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人在菲律宾将近7000万人口中只占不到2%的比例,但在经济领域,华人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华人经济实力的增长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相应的政治地位,相反还带来了许多政治困扰.这其中有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当地政经、文化环境的制约,还有华人自身因素的羁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其次,从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中国新移民等视角,阐述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有代表性的成果.再次,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透视支撑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社会现实基础,探索促进研究重心与特点变化的深层缘由.最后,提出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参与、经济参与、社会文化参与等各方面考察菲律宾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菲律宾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就是华人正在逐渐地被同化 ,或叫菲律宾化。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华人参政的特点和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权利是族群和个体的根本权利 ,是经济利益的根本保障。近 3 0年来 ,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改善 ,参政意识也随之提升。东南亚华人参与当地政治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华人政党或社团代表华族群体参与 ,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 ,但惟有新加坡华族能平等参与社会政治 ;二是以公民身份参政 ,不凸现华族身份 ,不代表华族群体 ,如泰国、菲律宾和越南。  相似文献   

5.
华人的认同在东南亚是相当复杂和敏感的问题。本文将以菲律宾为例,探讨海外华人认同的变迁。菲律宾华人认同的变迁与其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衡量华人认同变迁的因素很多,本文认为主要包括:其一是民族的认同;其二是政治的认同,即国籍的认同与在移居地对参政议政的态度;其三是叶落归根或落地生根。这既可作为菲律宾华人认同的指标,也可以作为华人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同化,融合,还是共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二战后东南亚国家如何处理华人的入籍问题 ,并附加了一些什么条件 ?与此相联系 ,在文化上 ,东南亚华人是完全同化于当地民族的文化 ,还是积极地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 ,或是基本上保持自己的文化并与当地民族文化和平共处 ?这些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战后,东南亚国家出现大量排华、反华运动。本文试图从种族支配主义角度分析东南亚排华原因,即东南亚的主体民族要建构自己在政治与经济上的支配地位。战后初期,东南亚华人在私人经济方面相对于原住民群体占据着优势地位,这与原住民要在经济上建立民族经济支配地位形成了冲突,故当地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排斥、限制华人的经济力量,并且由此涉及华人的认同问题、公民身份问题和政治参与问题。"华人支配国家经济"是东南亚各国对于华人族群的刻板印象,本文认为华人并不是东南亚国家经济的支配者,国营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才是东南亚真正的经济支配力量,华人只在私人经济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东南亚的原住民族群要建构和维持自己的种族支配地位,这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适应的一个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8.
华人社会由流动转为稳定、民族关系日益复杂、华人政治觉悟的提高、以及国际环境的剧变,等等,使马来亚华人政治由战前的外向封闭型转为战后的内向开放型,从关心母国,局限本族到联合各族参与当地政治。华人参政加速了马来亚的独立进程,也改善了本身的政治地位,为华人在马来亚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前提。从此,华人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活跃在马来亚政坛上。  相似文献   

9.
目前越南华人的政治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南是东南亚华人较多的国家之一。 80年代后期特别是 90年代以来 ,随着越南全面革新开放路线和政策的实施 ,越南华人的政治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政治待遇有所恢复 ,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政治认同也在迅速转变。华人已逐步融入越南主体社会  相似文献   

10.
"构建多元和谐的印尼社会"是印尼新政府在民主化转型进程中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其具体实践端赖于当地社会与华人社会的互动与建构.1998年后,多元和谐理念在印尼新时期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实践促进了印尼华人社团的解禁与蓬勃发展,华人社团也由此得以在社会、文教、政治和经济领域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全面参与印尼多元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