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60年来,在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局面的同时,我们党把多党合作放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全局之中去谋划,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推进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指导精神和原则,成为我们创新多党合作制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政党关系主要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从提高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要求。这对于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结出了丰硕成果: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使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建设,提高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使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建设充满活力;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政治保障和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这种合作型政党关系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政治保障.实现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应该以提高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领导能力,提高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监督能力、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等方面为基本路径.当代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事关国家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具体表现为: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使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建设,提高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使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建设充满活力;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长足进步和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政党制度具有更强的包容力,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信 《新视野》2012,(2):62-65
贯穿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的两条主线,一是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多党合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政党制度与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同时也赋予了我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以崭新的时代课题。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并以政党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应大力加强政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多党派合作、协商型民主和诤友式监督的内在优势,在团结合作中巩固和发展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在政治协商中巩固和发展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在互相监督中巩固和发展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次转型不仅是形式上的局部变化,而且是十分彻底的结构上的系统转变。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不管从其本身的逻辑上观察还是其产生的背景来看,都为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的和谐政党关系,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持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取向,以推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核心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育等功能,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社会氛围、人才支撑,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对和谐社会中和谐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生成 和繁荣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命题。本文即从这一角 度出发对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文化做一初浅的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文化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树立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文化创新,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笔谈(三篇)——和谐文化论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胡锦涛同志2006年5月在云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以人为本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多元互补、兼容共存、和谐有序、和而不乱。和谐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其根本着眼点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构筑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为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和谐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本刊特组织刊发一组笔谈。  相似文献   

15.
和谐图书馆的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作为公益文化事业机构的图书馆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即构建和谐图书馆。文章从人层面上的和谐;物层面上的和谐;制度层面上和谐对构建和谐图书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过20多年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中国发展的模式也引起了世界的赞扬和思索: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放弃了原有国有体制下"绝对公平"的追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并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城市实施了"下放经营权"、"承包、包税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实施搞活民营经济的"渐进式"改革方针,不仅使得经济的总量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也带动了城市原有国有体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模式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同起 《学习论坛》2007,23(3):72-74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历史上的和谐社会曾存在自然经济基础的和谐社会、工业文明基础的和谐社会、现代资本主义基础的和谐社会等不同模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往各种和谐社会模式比较,具有以人为本、应对挑战、化解矛盾、综合平衡、科学发展、动态演进六个方面的特点。正确认识以上特点,有助于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谈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文化建设,应该打造包含物质、行为、制度以及精神等层面在内的多重文化特质立体架构,其核心任务和中心环节是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以确立核心价值体系为"经脉",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来激发社会活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以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为"养分",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宽厚性来提高社会认同;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社会制度的科学性来保障社会协调.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构想的伦理学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小敏 《理论学刊》2005,46(4):46-5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理性选择,标志人类社会发展观、价值观的一次新飞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对伦理实践的理性回应,也是对伦理学理论的升华。把握和谐社会的伦理学内涵,厘清实现和谐社会的伦理学路径,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高职生人格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应遵循学生人格培养的规律,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人格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高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