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民生建设目标是和谐型民生。和谐型民生突破了温饱型民生、小康型民生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实现与物质生活丰富的局限,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谐型民生的建设应当是以民生的改善、国民福祉的实现作为最高标准,以加强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四大领域建设为着力点的综合性实践工程。  相似文献   

2.
建设农村小康文化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大农村发展小康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的一大课题。在“十一五”时期,需要从国家政策、文化产业、文化机制以及农民创造性等方面下手,大力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广大农村发展小康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的一大课题。在“十一五”时期,需要从国家政策、文化产业、文化机制以及农民创造性等方面下手,大力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李博伟 《学理论》2012,(13):106-108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十分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医保水平朝着均等化的方向发展。"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本文将主要从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角度出发,探寻如何积极实施有效措施保障西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一、“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为农村小康建设奠定了基础农村小康建设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观察形势、研究问题、作出决策,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主要位置,他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小康建设提供了契机。早在1978年底,邓小平同志就力主改革要首先从农村开始,在他的亲自主持下制定了党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的政策。19B4年10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村不能实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如何全面建设小康农村,就成为当前及今后全党工作的头等重要的任务。湖南省湘阴县委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湘阴的步伐,切实解决农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农村党建工作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从2002年12月开始在全县418个村实施了村第一支部书记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淮安"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全体淮安人万众一心,真抓实干,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大力弘扬新时期"淮安精神",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民生改善,早日实现"淮安梦"。  相似文献   

8.
小区经济与小康建设──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构想王建国农村达小康,这是90年代农村工作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作为资源型的县域经济,如何从自身特点出发,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尽快步入小康县,这是值得认真探讨和大胆实践的重要课题。小区经济,就是依据一...  相似文献   

9.
《民主》2021,(6)
正在陕西省安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进安康市委会始终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发挥教育、文化、科技等界别优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注民生,助力发展,为安康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作出最大努力。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4)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到"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扶贫攻坚的决心和希望。2017年召开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而扶贫攻坚作为最后的推手也成为检验全面小康社会是否顺利建成的标准。新时代下的精准扶贫战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加强党的领导、保障民生、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四个方面体现了特殊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因而仍然存在一些较棘手的民生问题。新时代要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民生思想为指导,做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民生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和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民生建设思路从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向提升人的幸福感转变,从追求"国强民富"向实现"民富国强"的转变,从改变"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向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整体战略思路,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民生改善的进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党的民生观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主革命时期是以"人民解放"为主旋律的民生实践;进入社会主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存状态、保障各种权利的实践,由此形成了党的民生观。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化改革,对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民生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4.
景延  李利 《瞭望》1998,(24)
十二年圆一梦福建农村告别贫困迈向小康景延李利初夏五月,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在全省农村小康建设工作会上宣布:经过12年扶贫开发,到1997年底,福建农村已告别贫困,迈向小康。至此,与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比肩而行,福建省也加入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是由农民创造的,但其运作过程是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的.政府推动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全面铺开的同时,"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同时凸现.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是政府推动村民自治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选择是政府从政治推动到经济推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刘新春  赵隆君 《学理论》2012,(31):97-98,12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问题越发明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鉴于此实情,党和政府提出"两型"社会建设构想,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构想将有利于我国全方位发展并有可能使我国面貌焕然一新。但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的确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从对"两型"社会建设中产生的各种新的矛盾进行分析、归纳并试图找到其矛盾产生的根源,然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化解各种矛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8,(10)
河南省农村空心化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与农村养老问题叠加,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正常推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强农村的民主建设和民生建设,并努力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民主建设就是提高农村社区的自治水平,途径就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大力发展多元社会组织。民生建设则需要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并以此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关资金可以通过合理经营整理出来的闲置土地来获得,以此推动农村空心化问题和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得到解决,并由此构建出一个"以地养村"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领导革命战争的同时,开展大规模的苏区经济建设。毛泽东苏区经济建设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这段时期关于农村互助合作的思想,也是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最突出和最主要方面。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凸显,农业经营主体数量逐步减少,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物质生活有较大改善。然而,在民生建设方面,农民得到的改革红利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农村民生问题仍然突出,且有不断加剧趋势。农村民生发展困境的根源在于农民权利资本的贫困,受制于基层政府民生职能的缺位和不到位,亦与农民利益诉求与基层政府协商机制缺失有关。改善农村民生的关键在于农村社会治理的转型。当前,亟须加快以民生为重的民生型基层政府建设,优化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民意采集和利益传导的功能,更新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互动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各级领导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一些利民举措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体现了人民公仆为人民。然而,少数地方、少数领导却出现了乱打"民生牌"的观象:农民统一盖别墅,是建设新农村;大拆大建,上这个小区、开那个园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