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经济”与经济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知识经济”的经济学解释关于什么叫“知识经济”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人是沿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 1991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解释。该报告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即“人类正在进入以知识 (智力 )资源的占用、配置、生产、分配、使用 (消费 )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很显然 ,这里的“知识”不能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从哲学高度看 ,知识属于认识范畴 ,泛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获得的认识 ,包括积累的经验的总和。如果从最一般意义上理解这里的“知识” ,那么人类经济发展的一切阶…  相似文献   

2.
唐旭君 《求索》2007,(3):191-193
文学革命作为历史事件已渐行渐远,但其已然成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元话题”。如何认识其理论资源,话语方式,内在结构与历史效用……不仅成为我们解释历史的必需,而且是我们现时的“在”的敞开。在伴有近一个世纪的文学经验与文化资源的参照下,我们发现“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点、进化论的论证方式、人道主义的精神内核,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09,(11):93-93
潘泽泉在《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空间的社会学研究成为社会学领域近几年一个热门话题,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社会空间涵括了丰盈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或想象力限度,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知识史的回顾和总结以及有关空间的经验社会学研究的思考,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或分类概念且为整个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空间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能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发展出理解社会的一个不同的新的知识系统,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旨在解释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4.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其突出表现就是江总书记“八·七”和“四·二八”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和领会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本人在社会科学的定性与定位分析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社会科学是一门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经验、智慧的高度结晶,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社会科学首先是科学,它和自然科学一样,共同属于“科学”范畴,都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都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978年,在全国范围进  相似文献   

5.
“政治”,这是政治学的最基本的范畴,也是最古老的范畴。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有了政治,那就是残酷的阶级斗争。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政治斗争的内容明显地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社会的政治舞台日益扩大。当然,不同的阶级对政治都有自己的解释,因此,政治这个范畴的内涵也就显示出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对政治的本质进行了科学地界定。  相似文献   

6.
张品 《前沿》2011,(15):140-143
空间一直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合理领域。从城市社会学学科的高度,梳理空间研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解析空间研究的范式,总结空间研究的理论内涵,使我们认识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空间,其物质性、社会性和发展性将社会、空间和时间三者辩证地结合在一起,为当下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工具。  相似文献   

7.
一中外学者对知识分子概念的看法有很大差异。国内理论界一般认为,可以从学历、职称、工作性质和职业作用等方面界定知识分子,或者结合知识分子起源、社会功能、社会属性和社会特征等因素,认为“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素养,从事专业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包括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从事专业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内,才能算是知识分子。上述对知识分子的界定,主要侧重在制造知识、传播知识、接受知识和操作知识的层面。从纯描述性语义学角度究其涵义,它只是“读书人”的代词而已。国外学者对知识分子的界定在语义学层面上与国内学者歧义不大,但在哲学或社会学层面上,他  相似文献   

8.
该书《中译本前言》介绍说 :“本书作为默顿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 ,收录了他从 2 0世纪 40年代到 80年代初的部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即突出地反映了他的社会学思想的这一特征。一方面 ,默顿强调理论研究应具有经验取向。”“另一方面 ,默顿十分强调经验研究应以理论为指导。”“默顿社会学研究的另外一个特征是研究问题的多样性。”“通过本书我们不但可以深入了解默顿社会学理论思维特征 ,而且本书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研究的性质、对于更好地处理社会学知识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 ,无疑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作者中译本序言》说 :“在本书中 ,…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思维,从性质上看,分为两种:一是“再现性思维”即在思维过程中本质上不产生新的东西,思维结果未超越旧的知识范畴;一是“创造性思维”,即在思维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认识或见解,思维结果在常人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戊戌变法”一百周年祭。一百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饱经忧息的中华民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已站起来的中国人回首近代历史上这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不仅要认识“戊戌变法”是使中国社会走上向近代化全面转型的真正开端,而且要认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而看清思想启蒙对社会变革的巨大促进作用。为了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本刊推出著名学者李书有的力作《戊戌启蒙思潮再探讨》,作者认为戊戌启蒙思潮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时间的晚生性,中国的启蒙思潮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栅搬来迟,既滞…  相似文献   

