本源、本体和价值取向的法哲学;而这种伦理道德既是一种观念和理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儒家的"义利观"和"民本主义"思想的论述,结合清前期统治者的工商管理思想和当时政府制定的工商管理制度,揭示了清前期工商管理制度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法律职业伦理即使历经数百年的洗礼,仍是世界各国法律界探讨争议最多的话题,永远是职业法律人和圈外人矛盾的对象。中国特有的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实主义的法律文化不同。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碰撞,法律圈内外人士的价值冲突,使得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我们急需自身的修正和重构,来面对新时代的职业伦理变迁,适应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更好的展现中国法律人的职业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的文化惯性导致了从传统"泛道德主义"的乌托邦走向了"泛法治主义"新的乌托邦,对法制的过分依赖与迷信使得法律职业伦理与社会公理渐行渐远。法律职业伦理面临着路径选择的难题,法治社会无法离开社会伦理的支撑与制约,从小众化回归以社会公理为表征的大众社会伦理,强化法律职业伦理的教养与修养,是法律职业伦理的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又称法律儒家化或礼教法典化,表明儒家伦理的原则支配和规范着法的发展,成为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具体的礼制规范引入法律,法的内容渗透着儒家的伦理精神。在中国法律伦理化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完成的过程中,儒家  相似文献   

14.
程文亮 《法制与社会》2011,(15):247-247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博爱"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这二者都主张爱人,有着一致的地方,但二者并不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将着重研究二者内涵,并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第3届年会于1995年8月14—16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40余位学者、专家。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儒家的义利观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与会的学者、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综述如下: 一、对义利观内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亨利·梅因在《古代法》中提出的“从身份到契约”伟大命题极大地促进了法学的发展,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从身份中解脱出来很好的联系在了一起。从身份到契约的发展,本质是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换。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义利观中,也有着关于权利义务的描述,本文着重于在法律权利本位的前提下对儒家义利观的取舍做些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代判词语言折射出的传统法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判词语言传达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伦理精神。这种法文化精神现在依然封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礼法文化(包括以礼代律、以礼补律、以礼断狱)的现代价值,恶讼文化的现代价值,重证据的现代价值和判词语言审美化的现代价值等,都具有学习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礼"文化承载着儒家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理想。在漫长的历史之中,卷可在书本上的"礼学"思想影响着现实的制度的建构与社会秩序的形成。而"乡土社会"秩序同样深受"礼"文化的影响,本文指出这种涌向是通过"礼"文化凭借其内在的道德约束,通过"礼仪"、"礼俗"的途径来约束与规范这一熟人社会中个体的行为来实现对乡土社会的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与法治精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道德滑坡、法律松驰、司法腐败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经济建设中难解之题 ,对于出现这种法治困境的原因 ,学界众说纷纭。本文认为这是传统文化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症状 ,是儒家伦理对法治精神的消解和化约。儒家文化中的等级伦理、宗法伦理、和合伦理与法治精神格格不入 ,严重阻滞着法治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的实现。法治建设在此文化土壤上进行 ,必然会出现“逾淮成枳”的现象。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当务之急是文化改良 ,回归“五四” ,完成“五四”未竟之业。  相似文献   

20.
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杜维明几十年如一日,关怀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着重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他被称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可是他本人却反对"新儒家"这样的称谓,到底是所为何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