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前提和基础。文中阐述了精神文化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积极意义,分析了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老人需求为导向、增强精神文化的服务功能、以社会参与为动力、增强精神文化的资源整合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养老下乡是城市老年人到城郊农村居住生活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是未来多元化养老的新选择。养老下乡对缓解城市养老压力与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成都市老年人到农村养老的进展缓慢,成效并不突出。分析发现,成都市老年人养老下乡存在农村医疗条件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养老医疗需求、交通条件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养老通行需求、生活条件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养老品质需求的困境。下一步,需要从深入实施医养融合、强化农村交通服务、打造农村养老综合体三方面入手促进养老下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城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对东莞市莞城区181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1%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感到“非常满意”,40.2%的人认为“比较满意”,认为“一般”“不太满意”的占21.7%。结论:东莞市老年人生活质量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且呈现加速态势。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使其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是我们所追求的。特别是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衰老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出现肌肉质量的减少。但由于衰老而导致的力量减退,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力量健身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肌肉的衰老得以抑制或使之发生可逆变化,从而维持和改善老年人肌肉功能,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1999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年人年,“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是国际老年人年的主题。在国际老年人年确立这样的主题,最终理想是要构建一个各种年龄的人融为一体、和谐共存的社会;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老年人的潜能,造福社会的同时也能努力改善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使不同年龄的人口参与社会和共享发展成果,达到人人平等,老少共融的理想境界。 “共享”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概念,对老年人来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它既可以是生存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是发展机会的共享和社会成果的共享。所谓“生存资源的共享”,就是老年人在基本的生活需求上能得到满足。“发展机会的共享”,  相似文献   

6.
农村老年人已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老龄化的主体,其生活问题日益突显。文中通过问卷调查法,从生活、医疗保健、心理等方面了解湖南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发现当前政府养老及社会养老角色的缺失使得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扮演主角。而由于子女照料的有限,这种负担事实上已经转嫁在老年人身上,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济来源受限,并直接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就医状况,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浅析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爱忠 《工会论坛》2008,14(1):37-37
当前,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离退休职工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生命、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稳定成为老年工作的新课题。要认真研究、分析离退休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满足离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8.
尊老养老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帮助和关怀老年人是全社会和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据调查,青岛市当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均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如何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政策,以使农村老年人尽快摆脱生活困境,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获得稳定感、幸福感和满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不可避免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养老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成为制约一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发展的直接因素。在诸多养老问题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是衡量一国老年人生活状况、反映养老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从养老模式多元化视角审视滨海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以期找出养老模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为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积极老龄化目标对老年人发展型闲暇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发展型闲暇生活的特征、模式、影响因素,尤其是在传统家庭养老模武和与子女共同居住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现代社会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缓慢推进的背景下,家庭、朋辈和社区支持对老年人发展型闲暇生活的影响差异显著。研究发现,单独考虑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发展型闲暇生活的积极作用,社区、家庭、朋辈支持依次递减;加入老年人个体特征后,家庭、朋辈、社区支持都具有积极作用,但仅朋辈支持的影响显著。经济和家务方面的朋辈支持、心理方面的家庭支持显著促进老年人发展型闲暇生活。因此,推进学习型老年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是提高老年人发展型闲暇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养老的核心问题已从解决贫困和物质匮乏转变为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积极老龄化的精髓和核心即是社会参与,主动积极的社会参与有助于老年人获得尊敬和尊严,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负面的老化刻板印象、消极特征取向的涉老研究,阻碍了积极老龄化的推进,不利于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基于对老龄化困境、老化刻板印象、精神需求内涵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的社会背景下,建构城市养老与乡村振兴的“双赢”机制,利用美丽乡村的环境优势和闲置住房,助力城市养老,同时发挥城市老人的智力优势和知识技能,添翼乡村振兴,不但有助于解决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更重要的是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人在家庭内部的权威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转变,相对应的,老年人在家庭内部关系中的角色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表现。通过对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双重地位特征成因分析,可以梳理出老年人在家庭犯罪关系中的不同角色,也可以从社会学与犯罪学双重视角来观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日本、韩国的老龄化有很相似的规律性。1950年以来三国老龄化指数上升幅度之大世界少见,其中老年人口高龄化尤为严重。三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因为生育率下降,同时伴随死亡率的下降尤其是高年龄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人口严重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口负担急骤增加,退休人员数量逐年上升,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最终将影响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比较研究表明,中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应将生育控制和老年安全放在"少子(女)高龄化"的框架里思考人口发展出路,必须尽早确定"适度的低生育率"并在政策和制度上及早安排实现适度低生育率的路径选择,继续完善人口和生育政策并重在行动,推进促进老年发展和保障的公共政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开启老龄社会新形态之后,推进城市老年群体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既是"中国之治"进程中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应对老龄社会新形态风险与挑战的客观要求.老龄社会新形态下,城市老年群体呈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而现有治理模式及制度安排的滞后性使得相应社会治理遭遇困境.积极应对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ARIMA模型对甘肃省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进行了预测,进一步探讨了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利于满足群众养老需求,也是惠民生促和谐的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但由于我国养老事业发展起步较晚,依然存在诸如对养老事业发展认识不足、缺乏发展规划、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致使养老服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当前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养老事业发展,提供养老资源更多可及性,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犯罪问题越加突显。呈现出以下特点:犯罪率不高但增长较快;以财产犯罪为主,暴力和性犯罪增多,呈多元化趋势;手段具有隐蔽性、个体性、智能性等;地域主要本地化,农村老年人犯罪突出。老年人犯罪成因的落脚点在于其自身特殊性,如社会地位、角色和价值变化,经济性依存,身心健康等因素。对老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应贯彻"宽严相济、宽和为主"的思想,并在诉讼程序和策略、裁判和处遇,以及刑事法规定上具体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空巢老人的数量迅猛增加,对空巢老年人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空巢老年人的数量巨大,并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空巢老年人内部差异巨大,不同类型的空巢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健康情况、家庭关系存在很大的不同;现有空巢老年人的研究中,定量居多,定性研究偏少,静态调查偏多,动态调查较少。对于空巢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学术界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密集出台、渐成体系。养老服务政策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厘清养老服务供给责任;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弥补服务体系短板;强化创新驱动,支持新型养老模式发展;推动医养结合,破解养老服务发展困局;加大扶持力度,降低服务供给成本;加强市场监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护理责任分担新模式。十八大以来养老服务政策变化有四大明显特点:在政策定位上,由单一发展老龄事业转变为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在政策目标上,由保重点人群转变为保基本服务;在政策重点上,由侧重扶持机构转变为促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在政策内容上,由就养老论养老转变为推动医养康养相结合。下一步养老服务政策取向:一是焦点转移,从顶层设计走向具体落实;二是动能转换,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三是关口前置,增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四是重心下沉,继续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五是重点突破,尽快总结试点经验出台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空巢家庭的逐渐增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心理孤独感问题已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实证调查数据,结合Probit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对当前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孤独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户籍、家庭关系、经济收入状况等都会对其孤独心理产生影响,并进而分年龄、分户籍对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对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