11.
“概念”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对“概念”作出最系统最深刻研究的是黑格尔。在黑格尔体系中,概念不仅是个认识论范畴,而且也是本体论范畴,是整个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内在本质。因此,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概念”。毛泽东也很重视概念。在他看来,“哲学就是认识论”,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  相似文献   

12.
刘氚  何绍辉 《求索》2014,(2):34-38
诉苦是民众在日常生活进行利益表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抗争技术。从诉苦倚用客体看,民众在日常利益表达与抗争中塑造出了通过身体、身份和话语的诉苦等类型繁多的诉苦方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诉苦,很大程度上因其生存遭遇某种苦难或陷入某种困境,为此他们常借用“哭”、“闹”和“诉诸情感”等策略和技术。在对作为重要学术资源与知识生产场地的中国农村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解释时,我们不仅要以底层视角认识和解读历史;同时,亦须以底层视角来分析和理解当下,既要记录千万普通百姓的“已逝去”的社会生活,更要关注其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人们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的各种知识,是征服自然力和控制自然力的斗争中,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运动、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所谓技术,也就是生产体系中日益发展的劳动手段(包括各种工具操作方法经验与技能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知识断想     
人类构建知识体系,最初是因为人们在对抗大自然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一方面开始学着制造物质工具,同时也开始有意或无意积累与自然抗争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不同时代的人们,通过对自己身边现象的认识、概括、归纳与整理,总结出在当时社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其中很多一直保留到今天并成为“公理”,即被公认是“本来就存在”的或“先验”的。  相似文献   

15.
(一)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度”这个范畴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他在《逻辑学》和《小逻辑》这两部著作中,对“质”、“量”、“度”的范畴,都有详尽的阐述。他指出:度“是有质的限量”,是“质与量的统一”黑格尔哲学从体系上讲  相似文献   

16.
刘丙元 《青年探索》2009,(3):17-20,91
正确的道德教育是青少年良好品德形成的前提。如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某些基本范畴认识模糊甚至混淆,就会导致方法论上走入误区。而实践中对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区别的模糊、对道德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二元区分过于笼统、对青少年道德成长“正常发展中的反常”和“真正的反常”的混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道德教育实践过于依赖经验,忽视理论的指导效用等则是此种误区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法学     
社会学法学或者法律社会学具有一部连绵不断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初具规模,这时社会学法学的理论命题完全来自于欧洲学者;接下来是针对英美普通法环境的社会学法学逐渐开始发展起来,社会学法学不仅开始反思自己的特点,而且还推出若干非常重要的理论命题,如利益,社会工程,以及社会学法学的历史观等;在法律现实主义运动之后,社会学法学开始扩展到整个世界。20世纪70年代之后,社会学法学中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分枝。这些分枝虽然也还使用社会学、以及社会学法学的术语和概念,但是它们突出了对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批判,开辟了新的认识层面。社会学法学的核心问题是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包括法律如何影响社会,又包括社会如何作用于法律。社会学法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法律发展,贯穿社会学法学的根本精神是重新认识法律,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法学思潮,社会学法学在展示了内部一致性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同的特色,不仅是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而且还有地方化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从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它体现了我们党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还应是和谐的社会。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西方的法律理论中,对法治的政治学解释或伦理学解释,对法治的法律学解释和对法治的社会学解释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方法治概念的含义、法治理论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文章认为,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理论出发点来理解和解释法治的。正是在法治的政治学和法律学解释的不同中,才产生了对“法制”与“法治”之争,“依法制国”与“依法治国”之争。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法治的社会学解释的意义,即法治的产生要依赖于一个具有自主性的法学家阶层和社会结构中的多元集团。正是这种社会结构中的多元集团,使我们认识到法律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20.
在最近的二十多年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我们共同目睹了统计方法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运用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运用社会统计学的语言阐述、论证研究发现,社会统计方法成为学者们从事定量研究和论证定性分析的重要工具。SPSS、SAS、SYSTAT等专业性的统计分析软件传入并开始在国内普及,不仅是统计专业的学生,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流行病医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也都被要求必修这类课程。由此具备基本的社会统计学知识并懂得欣赏统计学在学术研究中作用的学生正在迅速地增加。研究方法朝精细化的方向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