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周庆华 《法制与社会》2011,(19):295-295
保障人权最重要的体现便是存疑时有力于被告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如何使用是司法公正与人权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含义和渊源入手,探讨其存在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与目的试图从价值、意义及目的几个方向来推断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是使用。使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寻找出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卢作义 《法制与社会》2011,(19):296-296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是天赋人权人权思想统一的一种体现,是由"人类理性决定的"。这就说明了当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法律机关所掌握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但是嫌疑人确实实施了犯罪行为。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依照法定的程序,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刑事判决。尽管这一原则是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但是,在作者看来,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价值和精神对于原则的具体适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刑法学者对“有利于被告原则”或“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这两种称谓以及理论背后的价值基础,在理解上存在分歧,主要集中在,“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或者说“有利于被告原则”是否具有实体法意义,特别是在刑法解释中是否以之为基本原则。笔者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4.
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当案件事实在证明过程中出现不确定的因素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或认定。该原则也被称为罪疑惟轻原则,“是指犯罪事实存在与否在证据上尚有合理怀疑时,则本乎刑罚解释谦抑性的作用,应为有利于被告之推定”。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在数额犯罪中,当被告人的供述与其他言词证据不一致时,以其中较低的数额认定,即所谓的就低认定规则。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需要解决的是证据与证明的问题,而从法律层面上看,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所规定的存疑不起诉制度、第162条第3项所规定的罪疑从无制度,都是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与体现。  相似文献   

5.
有利被告原则的产生是罗马法时期诉讼世俗化、诉讼国家化、诉讼正义化以及基督教的传播等多种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罗马法渊源中存在着大量直接体现有利被告原则的条文,它们也同时成为了无罪推定、疑罪从无、一事不再理(禁止双重危险)、禁止类推、法律解释宽缓化等制度的雏形。随着大陆法系对罗马法的继受和英美法系对罗马法的借鉴,有利被告逐渐成为各国刑事司法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理念。有利被告原则既可以适用于事实存疑,也可以适用于法律存疑;既是一项程序法规则,也是一项实体法规则。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刑法学者对"有利于被告原则"或"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进行了探讨,但由于学者们对这两种称谓以及理论背后的价值基础,在理解上存在语境上的差异,学界并没有对这一理论问题达成共识。本文试对该原则进行系统的解析,明确此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7.
论无罪推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无罪推定原则许康定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刑事被告人在未经法院判决确定有罪之前,只应将被告视同无罪的一种原则。也就是说,在审判机关没有用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确定被告人为有罪之前,都应推定该被告人为无罪。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就是在判决没有确定之前,运用...  相似文献   

8.
存疑有利被告原则是现代刑事法治核心领域的重要原则,是刑事诉讼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刑法的机能与特点决定的,属于近现代刑法学语境下用词。有利被告原则作为一项司法原则只能适用于形事诉讼有关的程序中,只能在相关事实认定存疑时适用。存疑有利被告不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当然要求,其主要派生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由于刑法文本自身的特点,适用中势必会遇到疑问,此时必须适用法律解释得出最终结论,但是不能适用有利被告原则,这既是罪刑法定积极方面的要求,更是刑法适用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程勇明 《法制与经济》2009,(8):19-20,22
存疑不起诉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的形式之一,是“疑罪从无”和“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的具体体现。而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过程中,以存疑不起诉的理论基础、法律属性、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为基础,探讨完善存疑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无罪推定原则应予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司法实践中,被捕者未经判决已丧失应有权利的现象时常出现。其根源是我国刑事诉讼至今未确定无罪推定原则。早立1789年法国《人权宣告》即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联大的《世界人权宣告》对此也作了规定。但我国对该原则有不同意见。反对者认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实事求是的办案原则,既非有罪推定,也非无罪推定。赞成者认为,这种把尚未判决的被告置于模棱两可地位是不完善的。从被告判决以前所处的地位上看,难以做到法律面  相似文献   

11.
有利被告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馨宇 《法学》2012,(2):29-42
近年来,有利被告论在国内备受热议。然而,关于有利被告是只适用于程序刑法还是同时适用于实体刑法,以及其在程序刑法领域的具体适用范围等,分歧颇大。此等分歧的解决有赖于将有利被告这一外来语置回西方语境中予以梳理。尽管梳理的结果表明,有利被告之定位在西方也并未形成通说,但是,将其定位为一条同时适用于程序与实体的刑事法原则更为恰当。因为其不但在程序法领域中作为独立于无罪推定之外而在事实存疑的前提下适用于案件事实认定的一条原则,对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行为具有普遍的制约力,而且,也有在刑法存疑的前提下作为指引法院确定刑法的适用的一条一般原则发挥作用的余地。  相似文献   

12.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发展(一)无罪推定理论的产生第一、“有利被告”的诉讼原则是无罪推定的思想渊源。在古代诉讼中,被告人一旦涉讼,便处于应讼的被动地位。这种诉讼地位对被告人是相当不利的。即使被告人无罪,但若他并不能充分证明其无罪或不能完全反驳对方的控诉.也往往会败诉。这显然有失法律的公平性。这种不公平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该诉讼制度(尤其是证据制度)下被告人的不利地位。人们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诉讼结果.使生发了“有利被告”的原则。我国第一部典籍《尚书》中的《大禹漠》记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司法实践中对"存有利于被告"原则有滥用之势."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在本质上是个证明责任问题,仅适用于证据和事实上存在的疑问,且必须是合理的疑问.  相似文献   

14.
存疑不起诉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的形式之一,是"疑罪从无"和"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的具体体现。而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过程中,以存疑不起诉的理论基础、法律属性、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为基础,探讨完善存疑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与例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学斌 《法学杂志》2006,27(6):65-67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是司法文明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案件中只要有疑问,就必然做出对被告人有利的裁决。“存疑”只是对定罪量刑有重要意义的事实的合理疑问。择一认定和未必的故意是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原则的例外。  相似文献   

16.
存疑不起诉的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志忠 《法学论坛》2006,21(6):68-73
存疑不起诉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的形式之一,是“疑罪从无”和“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的具体体现。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存疑不起诉制度却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对存疑不起诉的理论基础、价值判断、法律属性和刑事赔偿责任进行法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存疑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前言刑事诉讼法中"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使命是"必须算重和维护人权:证据不实者不判罪,也就是说,不处罚无辜者。"从历史上来讲,"无罪推定"是在否定中世纪以被告(被怀疑者)即有罪为出发点的纠问诉讼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个法的原则。"无罪推定"与刑法上的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相呼应。它首先出现在英国的诉讼理论之中,继而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及共诉讼实践所采  相似文献   

18.
无罪推定原则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罪推定原则思考陈林林要不要把无罪推定作为一条诉讼原则规定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法学界在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出现过两次论辩的高峰,其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对无罪推定的理解;无罪推定产生的时代背景;我国刑事诉讼中有无无罪推定原则的规则;...  相似文献   

19.
无罪推定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哲  陈瑞英 《河北法学》2004,22(3):138-141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对于确保被告人在审判中受到公平对待、参与法庭判决制作和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其思想在我国古代已有体现 ,但真正现代意义的无罪推定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的成果。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确立完全意义的无罪推定 ,但吸收了其合理内核。在正确理解无罪推定原则时 ,我们应注意该原则与实事求是、沉默权、传统法律观念和配套法律制度等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修正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是我国对无罪推定原则的立法移植。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无罪推定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国具体的刑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