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死刑是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来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的刑罚手段。近年来,国际上废除死刑的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在立法中废除了死刑或在司法实践中不执行死刑。考虑到人权保障的迫切,我国应在废除死刑的政策导向下,理性地选择"慢性死亡法",以正当程序为实践先行,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联合国国际公约和区际人权公约,我们欣然发现,全球范围适用死刑在继续萎缩,且受到国际法限制,国际死刑无疑正朝着废除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欧洲人权公约及其议定书在世界废除死刑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为世界死刑的限制和废止作出独特贡献。我国出台了《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13个经济类犯罪的死刑,表明我国也逐渐加入到限制死刑的国际行列之中。但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死刑废止尚无法一步到位,只能够是依照国内法治环境的完善而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王京 《中国司法》2007,(11):93-94
自贝卡利亚1764年在其著名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首倡废除死刑至今二百多年以来,对该问题的争论一直历久不息。随着人类文明和刑法理论的发展,二战后对人权状况重新审视的热潮再一次唤起国际社会对以剥夺生命为内容的死刑的广泛关注。年初,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邱兴隆又首倡中国应全面废除死刑。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法学界应者如云,纷纷从法理上、情感上,国际局势上,甚至人类发展史、哲学思想史乃至名人名言中寻章摘句,企图构建“全面废除死刑”的理论大厦。针对主张“废除死刑”者的诸多立论元素,本文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从七个方面阐明了…  相似文献   

4.
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是刑法学界长期论争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虽然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但事实表明.废除死刑已是大势所趋。导致这种趋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国际人权运动的高涨。在死刑问题上.我国也奉行人权保障的理念和政策,保护罪犯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权。在此背景下。研究死刑政策的演变与罪犯人权保障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死刑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在刑罚体系中属于生命刑。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刑罚也日趋人道化,表现在死刑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了废除死刑的道路;另一方面是那些保留死刑的国家也对死刑的适用和执行方式进行改革。我国是一个死刑制度历史悠久的国家, 改革现行死刑制度,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入手,从死刑制度的法律价值、刑罚的目的、社会作用等多角度论述了废除死刑,构建合理的刑罚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刘健  赖早兴 《现代法学》2004,26(4):83-86
限制、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社会刑法制度改革的趋势,在我国目前废除死刑的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严格限制死刑应是理性的选择。赦免以其特有的刑事政策功能对于限制死刑的适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激活并完善我国赦免制度对于我国死刑的限制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当依据国际人权公约完善赦免制度,其内容包括完善立法体例、赦免程序、赦免对象、赦免条件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死刑复核程序的现代定位 以死刑的程序控制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限制死刑适用的政策上采取了诸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死刑适用之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与世界法治发展及人权保护的趋势相悖,成为一些国家和组织指责我国人权问题的主要根据之一。为此,我国刑法学界中批评死刑甚至要求立即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在我国,废除死刑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对经济犯罪适用死刑的极少数国家之一,但死刑的适用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并随着国际社会对限制、废除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其合理性受到了质疑。通过从经济犯罪的特征、刑罚的目的和功效以及国际司法实践等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应对经济犯罪废除死刑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死刑的存与废,是世界各国刑法学界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热门话题,近些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对此也有颇多争议。死刑政策、死刑制度、死刑观念、死刑的理论与实践,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态度,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本文从国际和我国的现状出发以及我国和外国死刑制度的沿革,借鉴西方关于死刑存废的观点,认为废除死刑的社会存在因素和社会意识因素皆已成熟,应该在改革现有刑罚体系的基础上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0.
论死刑废除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作为一种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它通过消灭肉体以达到消灭与之相联系的权利和社会关系的目的。然而,时至今日,在国际人权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死刑被认为是不人道的,它逐渐成为被废弃的刑种。从发展趋势上看,死刑的废除是必然的、可行的,本文就死刑废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俞小林 《法制与社会》2010,(19):295-295
本文通过追溯死刑的产生发展历史,并提出现代法治精神主要组成是维护法律尊严和基本人权以及促进社会公正,然后从死刑威慑力、民众对死刑的认同和我国现阶段国情等三个主要方面来重点论述死刑在我国是不能被废除的。  相似文献   

12.
甘晓丹 《法制与社会》2010,(27):279-280
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废除死刑也逐渐成了世界潮流。本文基于对“杀人偿命=非人道主义”理论的质疑,从人道主义、人权、民意等角度对死刑存废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毒品犯罪死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于现实中打击毒品犯罪的需要,我国现行刑法的毒品犯罪仍然保留了死刑。但是,从司法实践角度看,我们应当严格限制毒品犯罪死刑的适用;从立法论角度看,出于对人权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受到毒品合法化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当力争废除我国刑法中毒品犯罪保留的死刑。  相似文献   

14.
安珏 《法制与社会》2011,(20):296-296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人权运动对死刑的态度产生了骤然巨变,废除死刑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有人主张废除,有人主张保留,也有人主张限制。在本文看来,死刑应当废除,从法的精神出发,就不应当设置死刑。本文将在下面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一些国家废而又复的现象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死刑废而又并不必然说明死刑应该保留。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社会主张废除死刑的大背景下,笔者根据中国现状,对死刑论废除者的质疑加以回应、反驳,理性的指出了死刑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对中国现有死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如何从立法与司法上完善现有的死刑制度,更好使这一刑罚发挥其扼制犯罪的目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16.
当前废除死刑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国内对废除死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死刑制度的废除必将成为现实。从目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和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死刑废除还不能被立法机关及大多数民众所接受。因此,由限制死刑到废除死刑应是我国死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废除死刑是国际社会的呼声和长远目标。从立法论看,现阶段在我国死刑还不能完全废除,实行保留死刑,但严格控制死刑、慎用死刑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8.
论死刑的立法限制--基于国际标准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限制直至废除死刑的国际标准,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广.限于我国实情,当前不能废除死刑.但应立足国际人权公约标准,严格限制我国死刑立法.死刑实体立法限制表现为科学削减死刑罪名,限缩死刑适用对象.死刑程序立法限制表现为完善面临死刑者的诉讼权利、死刑执行方式与死刑减刑制度,并增设死刑赦免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王颖 《法制与社会》2010,(25):237-238
当今世界,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潮流,据统计,截止2005年,世界上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明确废除所有罪行的死刑,15个国家和地区废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还有23个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事实上废除了死刑,但也有78个国家和地区依然保留死刑,我国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废除死刑是人类法制文明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虽然死刑并未废除,但是,我国仍然有独具特色的用以限制死刑适用的程序——死刑复核程序。本文将从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概念入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毒品犯罪死刑限制与废除的主要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犯罪不属于刑法中的最严重罪行,不应当设置死刑规定,已为联合国人权公约明确肯定。我国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实施以来,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被空前严格限制。毒品犯罪死刑限制和废除是未来我国刑法发展的方向,但拘于严峻的毒品犯罪和滥用形势、国民对毒品及其危害的"非理性、妖魔化"的认识,以及重刑主义的传统,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毒品犯罪死刑的限制和废除之路,障碍重重。为积极推进毒品犯罪死刑的进一步限制与废除,我们有必要从观念上明确毒品犯罪不应当属于刑法中"最严重的罪行";要科学看待毒品犯罪生成机理及死刑对毒品犯罪预防的有限性;要坚持以司法改革为中心,从司法上积极推进毒品犯罪死刑的限制与废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